圣教序千字文

圣教序是谁写的
1个回答2024-02-12 20:21

圣教序是由唐太宗撰写。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全称《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其特点:

1、字法无常,尽得其势。

在《圣前带塌教序》中,王羲之结字表现淋漓尽致。该方的方,该圆的也一定圆,长的长短的短,字形特征被强调,字体动感十分明显,字和字之间字形区别变化无常,如下图,方圆尽得其势。

2、外定内变,大开大合。

外形既定,内部的点画就可以尽可能多地寻求分割变化,以慧圆增大同类外形字的细部区别,使通篇变化更加丰富。

3、经心无意,自然意外。

三角形的字形不论欹侧,外形特征鲜明,行扮犹如天然几何。此亦非巧合,更不是有心计算,乃长期经心致无意而成。

4、收放自如,无有雷同。

通篇大、小、收、放,字字变化,无有雷同。

5、楷正之法,端庄古雅。

字体方正剀切,如垒墙之砖,使结字有着端正结实的内质,细节的变化,使之熠熠生势。楷法功夫在圣教序得到了精湛体现。

圣教序字多大
1个回答2022-09-20 21:22
圣教序的字实际多大不是很清楚,但古人写字没有脱离实用性,
  字体大小一般在2,3厘米左右,比如神龙本《兰亭序
  》,纵向尺寸24.5cm,
  这样算下来,里面的字小的才1cm多,大点的也不过4,5厘米,大多在2-3cm左右。
  这和当时所用纸张大小、笔的大小也是一致的。
  圣教序为集字,字体大小也应该是如此大小。
请问哪位朋友有"大唐三藏圣教序"的译文?谢了~~
1个回答2022-10-16 23:31
你可以到书店找找看呀
怎么让千千静听每次打开自动放第一首歌,然后按顺序唱下去
1个回答2023-02-02 23:41
设置一下模式就好了,
圣彼得大教堂的千年传奇
1个回答2024-02-20 17:33

从罗马的圣天使古堡进入梵蒂冈圣彼得广场,首先映人眼帘的建筑就是位于广场西面的圣彼得大教堂。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在教徒心中那就是上帝居住的房子。
虽然的圣彼得大教堂是中世纪的产物,但事实上圣彼得教堂在4世纪时就已经兴建了。它的历史几乎是与基督教的发展史同步。圣彼得大教堂源于人们对彼得的纪念。彼得(俗名“西门”)是耶稣的大圣徒,他是第一个承认耶稣为基督(即“救世主”)的人,所以耶稣赐予他“彼得”(意为“磐石”)之名。耶稣遇难后,彼得作为众圣徒的首领开始创建基督教会。公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由巴勒斯坦逐步传播到罗马时,引起了罗马统治者的极大恐慌,为了巩固政权,尼禄皇帝从公元64年开始镇压基督教的传教士,耶稣的大圣徒彼得作为教会的创始人,自然不能幸免,他被尼禄皇帝钉死于十字架上。死刑就是教堂所在地执行的,当时那里还是尼禄的跑马场,他的遗体就地埋葬。
然而,让罗马统治者意想不到的是,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基督教的教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信徒和传教士不仅杀不绝,其影响力反而越来越大。到了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基督教的势力已大到不能消灭的程度,君士坦丁大帝只好宣告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于324年在彼得的墓地建起了一座简易的小教堂,以表示对彼得的纪念,当然也可以说是为彼得平反昭雪。君士坦丁的儿子孔斯继位后,为了进一步利用基督教的势力为帝国服务,将基督教确定为帝国的国教,为了表示对天主的崇敬,孔斯大兴土木,把原来简易圣彼得教堂推倒,在原地建起了数倍于原规模的大教堂。在此后的十多个世纪里,圣彼得大教堂又经历了多次扩建和重建,有趣的是,每经历一次大的扩建或重建,它的风格都会经历一次变异,君士坦丁第一次修建的教堂是希腊神庙式的,后来就演变成了古罗马式,其平面的十字结构也从希腊式改为拉丁式(横短纵长),但不管风格和结构如何变化,它的中心位置始终不变,彼得的墓一直处于十字的中心 。
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圣彼得大教堂早已没有君士坦丁时期的影子了,在朱里奥二世教皇时期,它被完全推倒进行重建,工程从1506年开始到1626年才得以最后完工。这一工程凝聚了布拉曼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等众多顶级建筑大师的智慧。先是布拉曼特,他受朱里奥二世之邀设计了最初的建筑方案,但他主持施工刚8年,他和朱里奥二世教皇相继去世。新任教皇请来了拉斐尔继续修建,然而,这位年轻的艺术天才在任教堂总建筑师6年后便英年早逝。之后,教堂工程又相继由帕鲁齐和小桑加洛主持过十余年,但工程没有取得大的进展。1547年,已过了古稀之年的米开朗基罗欣然受命,他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了局部调整,将教堂的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顶改成了拱肋式的大穹窿,使教堂的视觉效果更加宏伟。由于工程的浩大,米开朗基罗最终没有看到他设计出的圣彼得大教堂建成后的样子,17年后,89岁的他被上帝叫走了。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后来接任他的建筑师都忠实地执行他的设计方案,人们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正是米开朗基罗所希望看到的样子。
从整体意义上讲,1626年完工的圣彼得大教堂应该说只是教堂的一个外壳,就像中国的商品房开发商一样,交给业主的只是毛坯房,装修工程得另外聘请装修工程师来完成。圣彼得大教堂主体工程完工后,贝尔尼尼又花了二十多年时间进行内外装饰。贝尔尼尼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主要推动者,他所主持的装饰工程自然给教堂增添浓厚的巴洛克艺术色彩,使其显得更为奢华、壮丽。
由此可见,圣彼得教堂从兴建、到经历多次的扩建和改建、再到最后装饰完毕,总共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而这一个过程正好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发展壮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圣彼得教堂建筑史也就是基督教发展史的一部分。

