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 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聊斋是什么 志是什么 异是什么
2个回答2022-09-13 14:02
聊斋是蒲松龄写聊斋的屋子,屋子的名字叫聊斋,志是指记事,异是指奇异的故事。中学课本上有
蒲松龄是怎样写成《聊斋志异》的
1个回答2024-01-26 04:31
关于《聊斋志异》,有两个传得很广的说法:一个是蒲松龄在柳泉摆茶摊,请人免费喝茶,但必须讲一个故事,回到家加工,写成《聊斋志异》。另一个是"聊斋"是聊天之斋。蒲松龄摆茶摊从未见于蒲松龄后人和朋友记载,这个说法来自《三借庐笔谈》,鲁迅先生早就认为不可靠。蒲松龄"我为糊口耘人田",一直在富贵人家坐馆,哪有空闲到柳泉摆茶摊听故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
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就是改写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拿来写了《劳山道士》。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斋故事。
蒲松龄 聊斋异志
1个回答2024-01-26 10:30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
  
  父蒲盘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
  
  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
  
  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
  
  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
  
  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经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多谈狐、仙、鬼、妖,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  
    
  蒲松龄的同乡好友王士祯则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时)。”士祯对《聊斋志异》甚为喜爱,给予极高评价,并为其作评点,甚至欲以五百两黄金购《聊斋志异》之手稿而不可得。

  《聊斋志异》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龄生前多以抄本流传,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赵起杲在浙江严州刻印。

 《聊斋志异》版本很多,现存的主要有:

  半部手稿本(解放初发现,曾影印出版),乃作者修订本,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原作面貌,可惜仅存 203篇(《猪婆龙》重出文不计),约当原稿之半。稿本中有作者手录的王士祯评语。

  乾隆十六年(1752),历城张希杰(别号练塘)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了一个本子,是为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此本共12卷,有目488篇,但有目无文者凡14篇,实有文474篇。此本也附有王士祯评语。

  与铸雪斋抄本同时,另有一种《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1963年发现,已影印出版)。其底本当是作者的另一稿本,并参照其他抄本作了校对、复核。此本共有文474篇(《王桂庵》、《寄生附》合为一篇)。这是现在所见到的最完整的两个早期抄本,对研究《聊斋志异》有重要价值。

  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刻本,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刻的青柯亭本。其“弁言”和“例言”,记述了底本的来源和刻者所作的工作。书共16卷,凡 431篇。篇目虽不完全,但重要的篇章都已包括在内。其文字的更定,亦有可取者。青柯亭本出后,一般通行本都据此翻印。此本也有几种内容互有歧异的本子,一种是文目不全本,即比一般赵本少文10余篇,少目40余条;一种是刊有鲍迁博《刻书纪事》和“杭油局桥陈氏”书牌的本子;还有一种本子则无“纪事”和书牌。此本亦附有王士祯评语,并在某些篇后附有有关的附录。次年,即乾隆三十二年(1767),又有王金范刻本刊行。这是一个“册繁就简,分门别类”的选辑本,共18卷,分26门,收文270余篇。此外,尚有同文书局绘图本,其特点是在赵本附录之外,又加了一些有关附录。至于别种版本,如乾隆三十二年福建李时宪刻本、光绪七年(1881)邵州经畲书屋刻本以及小艺山樵精选本等,其文字大同小异。

  《聊斋志异》的注解本,通行的有吕湛恩、何垠两家。吕注原为单刻,有道光五年(1825)刻本。道光二十三年(1843)广东五云楼刻本始将吕注与《志异》原文合刻,后又有广百宋斋和同文书局绘图本。何注有道光十九年(1839)花木长荣之馆刻本,又有光绪七年(1881)邵州经畲书屋评注合刊本。两种注本,指明典故,诠释字义,都给读者阅读《聊斋志异》以很大便利。但吕注较为详赡谨严,错误较少;何注则嫌芜杂,错误较多。

