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是什么意思

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
1个回答2024-02-15 04:34
法/步骤2 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 典型思维1:生而谦卑,对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甚至没有底线的退让。. 我们从小在校园里接触的教育都是告诉我们,做人要谦卑,以礼待人。. 但是当我们逐渐进入社会,踏入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有时候我们长期保持这种谦让思想,换来的只是息事宁人和自身利益的丧失, 正如一句话:我们失去了理直气壮争取自己利益的能力,收获了一个收获了一个挥之不去的“老好人”性格。. 在社会上这样的“学生思维”是一定要克服的,真正决定你价值的不是你的步步退让,而是你自身的能力,这样你才能赢得尊重。. 典型思维2:认为自己付出的最多,功劳就最大
典型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16 19:15
1 范式思维Stereotype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个成功的范式,好比毕业进到大公司,出国申请到IVY盟校,就算是成功的范式。再或者,读书的时候GPA多少,做了几份大公司实习,做了多少社团工作,等等。但真正当我们进入社会后会发现,每个人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除了非常亲密的朋友,你是不再会去关注别人干什么,什么是范式了。范式和榜样不同,它的另一个词思维定势。英文当中专门有个词来形容这类思维:叫Victim of Stereotype,翻译过来是定势思维的受害者。

2 颠倒因果Reverse of Cause and Effect.

经常碰到小朋友来问,我想进入某个行业我是不是应该考个什么证书。或者我是不是应该念个MBA,因为看起来因为有了这些证书,因为念了MBA,那些人才因此获得了好的工作和收入。但真的是这样吗?很多没考过MBA没考过证书的人一样获取到了好的工作机会,这部分人和考了证书念了MBA的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本身都上进,努力,自律和付出牺牲精神(他们因此很厉害)。因为他们厉害,所以考证念书,所以获取到好的机会。而不是反过来,因为他们考证了,所以他们厉害,所以他们获取到好的机会。真正厉害的人不仅仅体现在考一个证书和念一个学位上,还有更多体现,背后发挥作用那些决定他们厉害的那些因素(性格品质资源等)而不是你看到的表面原因。这引出另一个典型的学生思维

3 线性思维。Linear Thinking

学生时代总喜欢问:我是北大/清华/复旦的,我毕业能去大投行/大咨询公司吗?

或者,美国XXX学校的XXX硕士项目竞争力如何,值得去读吗?

或者,我有一二三四这些背景,我能找到X公司这样的工作吗?

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线性思维。即认为只要具备某些因素,就必然导致结果的发生。但实际
上,生活当中很多事是非线性的关系,而且更多时候没有因果性,只有相关性。你无法用一些因素就去推断出结果的发生。即使线性相关,统计上还有残差,还有推断失败的一类二类错误,有置信水平。这些和因果关系也完全是两码事。

4 分不清事实和观点。Confusion of Opinions & Facts

这不是学生时代独有的思维,很多人进入社会多年依然分不清。但在学生时代特别明显。

好比说,学长学姐告诉你,XXX项目很好,值得去读。又有学长学姐告诉你,学金融要学习很多数学,会很难。再比如,辅导员老师说,要读研出路才会更好。

很多学生不多加研究就会把这些本来是观点的说法当成事实拿来用,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如果运气好碰到好的学长学姐好的老师,那还问题不大,如果碰到相反的情况,就真的误人子弟了。好比我上大学期间,不少人都鼓吹读书不重要,大学课程过了就好,更多要去社会上锻炼去实习云云(现在依然很多人鼓吹这个观点),差点就上了这波人的当,还好我没把这些观点当成事实来对待。

5 用母体(大样本)性质代替个体的思维。Confusion of Population and Sample

有人觉得上清北了就万事大吉了,毕竟统计表明清北毕业的学生就业出国各方面都显著优于其它学校。为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最后毕业时发现之前对清北的印象在自己身上并不成立。
也有人觉得我进了一个二流甚至三流学校,就等于人生被定了性,再努力也无用,因为统计表明,二流三流学校毕业的就是竞争不过一流学校毕业的。所以就选择随波逐流。最后毕业时,果真也会符合统计特征。

我们看统计,清北的确比其它学校毕业生要优秀,但不要忘了每年也有不少的清北的人毕业困难,找的工作甚至比不上二三流学校的人。

我们看统计,二三流学校的确整体竞争不过名牌大学,但不要忘了马云也只是杭州师范毕业的。你又要说了,全国有多少马云?没错,是只有一个马云,但是不妨碍你去打破标签去努力。

很多统计特征是要在大样本的情况下才讨论才有意义的,针对个体的参考意义往往被夸大了。极端的情况下,当样本的数量足够大逼近母体时,离散的分布趋近连续分布时,任何样本点都无法取到母体的性质。都只能概率逼近。要很多样本才能完成,一个样本点去逼近的概率为零!

