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氏图腾大全

姓氏图腾,那些图片是怎么来的
1个回答2024-02-12 10:45
古人自己画的,后来逐渐演变到了今天这个样子
姓氏邝的图腾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0 15:41
邝 KUANG

①路史:古邝国后有邝氏。 ②姓苑:广东南海县多此姓。 ③奇姓通:一统志,邝野,字孟质,永乐进士。姓氏由来:路史: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姓苑载:广东南海多此姓。明有进士邝文、邝曰广、邝约、邝□等人。邝氏亦有不少移居海外发展。邝氏楹联:「海雪堂遗臣死节、土木堡兵部殉忠」,此联表彰明朝儒士两人爱国不屈之忠节。  郡望堂号:庐江郡  姓氏家谱:邝氏三修族谱  历史名人:邝文, 邝曰广, 邝约, 邝露 族史 开平市单水口有间雷方邝三姓祖祠,门口楹联书“源同一脉,衍以三宗”,明确地阐明雷方邝三姓,原是同一祖宗,後来分支成为三姓。雷方邝三姓同是炎帝的後裔。从炎帝至今,约五千五百多年。炎帝生於今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的姜水,故姓姜,名魁隗(音葵),又称神农氏。死後葬於宝鸡市南郊的常平山,即今炎陵。炎帝原姓姜,因子孙居于雷泽(今山西永济县之南),故姓雷。炎帝之九世孙(八世孙榆罔之子),曰雷公,因有战功,受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之西),以地为氏,由雷改为姓方,为方氏的始祖。距今约五千三百多年多,历一百七十多代。至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淑丽被册为皇妃,愈平公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公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流传至今,子孙己达三十多代,人口三百多万人。 始祖 方以平三七公讳奋,字祯;生於1103年北宋徽宗祟宁二年 – 终於1166年南宋乾道二年,享寿六十四岁。世居安徽庐洲(今安徽合肥市)庐江 2 邝愈平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时任临安京城大尹;长女淑丽受册皇妃,愈平因此封宣城侯,食邑安徽宣城,御赐姓邝。 3 讳諴 字一声,愈平次子。生於1155年,终於1246年。享寿九十二岁。 4 公昭 讳奎,字公昭;一声公长子。生於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1196)十月初九,终於元世祖(忽必烈)二十三年(1286)十一月十一,享寿九十一岁。公昭公出生於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二十一岁随父南迁,居於河源。三十岁(1225)水又随父由河源移居古冈(今新会城)。于1250年(五十四岁)由新会迁开平县(宋时属信安县)。居单水口泮村乡坑口村。 广东潮山 邝

湖南临武邝家村源流: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左边一个军,右边一个右耳旁,不知道怎么读)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旦添曰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诤,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敖城,生子纞(?),传十于世,生幼父,迁湖广临武寿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

自十一世以下,子孙甚繁,名著三忠,存迹九女,如安富之苍州,东山峡珠村,彭方卢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秦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
听说中国姓氏都有图腾 姓王的图腾是什么?
2个回答2022-09-09 09:36

姓王的图腾如图所示

薄姓的起源地 和姓氏图腾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6 00:10
薄姓是中国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71位。薄姓主要源出有二:一为姜姓,是炎帝后裔;二为子姓,是商汤后裔。薄氏望族后来出自雁门郡,其后人多尊商汤为得姓始祖。另外,在历史兄游上还有其他源于少数民族的薄姓。如今,薄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等地为多,目前薄氏人口总数列全国第二百九十位。