滕王阁序为什么是千古名篇
1个回答2024-03-13 17:59

滕王阁序为什么是千古名篇如下:

《滕王阁序》是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的作品。唐初四杰的风格,既受南北朝浓艳倚靡的宫廷诗风的影响,如通篇用骈体写作,又有了一种清新自然的勃勃生机,不似南北朝时的儿女怀春之类的内容,而是多加了对人生的感慨,对生命的观照。

《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贫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是何等的豪气冲天。而且,也对唐中期的以浪漫主义为主流的诗坛摆脱掉前朝之风,竖立起自已的风格旗帜起了很大的开拓作用。

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争议较大、影响较深的文体。王勃的《滕王阁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代表骈文的最高成就。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赋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自唐以来,骄文无论作为表达形式,还是作为一种文体,一直受到种种指责。有的人认为骄文是“宫廷文学”、“贵族文学”,“是一股逆流”;有的人认为“骄文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大都持否定的态度,这些看法值得商榷。 骄文产生于魏晋,经南北朝的发展、繁荣直至唐初。

“四杰”续六朝文学传统,屡有优秀作品,而王勃的《滕王阁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代表骄文的最高成就。 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变流行的装演粉饰为抒写真情,脱离“宫廷文学”的樊笼,拓展了骄文的艺术境界。

精有二种解释,一种是用词简练,通观王勃全文,说实话确实是用语简练。这一点在文中处处可以见到。如描写地理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了了数字,就将洪都(南昌)的地理位置说的一清二楚。由大及小,大气而不遥远。而且在这几字中将洪都的险要位置中心地位说的一清二楚,

此等用笔老到之举,岂是一个精字了得。描写节气“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又是一目了然。描写人“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也是数字。像此种字简意深之例,通文比比皆是,看我等动辄洋洋数万言,才知其贵重也。此为我等后学当学之一也。

圣斗士顺序
1个回答2023-05-18 06:51
冥界篇前章/冥王12宫篇/冥界篇后章 /极乐净土篇/天界偏序
圣教序多少字
1个回答2023-08-17 11:35
圣教序有1904字,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
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他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
圣教序成语?
1个回答2023-12-14 20:39

若现的成语

若隐若现[ ruò yǐn ruò xià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ruò yǐn ruò xiàn ]

形容隐隐约约:远望白云缭绕,峰峦~。

出 处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有福而长今。”

例 句

1. 前方有几个人影,~,不知是干什么的。

王羲之《圣教序》集字作品帖:成语 佳句 对联 诗词

【出自兰亭集序的成语】:
【成语】:崇山峻岭
【读音】: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释义】: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出自】: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造句】: 唐敖一心记挂梦神所说名花,每逢崇山峻岭,必要泊船,上去望望。(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回)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高大而陡峭的山
【近义词】: 层峦叠嶂
【反义词】: 一马平川
【成语】:放浪形骸
【读音】: fàng làng xíng hái
【释义】: 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出自】: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造句】: 惟有与宝在一起,他才可以忘却自己的身份,放浪形骸,领略“人贵适意”的真趣。(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放荡
【近义词】: 放荡不羁 倜傥不羁
【反义词】: 循规蹈矩 规行矩步
【成语】:感慨系之
【读音】: gǎn kǎi xì zhī
【释义】: 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出自】: 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情绪
【近义词】: 感慨万端 感慨万千
【反义词】: 无动于衷
【成语】:惠风和畅
【读音】: huì fēng hé chàng
【释义】: 惠:柔和;和:温和;畅:舒畅。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
【出自】: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成语】:茂林修竹
【读音】: mào lín xiū zhú
【释义】: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出自】: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造句】: 刚过了小桥曲水,又见些茂林修竹。(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二回)
【用法】: 刚过了小桥曲水,又见些~。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二回
【成语】:情随事迁
【读音】: qíng suí shì qiān
【释义】: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出自】: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造句】: 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情随事迁,已没