所以不要轻易给人贴标签,是有理论依据的!

6 不独立的思维。Dependence

其实提到的很多思维都是源自这一点。遇到问题总希望有现成的方法,有人来告诉我怎么做,有人来帮我做了更好。所以才不愿意动手搜集资料做研究,才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锻炼批判思维的能力,才会混淆事实和观点,原因和结果,母体和样本,也才总觉得事物之间有线性的因果关系。一切的一切都是源自你没有决定让自己变得足够独立和“理性”。或者说,源于你太懒了!

这里的“理性”指的是在不接受别人的干预而独立运用自己的知识,独立地收集信息,独立地处理信息,独立地得出结论,以及独立地为结果负责。有关理性和独立,早在千百年前,康德关于启蒙的精彩论述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

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懒惰和怯懦,使如此大量的人,当大自然早已把他们从外界的引导之下释放出来以后,却仍然愿意终身处于不成熟状态之中,以及别人何以那么轻而易举地就俨然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的原因所在。处于不成熟状态是那么安逸,只要能对我合算,我就无需去思考,自有别人会替我去做这类伤脑筋的事。
思维的类型?
1个回答2024-02-21 00:21


(一)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三)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四)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模型1:成长型思维
1个回答2023-12-14 19:22
一头成年大象大约有4-6吨重,但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的场景是,驯象人只用一截细细的链子就能把一头成年大象拴住,为什么?

因为早在大象幼年时期,驯象人就用一条结实的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

于是,小象被“驯化”了,它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我永远也无法挣脱铁链,所以干脆就不用挣扎了。

与大象一样的情况还发生在老黄牛和吃香蕉实验中的猴子们身上。

驯养人员或实验人员通过不断地重复让这些动物的思维固定下来,让他们知道规则是不能破坏的,那跟细细的木棍和铁链是无法挣脱的。

更可怕的是,有很多人也跟大象、老黄牛、猴子一样,持有这种“固定思维”,他们不敢突破、不愿尝试,终其一生死守着别人给他制定的规则。

1  固定型思维VS成长型思维

这两种思维模型来源于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经典作品《终身成长》。

固定型思维:人的特质和能力都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

成长型思维:人的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得到发展。

固定型思维:成功来源于事情的结果,成功能够证明自己有天赋和能力。失败则证明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如一次考试失利、输掉一场比赛、被拒绝等等,证明自己不具有这方面天赋,为了不再失败,为了维护自尊,失败一次后便不愿意再次面对挑战。

成长型思维: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他们认为,自身没有成长或者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才意味着失败。遇到挫折和挑战,会视其为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断改善和进步。

有个关于爱迪生的故事,说他曾用过头发、竹丝等99件物品作为灯丝来实验,全都失败了,在旁人嘲笑他的失败时,他的回答却是“你错了,我不是经历了失败,而是成功,因为我已经成功验证了99种东西不能做灯丝。”

故事的真假我不知道,但这故事中爱迪生的回答却是最典型的成长型思维:单次的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尝试的基础。

2  如何从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

思维模型这个东西,讲出来是有理论、有依据、条理清晰的,可它在现实生活中是细碎的,渗透在每一个想法、意识、认知里的。

语言习惯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模式,在培养成长型思维最经典的几个场景中,改变语言习惯,就能改变思维。

01 当犯错的时候

我犯错误了。

→换个说法: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搞砸了,我是个失败者。

→变成:这次错了,以后就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又学一招!

02 当遇到挑战的时候

我不擅长这个。

→换个说法:我正在提高。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做不好这些。

→变成: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没关系,不断挑战和学习后会越来越擅长。

03当遇到困难的时候

这太难了。

→换个说法: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搞定。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这太复杂了,我不可能完成。

→变成: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04 感到困惑的时候

我不明白。

→换个说法:我忽略了什么吗?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这对我来说太难理解了。

→变成:只要把漏掉的信息找出来,肯定能搞明白。

05 当我们想放弃的时候

我放弃了。

→换个说法:我得试试学过的其他方法。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的能力达不到,只有放弃了。

→变成:问题没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换个方法就好了。

06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时候

我阅读不太好。

→换个说法:我要训练我的阅读能力。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没有读书的天赋。

→变成:只是训练不够而已,不如坚持练习一段时间看看!

