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度陈仓是第几计

暗度陈仓是第几计
1个回答2022-10-20 15:25
你好!这不是孔子的三十六计,这是韩信的其中一个战役出来的次
“暗度陈仓”是36计的第几计﹖
1个回答2022-10-14 13:42
秦末项羽灭秦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暗度陈仓三十六计
1个回答2024-01-27 10:50
暗度陈仓是三十六计中的一个出色的计谋,据说这是在楚汉战争时期韩信献给刘邦的一个计策,在这个计策中主要就是用表面上的一些明显的举动来吸引敌人的目光,其实这些不过是为了迷惑敌人,而真正的目的却在暗中悄悄的进行,以达到出其不意的破敌效果。
暗度陈仓三六计
1个回答2024-01-24 21:54
1、原文:

敌战计·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2、译文:

  故意向敌人的某一方向进行佯攻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利用敌人已决定在这一方面固守的时机,悄悄地迂回到另一地方进行偷袭。这就是《易·益》卦中所说的趁虚而入,出奇制胜。

3、注释:

①示之以动:示,给人看。动,此指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敌方的军事行动。
②利其静而有主:静,平静。主,主张。全句意为:利用敌人已决定固定的时机。
③益动而巽:语出《易经》·益卦。益,八卦名。此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即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故卦名为益。与损卦之义,互相对立,构成一个统一的组纷。《益卦》的《彖》辞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这是说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那么,动而合理,是天生地长,好处无穷。
36计暗度陈仓
1个回答2024-02-08 14:02
暗度陈仓来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从效果上来讲和之前说的声东击西也很相似。

既然说到暗度陈仓,不说一下这个成语的主人公韩信怎么行。

当年刘邦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而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在汉中,刘邦因为实力弱小最开始并不想直面项羽和归属项羽的章邯。所以为了迷惑敌人下令烧毁出入汉中的栈道,表现出自己胸无大志,无力和各位大神争天下的态度。自己回汉中老婆孩子热炕头去了。

而伴随着刘邦实力的逐渐强大,韩信面临了这个实际问题。怎么出安全隐蔽的出汉中帮刘邦争天下。

作为兵神,韩信深知章邯的可怕更甚项羽。于是用计明着用一万军队努力修着栈道,摆明了恢复栈道出兵争天下的意图。然而,私下里偷着从陈仓小路进军图谋咸阳和关中。

看着用尽九牛二虎之力进度仍然十分缓慢的韩信部队,章邯甚至想笑韩信。这样的人也能封大将军?真是可笑,明知不可为而非要逆天修栈道。

然而,韩信本来派兵修栈道就是假的。从陈仓进军咸阳,占领章邯的地盘才是真的。伴随着韩信大军的来袭,暗度陈仓隐藏的真实意图暴露无遗。然而,就算知道也已经晚了。即便是勇武如章邯也是无能为力。谁让章邯被当时修栈道的韩信军迷惑呢。

后来的韩信又多次用到暗度陈仓这条计策,比如暗度夏阳,大破魏王豹。韩信就是韩信,暗度陈仓由他发扬光大。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真是一位智谋过人的鬼才。
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的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2-21 16:46

《三十六计》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使我明白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

  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暗度陈仓”吧。在秦朝末年,农民纷纷揭杆而起。在众多的农民武装队伍中,刘邦、项羽逐渐成为两支实力很强的队伍。后来,项羽与大家约定,谁先打进咸阳谁就为王,结果刘邦先进了咸阳,但项羽却用武力把刘邦赶走。最后刘邦巧用了“暗度陈仓”之计打败了项羽。何为“暗度陈仓”呢?就是从表面上准备攻咸阳,实际上是攻的是陈仓。

  通过读了暗度陈仓的古代的故事,我知道,看事情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而要认真的辨别事物,看到事物背后实际的目的。

为什么暗度陈仓和暗渡陈仓的度不同?
1个回答2024-01-15 09:09
  三十六计第08计 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典 故】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由于这个历史故事,后来形容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并达到了目的,就叫“暗渡陈仓”或者“陈仓暗渡”。
  韩信这个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就曾向刘邦说过。刘邦见他们两人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英雄所见,毕竟略同!”由此,后来又形成了“英雄所见略同”或“所见略同”这句成语,和成语“不谋而合”(事先未经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态度完全一致)的含义相同。
暗度陈仓的陈仓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2-11 05:26
陈仓是一个地名。
是“暗度陈仓”还是“暗渡陈仓”
1个回答2022-12-27 06:51
应该是暗度陈仓
不过度通渡,所以也可以是暗渡陈仓
暗度陈仓还是暗渡陈仓?
2个回答2022-09-11 13:09
是第一个,这个词与水无关,所以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