薄(Bó)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姜姓,以国名为氏。据《潜夫论》上说,薄姓是姜姓的后代,上古时有薄国(在山东省曹县东南,又称毫),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的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称薄姓。   2、出自子姓,以邑名为氏。据《左传·杜预注》载,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于薄城(今河南省商丘北一带),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命姓,称薄姓。   3、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薄氏为古东夷族商部落族人发展壮大的分支。商族的另一支成汤,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率领盖氏部族与薄姑部族等诸侯国灭了夏,之后的薄氏部族建有薄姑国。   殷商王朝时期,薄姑国之地又称薄城(今山东淄博临淄,一说山东潍坊昌乐),与古盖国相邻。   周武王灭殷商之后,薄姑国联合盖国起兵反周,被太师姜尚率军所灭,姜尚功高勋著,被封于齐地,他收服了薄姑国与盖国的故民,薄姑国与盖国故地成为齐国的一个邑。   薄姑国被吞灭之后,其贵族后裔子孙以及国民有以故国名为姓早尘孙氏者,称薄姑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薄氏。   薄氏望族后来出自雁门郡,其后人多尊商汤为得姓始祖。   4、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乌桓部薄奚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辖下代北地区的鲜卑乌桓部中有薄奚氏部落。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薄氏。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俄罗斯学者史洛克格罗夫(史禄国,S.M.Shirokogoroff)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中,记载了一支老满洲部族波勒氏,满语为Bere mongu,汉义“弓”,世居黑龙江北岸一带,该氏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薄氏。   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时,薄陆链奚氏部落随之入居中原。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薄奚氏改为汉姓薄氏,后大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6、历史上羌族的姓氏中也有薄姓。

本段得姓始祖
  商汤、薄公。
远古时期的姓氏或有专属图腾,赵姓最霸气,你的姓氏图腾是什么?
2个回答2022-11-27 20:42
我的姓氏图腾是由字和图案组成,“东”和太阳升起的阶梯一起构成了图腾,象征着车马列队的场面
你姓什么?每个姓氏都有专属的姓氏图腾,找到你的“保护神”了吗?
3个回答2022-11-22 11:10
姓李,由“木”和“子”组成,但在李姓的姓氏图腾中,旁边还有一只老虎,“虎”是李姓家族的保护神
姓氏图片,带姓氏的一行字
1个回答2024-03-11 19:17

姓氏是怎样发明出来的?百家姓是哪百家?高氏的祖先是谁?她有什么故事或传说?
1个回答2024-01-30 06:06
高氏源自山东 齐国最高上卿 。

  高,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老姓氏。

  第一批姓高的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弭

  高元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吕氏春秋·勿躬》篇说:“高元作室。”高元是远古时期人,是现在所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元发明屋子。高元第一个让人类走出穴居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他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发明家”一词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后,西周时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弭。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卫士。穆王去郑圃打猎,沼泽芦苇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奋勇把老虎擒了回来。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个牢笼囚虎,放在东虢地方饲养,于是“东虢”就有了“虎牢”名称。虎牢后来改称成皋,战国时属韩国。公元前249年秦伐韩,韩献成皋给秦。秦在此设关,名“虎牢关”。关在大 山上,北临黄河,悬崖绝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战争时,刘邦、项羽在此鏖战两年半。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荥阳汜水镇。

  高渠弭是春秋初郑庄公大臣。庄公想任他为卿,但主管国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对。庄公力排众议,任高渠弭为卿。庄公逝世,太子继位,就是郑昭公。高渠弭担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猎时杀了昭公,另立国君。第二年,高渠弭陪新国君到卫国去见齐侯。齐侯和新国君有旧仇,就借机杀了他,高渠弭也一同殒命。

  高奔戎、高渠弭得“高”为氏的缘由,与高元一样,都已无可稽考。但可以推断的是,他们的子孙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众多的高姓族群之中。

编辑本段起源庞杂的高氏主源 高 后裔

  高 后裔,是后世多源合流而成的庞大高姓群体的主源。

  这支高氏,源出于姜姓,是炎帝的子孙。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子高的孙子 ,开始以“高”为氏,称高 。公子高是姜姓后代,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高氏出自姜姓”。

  姜姓始祖是炎帝。炎帝出生在姜水流域(今天陕西省扶风县一带),所以取“姜”字为姓。炎帝有个后裔叫伯夷,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而建立吕国,子孙就以吕为氏。吕氏有个后裔叫吕尚,就是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原型。他出生在商朝末年,足智多谋,但机遇不佳,到70岁时,还只能天天在渭河边钓鱼为生。有一天周文王来渭河边打猎。出猎前,周文王曾卜一卦。卦辞说:“今天出猎有大收获。不是龙,不是螭(古代传说中无角龙),不是虎,不是罴(一种野兽,现代称为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而是要遇到能帮你成就霸业的辅佐奇才。”周文王在渭河边碰到了吕尚,交谈之后,文王大喜,对吕尚说:“我祖父太公早有预言,将有圣人来帮我们周族振兴,今天果然遇到了您。您现在是我们太公盼望的圣人。”于是命众人尊称吕尚为“太公望”,把他接回去以师礼奉之。在吕尚的帮助下,文王疆域逐步扩大,文王死后,吕尚又帮文王之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把吕尚封在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建立齐国。吕尚被后人尊称为齐太公。齐太公第六代孙子是齐文公。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有个孙子叫 。按当时的宗法制度,诸侯家族只包括近亲三代,即诸侯、公子(诸侯之子)、公孙(诸侯之孙)。公孙之子就不再算是公室,而须另外立氏。当时的制度,公孙之子立氏可采多种办法,其中一种是用祖公之名为氏。 是公子高之孙,于是以公子高之名为氏,称“高 ”。后世庞大高姓的主源宣告诞生。