07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时

我不可能像她一样聪明。

→换个说法:她是怎么做的,我也要试试看。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别人比我聪明,我就是不如她。

→变成:学习她的方法,并且认真做,我可以变得更聪明。

08 当我们觉得已经足够的时候

已经挺好了。

→换个说法:这真的是我最好的表现吗?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做得已经足够好了,就这样吧。

→变成:也许再努力一点,我就能再提高一些。

09 当我们觉得已经做的很完美时

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换个说法:我还能做得更好,我要继续试试!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的能力只能做这么多,这件事这样就足够完美了。

→变成:我还要看看这件事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只要不断尝试和努力,肯定还能再提高!

写在最后

这些语言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只要你认真执行,就会发现它们像咒语一样强大。

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个人当下的瞬时想法,日积月累,这些语言就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就会形成成长型思维习惯。

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你会发现,整个人都变得比以前更加积极乐观。

公号【凡铭】后台回复“超级个体”,获取超级个体大课。回复“认知”,获取认知方法论大课。

我是本文作者凡铭,我对个体的进化非常着迷,一直在收集“超级个体”的成功之法,希望这些思维模型和方法论也会给你带来启发。
固定型思维和开放型思维
1个回答2023-11-25 17:58
有一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 ,但少有人知道它背后的含义: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呀?”

第1个没好气地说:“你看不见吗?我在砌墙。”

第2个抬头一笑:“我马上要盖出一幢高楼。”

第3个边干边哼着歌,他笑的灿烂开心:“我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

多年以后,第1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2个人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而第3个人,成为了前两个人的老板。

是的,三个人在最开始都做着同一份工作,但结果却天差地别!

心理学家把思维分成两类:一是“僵固型思维”,二是“开放型思维”。

僵固型思维的人,只看到眼前看到的,所以日复一日地埋头苦干,结果还是过着原地踏步的生活,一层不变;

开放型思维的人,能看到眼前看不到的更多可能性,永远走在别人前头,成为别人眼中羡慕的成功者。
收集一个和成长型思维有关的名人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09:29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成春秋五霸。
职场中典型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6 06:42

1、生而谦卑,对所有人小心翼翼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在告诉我们要谦卑、谦让,要对人有礼貌。

但是,这其实是错误的。

更多的时候,我们换来的只是息事宁人,和自己利益的丧失。

2、骑驴找马,找过渡性质的跳板

少年,骑驴找马,90%你找到的是另一头驴。

想到哪里去,就从哪里开始。

3、老老实实做规则的“套中人”