序圣教序集字作品帖(佳句成语对联诗词)/西泠印社

《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集字作品帖(佳句成语对联诗词)》/西泠印社法帖集字作品丛

作者:王羲之编著

出版社:西泠印社

出版时间:2000年09月

形容“松涛”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郁郁葱葱、一望无际、松风水月、松茂竹苞、苍松翠柏、松柏之茂。

绝招这一课里,小柱子是什么人用成语写出来

足智多谋
聪明伶俐

圣教序名句

【出自兰亭集序的成语】:

【成语】:崇山峻岭

【读音】: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释义】: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出自】: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造句】: 唐敖一心记挂梦神所说名花,每逢崇山峻岭,必要泊船,上去望望。(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回)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高大而陡峭的山

【近义词】: 层峦叠嶂

【反义词】: 一马平川

【成语】:放浪形骸

【读音】: fàng làng xíng hái

【释义】: 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出自】: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造句】: 惟有与宝在一起,他才可以忘却自己的身份,放浪形骸,领略“人贵适意”的真趣。(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放荡

【近义词】: 放荡不羁 倜傥不羁

【反义词】: 循规蹈矩 规行矩步

【成语】:感慨系之

【读音】: gǎn kǎi xì zhī

【释义】: 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出自】: 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情绪

【近义词】: 感慨万端 感慨万千

【反义词】: 无动于衷

【成语】:惠风和畅

【读音】: huì fēng hé chàng

【释义】: 惠:柔和;和:温和;畅:舒畅。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

【出自】: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成语】:茂林修竹

【读音】: mào lín xiū zhú

【释义】: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出自】: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造句】: 刚过了小桥曲水,又见些茂林修竹。(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二回)

【用法】: 刚过了小桥曲水,又见些~。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二回

【成语】:情随事迁

一字千金是什么故事

一字千金的故事

王羲之有个小女儿,经当地一位举人牵线,嫁给沭阳城里一个秀才为妻。出嫁时,女儿要求父亲多多陪嫁一些东西,王羲之满口答应。到出嫁那天,王令家人把准备的大箱子抬来锁了起来,对女儿说:“这箱子里全是黄金,但现时不可开箱取用,我年岁已高,等我辞世,方可取用。”

小女儿婚后,按父亲嘱咐,一直未开箱。不久,王羲之去世了。小女儿按父亲嘱咐把箱打开一看,全是先父晚年所写的书法,真草隶篆皆有。小女儿把书写的字全部倒在地上,左翻右找,结果连一两黄金也没有。她恨父亲骗她,一气之下,就点燃了火将父亲所写的字全部烧掉。正在这时,她的丈夫从外面回来望见房中有烟火,跑进去一看,只见妻子正在烧一堆书法,他急忙把火扑灭,从中抢出一块没烧掉的纸片,一看只剩下一个“殿”字,其余皆化为灰烬。她的丈夫平时爱读书爱字画 ,知道岳父的书法是举世无双,比黄金还贵,常常在沭阳城内听一些文人夸赞岳父的书法,但这时见妻子把所有的字烧掉,悔恨已晚,只好把仅有的一个“殿”字锁在箱子里。

时隔不久,皇上要建造“金銮殿”,所有写的“金銮殿”三个字皇帝都没有看好,他一心想用王羲之所书的字。就命文官到各地搜集王羲之的字。费了很多心思,好不容易才搜集到“金銮”两个字,还缺一个“殿”字。皇帝求字心切,就在全国各地张贴皇榜,谁家如有王羲之所写的“殿”字,皇上愿出一千两黄金购买。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沭阳城内王羲之小女儿的耳朵里,她立刻和丈夫把箱子打开,把珍藏的一个“殿”字送到皇宫,经文官验看正是王羲之亲笔所书,与“金銮”二字相配正好合体。王羲之的小女儿仅用父亲写的一个字就得到了一千两黄金。可谓一字值千金。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是什么成语

若隐若现 [ruò复 yǐn ruò xiàn]
基本释义
隐隐约制约,看不清楚。
出 处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有福而长今。”
例 句
1. 前方有几个人影,~,不知是干什么的。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若有若无 乍明乍灭 文文莫莫 若隐若显 隐约可见
反义词
一目了然

出自圣教序的成语

【百业凋敝】:百业:一切行业。指各行各业都很萧条,不兴旺。形容社会的衰败。

【百业萧条】:萧条:冷落、凋敝。指各行各业都很冷落、不兴旺。形容社会的衰败。

【败化伤风】: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