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
1个回答2024-02-22 14:56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字词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白话释义: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孔子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与其最为卓出的衣钵继承者孟子统称为“孔孟”。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主张依照礼仪和本分行事,“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著名美学命题。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一生的作品都被后人及其弟子收录在《论语》中。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这些论语的注释...急~~~
1个回答2024-03-13 00:17
子贡问:“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说:“有:厌恶那些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那些身居下位却诋毁上官的人;厌恶那些勇猛却无礼的人;厌恶那些果敢却固执己见的人。”

孔子问:“赐啊!(你)也有所厌恶吗?”

“厌恶那些把剽窃当作聪明的人;厌恶那些把不谦逊当作勇敢的人;厌恶那些把说道别人的短处当作正直的人。”

讪,shan,一声。诋毁。

窒,阻塞,引申为固执。

赐,子贡复姓端木,名赐。

徼,jiao,一声。剽窃,窃取。

讦,jie,二声,揭发,说道,贬义。



孔子说:“唯独小人和女子是难以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就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怨恨。”



孔子说:“年纪到了四十还被别人厌恶,他这辈子可以说是完了。”

见,表示被动。见恶,被厌恶。

其,语气词,加强语气。

终,完了。表示没希望了。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及解释
1个回答2024-03-05 16:53
成语: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疏食饮水、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舍昼夜、逝者如夫、匹夫不可夺志
解释: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是一个有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反省我自己,替别人做事,我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忠诚?老师传授我的知识,我都温习了吗?”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 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日夜不停留。”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文章注释
1个回答2024-05-07 11:55
司马昭(注:司马昭死后被谥为"文帝",故称"文王".)与投降魏国的刘禅吃饭,席间故意派人为刘禅表演过去蜀国的歌舞。当时在场的蜀国旧臣看了,无不怆然涕下,只有刘禅,照吃照喝,若无其事地笑嘻嘻欣赏。司马昭见此情景,感慨地对其亲信贾充说:"一个人的无情无义,怎么可以到这个份上。就算诸葛亮在世,也匡扶不了这个昏君。更何况姜维呢?"贾充说:"要不是这样的话,殿下何以能吞并蜀国."
又一天,司马昭问刘禅:"很想念蜀国吧?"刘禅立即答道:“此处快活,我不想念蜀。"旧臣郤正听说了,求见刘禅并对刘禅说:"下次司马昭要再问起陛下这问题,你就伤心地,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没有一天不想念.说完再把眼睛闭起来。"
后来司马昭又问,刘禅果然照着郤正说的那样,去说和做。司马昭说:"我怎么听着像是郤正的话呀!"刘禅立即睁开眼睛,惊喜地说"猜对了,正是他!"旁边的人都忍不住地笑起来。
论语八则的注释!!!急!!帮帮忙!!
1个回答2024-02-01 03:48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这以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人。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三个人在一起,必定会有我要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见他们的缺点来改正。



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要想要快速成功,不要贪图小利。想要快速成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已掌握的旧的知识,才能领悟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方法成为别人的老师。



6、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到的学问知识,按时加以温习巩固,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相聚,不也是很愉快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知识)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学习知识为快乐的人。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去学习更好。



这些都是很准确的答案,我都批过了

看在我打字打得那么辛苦的份上,多给点分吧,拜托~~~~~~~
六国论原文及注释
1个回答2024-02-07 14:21

六国论原文:

六国论——(宋)苏洵稿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物局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键蚂笑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论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要关于论语或孔子的故事.同志们,要故事,不要论语的解释!注意!
1个回答2024-01-26 05:52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道德经十五章原文译文和注释
1个回答2024-03-13 05:27

道德经·第十五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译文对照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晌液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里涉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春谈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宴森物故更新。

谁有童趣课文啊,要有注释个的?注释是初一课本的
1个回答2024-03-04 16:40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谁有童趣课文啊,要有注释个的??!注释是初一课本的
1个回答2024-04-16 13:56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