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解释

矛盾的名词解释?
1个回答2024-02-29 17:07
矛盾名词解释: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范畴。矛盾着的对立面,既握州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一性和斗段段蔽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表明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则表明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单有任何一个,都不能成为矛盾。矛盾就是双方既对立又同一的联系。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燃陪终。整个世界充满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既同一又斗争,从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的意思解释
1个回答2023-11-30 09:58

(1) [contradiction]

(2) 矛和盾, 比喻 言行自相抵触 矛盾百出 (3) 辩证法上指 客观 事物和人类 思维 内部各个 对立 面 之间 互相 依赖 又互相 排斥 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详细解释 (1).见“ 矛楯 ”。 (2).特指以文词相辩难。 南朝 梁 何逊 《西州直示同员》 诗:“矛盾交为论,光璧带成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争解元》 :“会郡中有宴, 乐天 讽二子(指 张祜 、 徐凝 )矛盾。”按,同书卷 十二 有“矛盾”一目,所记皆当时文士以诗句互相 指责 非难 之事。 (3).犹屏障。 《宋书·萧景传》 :“羣 蛮 悉渡 汉水 来降。议者以 蛮 累为边患,可因此除之。 景 曰:‘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 魏 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 蛮 ,则 魏 军无碍,非长策也。’” (4). 违抗 。 明 王錂 《春芜记·忤奸》 :“想着我宠冠臣邻,我屈指朝中半从顺,怪伊行敢相矛盾。” (5).哲学 名词 。在唯物辩证法中,即对立统一, 指事 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6).逻辑名词。形式逻辑中指两个 概念 互相排斥或两个 判断 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

词语分解

矛的解释 矛 á 古代用来刺杀 敌人 的长柄兵器:矛头。 盾 部首 :矛; 盾的解释 盾 ù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盾牌(亦喻推托的借口)。 后盾 。 盾形的 东西 (多指硬币上的纹章):金盾。银盾。 矛 部首:目。

(2) 矛和盾, 比喻 言行自相抵触 矛盾百出 (3) 辩证法上指 客观 事物和人类 思维 内部各个 对立 面 之间 互相 依赖 又互相 排斥 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详细解释 (1).见“ 矛楯 ”。 (2).特指以文词相辩难。 南朝 梁 何逊 《西州直示同员》 诗:“矛盾交为论,光璧带成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争解元》 :“会郡中有宴, 乐天 讽二子(指 张祜 、 徐凝 )矛盾。”按,同书卷 十二 有“矛盾”一目,所记皆当时文士以诗句互相 指责 非难 之事。 (3).犹屏障。 《宋书·萧景传》 :“羣 蛮 悉渡 汉水 来降。议者以 蛮 累为边患,可因此除之。 景 曰:‘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 魏 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 蛮 ,则 魏 军无碍,非长策也。’” (4). 违抗 。 明 王錂 《春芜记·忤奸》 :“想着我宠冠臣邻,我屈指朝中半从顺,怪伊行敢相矛盾。” (5).哲学 名词 。在唯物辩证法中,即对立统一, 指事 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6).逻辑名词。形式逻辑中指两个 概念 互相排斥或两个 判断 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

词语分解

矛的解释 矛 á 古代用来刺杀 敌人 的长柄兵器:矛头。 盾 部首 :矛; 盾的解释 盾 ù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盾牌(亦喻推托的借口)。 后盾 。 盾形的 东西 (多指硬币上的纹章):金盾。银盾。 矛 部首:目。

词语分解

矛的解释 矛 á 古代用来刺杀 敌人 的长柄兵器:矛头。 盾 部首 :矛; 盾的解释 盾 ù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盾牌(亦喻推托的借口)。 后盾 。 盾形的 东西 (多指硬币上的纹章):金盾。银盾。 矛 部首:目。

矛的解释 矛 á 古代用来刺杀 敌人 的长柄兵器:矛头。 盾 部首 :矛; 盾的解释 盾 ù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盾牌(亦喻推托的借口)。 后盾 。 盾形的 东西 (多指硬币上的纹章):金盾。银盾。 矛 部首:目。

矛与盾的注释
4个回答2023-11-30 22:24
矛和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鬻:卖
4.誉:夸耀
5.曰:说
6吾:我的
7.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8.或:有人
9.以:用
10.子:您,对人的尊称
11.何如:怎么样
12.应:回答

译文: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相矛盾 (矛与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矛盾是什么意思解释
1个回答2023-12-04 04:04

矛盾的意思:矛和盾,比喻言行自相抵触。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出处: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补充资料: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古代寓言矛与盾的释文
1个回答2024-01-26 13:27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买矛与盾的那篇故事要全文与解释
1个回答2024-02-24 02:17
矛与盾 《韩非子》

原文: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注释:

1、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鬻:卖

4、誉:夸耀

5、曰:说

6、吾:我的

7、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8、或:有人

9、以:用

10、子:您,对人的尊称

11、何如:怎么样

12、应:回答



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出自《韩非子·难一》。

作者介绍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矛与盾的道理就是:

什麽事都不能夸大其词.

使人感到漏洞百出
矛与盾的故事,要译文和注释。
1个回答2024-03-17 03:08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盾,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矛盾的解释意思
1个回答2023-12-07 02:35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矛盾是客观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实体,它在本质上属于事物的属性关系。这种属性关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对立”,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种“对立”的关系,所以它们才能够构成矛盾。

扩展资料:

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作出的互相矛盾(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或互相反对(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的判断。

现实存在的事物往往是很复杂的,不只包含一种矛盾,而是一个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或系统。主、次矛盾说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可“一种”矛盾;而矛盾主、次方面研究的是任何一个矛盾中的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关系,说的是“矛盾侧面”,只能叫做“一方”或“方面”。

主次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重点、关键或中心,同时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矛盾的主次要方面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矛盾的解释
1个回答2023-11-30 08:19

矛盾是指事物或观念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的关系。

拓展资料:

1、矛盾是一种哲学概念。在哲学中,矛盾被视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存在于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中。例如,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提出: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和本质。

他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的一种必然的联系,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限制,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2,矛盾在艺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小说、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中,主人公往往面临着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如内心挣扎、主人公与他人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等等。这些矛盾的解决和化解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3、在文学理论中,矛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就表达了主人公狂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展现了狂人追求自由、反叛传统道德观念的心理状态。同时,矛盾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矛盾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中的现象,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和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矛盾的本质和解决方式,以避免陷入绝对化和片面化的思维模式。

矛盾的详细解释:

1、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古代故事传说,有一个人卖矛和盾,夸他的盾最坚固,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最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没法回答了见于韩非子。后来矛盾连举,比喻言语行为自相低触:百出自相矛盾。

2、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泛指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他俩的意见有矛盾。

古代寓言矛与盾的释文
1个回答2024-01-24 07:36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