  公子祁后裔以“高”为氏 《通志·氏族略》说,公子祁是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他的后裔中有人以他字中的“高”为氏。 齐惠是齐桓公之子,齐桓公是齐文公四世孙。

  齐太公之后以“高”为氏 据《广韵》说,齐太公后代中,曾有人从国君那里获得了一处名为“高”的采邑,于是以高邑为氏,称为高氏。

  百濮后裔以“高”为氏 据王圻《续文献通考》说,百濮后裔中有人以“高”为氏。

  濮是殷周时期江汉以南地区的族群,与楚国同姓。濮人分建了许多小国,所以称为“百濮”,后来为楚所灭。濮人后裔有人以“濮”为氏,也有人以“高”为氏。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周代的齐国,有国、高二公,世代都是齐国地位最为崇高的上卿,他们的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凡是齐国的一切大小事务,都必须经过他们二人的最后决定。这就是《左传》注解上所说的:“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齐守臣,皆上卿也。”

  这个在两三千年前便已声名响亮的姓氏,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讨论到高姓的姓源,真是头绪众多,一言难尽,因为,过去五千年以来,组成这个大家族的分子,至少在四五支以上,堪称“姓源多歧而其族繁多”。

  先谈周代在齐国神气非凡的那一支高氏,关于他们的姓氏来源,是见诸《广韵》所记载的:“齐太公之后,食采于高,因以为氏”;以及详载于《通志氏族略》的:“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亦为高氏。”

  高氏这个大家族的另外几支组成分子,就有确实的文献和资料可稽了,计有《北齐书》上所记载的:“文宣帝赐元暴安,元文遥皆为高氏;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氏所养,因从其姓”以及明载于《魏书》的“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云高阳氏之后,故以高为氏”。

  另有在不计其数的姓氏之中,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为数也不少,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依照后世的考证,高车氏是“九姓回鹘种类入中国者,后魏有高车或如”;高堂氏是“齐卿高敬仲食采于高堂,因氏焉”;高阳氏大家都很熟悉,是上古颛顼帝的姓氏,其后亦有以高阳二字为姓者,《吕氏春秋》上即有一位古辩士高阳¤;高陵氏则为“秦昭王弟封高陵君,其后因以为氏”。这些复姓,长久以来十分少见。

  长久以来百花似锦,满园芬芳的学界文坛,是人杰出智慧的最佳说明,其中,高姓园丁的耕耘血汗可真不少,譬如,汉代就有世传鲁诗的高嘉、高容、高诩祖孙三人;传《传礼书十七篇》,历数传而至戴德、戴圣,使后世言礼者多宗之的高堂生,以及著有《孝经解》,并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的学者高诱等。

  此外,像唐代的高适,不但历任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显达异常,而且为诗骨力苍老,才思奇纵。高启,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北郭十友”之一,曾经参加《元史》的编纂工作,并以雄浑的诗名而著称;嘉靖年间的高武,在传统医学上,久享声誉,他所传的针灸之术,已成为医学上极其重要的一个部门;清代的高其佩,在传统画坛上的名气人人皆知。

  从上面一连串闪耀着光芒的名单,任何人一望而知,过去数千年来,高氏的名气有多大,多响亮!
求图片:郭氏图腾
1个回答2024-02-05 03:49

百家姓里没有的姓氏!
1个回答2024-03-19 23:20
栀子百家姓里面没有收录的姓氏,有的也是很常见的姓。不过这里面第三个字和第八个字,根本都不认识!呵呵
还有,据说“黑”姓是“朱”姓的代名词,用于少数民族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