职场上,有个词语叫做“老油条”。

老油条,基本不会与刚刚走出校园,满脸稚气的职场新人联系起来。

4、认为自己付出最多,功劳就最大

功劳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不是一次性的。

谁功劳最大,谁是辅助,存在于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感知。

谁拥有这个领域,谁就拥有最大的功劳。

5、跟讲利益的人讲道理

很多时候,并不是道理讲不清楚,而是双方的立场不同,诉求的利益不同,这时候就不要试图去跟对方讲道理了。

典型的穷人思维
1个回答2024-02-27 05:07

职场中典型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2 17:32
1.取长补短
“总分”衡量模式对学生认识发展影响不小。语数外,哪弱补哪,在“总分”决定输赢的形势下,更多学生被教导把非擅长科目从60 分提高到80 分,而少有人去把擅长科目从95分提高到98分甚至100分,因为后者追求的卓越在学校衡量体系之下并不受欢迎。同样的努力,前者会得到更多的效益,可这种“总分”性优秀是以最终同质化为代价的;所有“不傻”的人都会选择前者,做到竞争中途不退场,哪怕到最后大家总体都很优秀,又都很一样,也在所不惜。
陷入指标衡量之中,取长补短的思维就会让我们无法容忍“弱点”,你很少有强大的意志去做相反的事情—增强你的优势,拉开你与竞争者的距离。
2.单一性思维
“我怎么面对那些各方面都优秀的人?”知乎上不乏这样的问题,很多人生怕自己哪方面不如人而产生自卑,这是一种忽略了社会复杂性的单一思维。社会是复杂的,可能一个姑娘获得人们喜爱并不是因为她锻炼的一身马甲线,而可能只是因为她是个姑娘或者是一个漂亮姑娘。不要为别人的成功寻找单一性的原因,而盲目效仿。成功总是多种维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东施效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会沦为笑柄。
3.缺乏合作思维
这并不是说典型的学生思维中就不讲合作,素质教育普及到今天,合作思维多少仍是缺乏的,仍需要强化。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中,学习都是自己的事情,大家已经习惯这种自力更生模式, 多数学生是少有体验这种“合作训练”的。知道什么时候该从容地与人合作,主动索求帮助,是强化合作思维的第一步。
4.不分场合的学习
在职场中,我们会经常发现,刚进公司的菜鸟往往表现出急切的学习动机,满脸写着“我要抓住任何机会提高自己”,说实话这架势蛮吓人的—想获得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你牺牲上班时间明目张胆地行使你的学习行为不合乎契约精神,除非公司允许你可以把上班时间用于个人提高。有些公司的成长与个人成长是互利共生的关系。但多数情况下,大多数公司的员工培训和工作内容是分开进行的。
5.排他性思维
在学校的时候,学校对考试成绩进行无数次排名,大榜小榜数不胜数,学生间竞争多于合作。进入社会,脱离了学校后,曾经体制下养成的排他思维仍会有意无意地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它影响你,你却鲜有察觉。竞争意识在工作中的确有助于提升个人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但若把这种排他思维渗透到生活中,那就会令人很不舒服,无形中为自己设下很多不必要的障碍。
6.等待答题惯性
多年如山的试卷反馈,我们回答几万个设计好的题目,但现实并不会处处给你提供考卷,设计问题,让你回答。这相对缺失的是我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和生活里,很多问题是隐性的,你不发现、不提问,就只能被动等待问题出现——糟糕的是,可能最终问题呈现了,但不是来让你“解决” 的,而是来宣告你“失败”而已,你连处理的机会都没有。
7.重选
社会不像考卷选择题,很多事情做错了是可以重新尝试、重新选择的。对象不合适可以换,抱着“不选则已,从一而终”的选择题思维……大概要被相亲;很多人纠结毕业后去大城市好还是回小城市,仿佛选错了去处就会困死终身。可是你没发现吗?一到社会上,城市不合适了可以换,实在没有必要在毕业前夕过于痛苦。
经历无数次“一分定排名”的学习反馈实验,我们这些在学校仿若小白鼠一样的学生还是极害怕选错一个选项,虽然我们不断在内心纠正,但要走到“坦然”,还需要一个不断与自我较真的漫长过程。
8.平面化人际交往
普通学生平时交流最多的是同班同级的人,思维、认识状态相近,交流并不需要太多理解成本,不能理解与不同职业、阶层、背景的社会层面交流的困难。就是比你大一级的学长、学姐,在心态和心理上也与你有层次性的不同。学生时代不应过分看重人脉,但相对不可以缺少的是跨层次沟通。交流不局限于同级,平面化人际交往,往往会让你的认知越来越局限,白白地丢掉很多机会。
席维安的原型
1个回答2024-04-20 03:43

聂远饰演的席维安没有历史原型,席维安是一位爱国的司令员,也是易钟灵的丈夫,他深爱妻子,同情人民,在国家正义面前非常有奉献精神。席维安看着人民经历战争的艰辛,为了拯救国家,他独自闯入日伪政权,伪装成叛徒,遭受了世人的误解,虽然生活很艰难,但他一直坚持这样帮助人民。

席维安,家里有权有势,同时也是战场上打仗的好手,他平时做事不拘小节,但对易钟灵是一见钟情,即使一开始爱妻总是对他比较冷漠,但是他依然非常宠爱妻子,经常送礼物她,还为了她刻意的去取悦岳父,虽然花式宠妻屡遭碰壁,但是他始终为妻子着想。

席维安和钟灵的结局

自从席维安离开上海去前线指挥战斗之后,钟灵就日盼夜盼,希望席维安能早日回来。可真到了梦想成真的时候,却发现席维安完全变了一个样子。这次席维安是带着易寄渔回来的,并且两个人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

其实这些都是席维安使用的障眼法。事实上:席维安的真实身份不是亲日分子,也不是重庆分子,而是延安方面的人。他这次回来的真正目的是要:混进日方高层,探取情报。鹰司忠义通过情报反推,查到了席维安的身份,但没能抓到他。直到八年抗战结束,席维安才再次回到了上海。从那之后,钟灵和席维安这对夫妻,就再也没有分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