  《聊斋志异》的评语,最早者为王士祯评。王评虽颇简略,但时有精当之处。后刊刻成书,又有冯镇峦、何守奇、但明伦诸人评语。诸家评语,或阐明作者旨意,或品评为文之法,或考据传闻异同,都富有参考价值。但其迂腐附会之处,亦所难免。

  《聊斋志异》尚有多种拾遗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由张友鹤辑校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编定为12卷,合共491篇(其中“又”篇和附则,均属正文,不作一篇计),连同附录9篇,较通行本增补近70篇,采录宏富,是目前较为完备的一个本子。

  清代刻本《详注聊斋志异图咏》
蒲松龄是如何写《聊斋志异》的
1个回答2024-01-23 00:02
关于《聊斋志异》,有两个传得很广的说法:一个是蒲松龄在柳泉摆茶摊,请人免费喝茶,但必须讲一个故事,回到家加工,写成《聊斋志异》。另一个是"聊斋"是聊天之斋。蒲松龄摆茶摊从未见于蒲松龄后人和朋友记载,这个说法来自《三借庐笔谈》,鲁迅先生早就认为不可靠。蒲松龄"我为糊口耘人田",一直在富贵人家坐馆,哪有空闲到柳泉摆茶摊听故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
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就是改写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拿来写了《劳山道士》。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斋故事。
蒲松龄是怎样写成《聊斋志异》的
1个回答2024-01-21 21:22
关于《聊斋志异》,有两个传得很广的说法:一个是蒲松龄在柳泉摆茶摊,请人免费喝茶,但必须讲一个故事,回到家加工,写成《聊斋志异》。另一个是"聊斋"是聊天之斋。蒲松龄摆茶摊从未见于蒲松龄后人和朋友记载,这个说法来自《三借庐笔谈》,鲁迅先生早就认为不可靠。蒲松龄"我为糊口耘人田",一直在富贵人家坐馆,哪有空闲到柳泉摆茶摊听故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
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就是改写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拿来写了《劳山道士》。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斋故事。
蒲松龄聊斋志异故事两则
1个回答2024-02-22 15:01
聊斋志异》这题目:

聊斋——所谓“聊”就是在交谈,话说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的人是不收银子的,捧上一壶茶坐下来和客人闲谈,他就专门问一些奇闻异事,蒲松龄的“聊斋”变由此而生。

然后,蒲松龄就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志”变产生了(记录)。

“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

“聊斋志异”变由此而生。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意思
2个回答2022-09-16 09:25
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字,志是记录的意思,异是一些奇异的事情,聊斋志异就是蒲松龄在他那个叫做聊斋的书斋里写的一本记录人的灵异事件的书。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个回答2023-11-18 16:58
著名学者郭沫若为他的居所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曾评价他:“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他,就是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世称为聊斋先生。他是清朝着名小说家,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着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关于自己的身世,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志》中有这样一段奇异的描述:一天夜里,山东淄博市蒲家庄的一个蒲姓男子做了一个怪梦。他梦见一个瘦骨嶙峋的和尚披着袈裟,病恹恹地走进了他和妻子的房间。这和尚敞露的胸前,还贴着一块铜钱大小的膏药。蒲姓男子受惊而醒,却听到婴儿的啼哭声,原来是他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将儿子抱起来一看,只见新生儿胸前有一块青痣,其大小与梦中和尚贴的膏药差不多。而这个新生儿正是蒲松龄本人。

  蒲松龄早年热衷于官场功名。说来也奇怪,他十九岁时参加科举,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被看成神童。然而之后的乡试却屡次不中,虽满腹学识,却得不到施展。有一次蒲松龄去考乡试,拿到考题后,他觉得怎么这么简单,马上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可是忙里出错,写完才发现居然“越幅”了。越幅,在古代指考试时写文章多翻一页,中间有一页空白,上下不相接连。这个罪可大可小,要么不准参加乡试,要么人头落地。当时蒲松龄吓得半死,冷汗淋淋,魂魄出窍,但是祸已酿成,他最终因为越幅而被取消了录取的资格。后来可能政府看到蒲松龄年年参加科举精神可嘉,终于,在他四十六岁时把他补为廪膳生员。这廪膳生员可以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相当于可以领一些救济,算一个安慰奖。直到七十二岁,蒲松龄才被补为贡生。贡生是从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挑选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的这些人。

蒲松龄一生坎坷失志,但他孤高劲节。传说有一天,蒲松龄收到一张老朋友的请柬。原来益都城有一个姓何的大官儿要给自己庆寿,特意邀请蒲松龄去做客。何大老爷曾向蒲松龄请教过怎么写文章,因此交情还不错。出于礼节,蒲松龄只好如期赴约。蒲松龄骑了一头瘦毛驴来到益都城。只见城内到处披红挂绿、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何大老爷的门前,更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蒲松龄不由想起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想到老百姓的生活与这些达官贵人的生活真是天渊之别,心中便觉得有些不高兴。后来他来到门前,递上请柬,接客的管家不由一愣,因为他见蒲松龄穿着破旧衣服,什么礼物也没有带,还骑了头毛驴。管家满脸不屑,勉强让他进去,却安排他和那些所谓的“下人”一桌。蒲松龄非常气恼。恰巧,同桌的人请他讲故事,他略一思索,随即就讲道:“昨晚,贱妻在灯下缝衣,不想让针把手扎了。我顺口说了几句,请诸位笑听:‘山上有石炼成金,便有巧匠制作针。针儿本是无情物,只认衣裳不认人。’”跑堂的把这件事告诉了何大老爷,等何大老爷来请蒲松龄时,他早已拂袖而去。

  蒲松龄一生清贫,还好家里有一些田地,他就靠这些微薄的田产和平时教书、当幕僚的收入维持生活。

  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的时候,生活艰苦,颇为失意。传说他住在偏僻的乡下,潦倒落魄,身边也没有伴侣,加上他性格特别怪僻,家中贫穷也从不向别人求助,总是自食其力。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他就泡一杯浓茶,准备一包烟草,在大道旁铺一张芦席。蒲松龄就坐在芦席上面,烟和茶放在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留下他们,递上茶和烟,和他们聊天,搜集奇说异闻。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蒲松龄回到家里就加工润色。就这样经过二十多个严寒酷暑,这本书才完成。

  “聊斋”是他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全书有短篇小说四百九十多篇,题材涉及面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蒲松龄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官场的腐败、百姓生活的艰辛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
蒲松龄是怎样写成聊斋志异的
1个回答2024-01-23 13:19
关于《聊斋志异》,有两个传得很广的说法:一个是蒲松龄在柳泉摆茶摊,请人免费喝茶,但必须讲一个故事,回到家加工,写成《聊斋志异》。另一个是"聊斋"是聊天之斋。蒲松龄摆茶摊从未见于蒲松龄后人和朋友记载,这个说法来自《三借庐笔谈》,鲁迅先生早就认为不可靠。蒲松龄"我为糊口耘人田",一直在富贵人家坐馆,哪有空闲到柳泉摆茶摊听故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 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就是改写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拿来写了《劳山道士》。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斋故事。
蒲松龄为什么要写《聊斋志异》
1个回答2024-01-29 16:48
关于《聊斋志异》,有两个传得很广的说法:一个是蒲松龄在柳泉摆茶摊,请人免费喝茶,但必须讲一个故事,回到家加工,写成《聊斋志异》。另一个是"聊斋"是聊天之斋。蒲松龄摆茶摊从未见于蒲松龄后人和朋友记载,这个说法来自《三借庐笔谈》,鲁迅先生早就认为不可靠。蒲松龄"我为糊口耘人田",一直在富贵人家坐馆,哪有空闲到柳泉摆茶摊听故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
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就是改写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拿来写了《劳山道士》。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斋故事。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