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

科学课上你一定了解了很多关于科学的知识人物事件你心目中理想的科学课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5-16 12:55
科学课上,我想了解很多关于科学的知识和人物,所以我理想的科学课是优秀人物介绍。
急!!小学科学说课稿。。。课件。,。
1个回答2024-02-27 08:18
要哪类

我里有小学 初 高全套教材视频课程都名师讲座

教备课 讲学

有需要我送些
小学六年级第七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个回答2024-01-29 14:29
主要讲了乡下老家的空地,被一个个子很高的人租下来种树,桃花心木。然后作者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
怎样上好一节小学科学课(五六年级上册)?
1个回答2023-01-19 20:20
实习老师吗?
哪里有科普版的小学英语课件
1个回答2024-03-03 10:30
您可以上英语高分网看看,可能会有的
小学六年级下册s版第8课出色的老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个回答2024-01-18 17:15
在我成长的道路中,有许多伴我长大的好老师。那么多的好老师关心学生,教育学生的镜头,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眼前闪过。我四年级的班主任马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圆圆的脸蛋上有一双严厉又温柔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马老师很爱笑,那张脸上差不多每时每刻都挂着笑容,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大家都喜欢跟她套近乎。马老师教课方式与其他老师迥然不同。她常常利用课上大部分时间给我们讲一些小故事,或联系实际动手实践,从而大大提高了我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连我们班学习不好的同学也渐渐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课上经常积极发言。因此我们班的数学成绩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经常是年级前一、二名。马老师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认真。每次我们交上去的作业,她都认真批改。同学们遇到不会的题目去请教她,马老师一遍一遍耐心讲解,直到我们都听明白她才放心。有一次,我因为贪玩,作业写得很烂而且有许多题目不会,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不是严厉的批评,而是微笑地问我:“作业上的题不会吗?”我“嗯”了一声,顿时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不住的落下来。马老师为我擦干了眼泪,给我把作业里的题目讲了一遍,直到我明白为止。每当我考得很好时,总忘不了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激励着我永往直前。马老师不但对工作非常认真,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关心我们。有一次,班里有个女生因为早晨吃的东西消化不良,吐了一桌子,还吐到了身上,书包上。大家的第一反映是开窗子,有的同学还捂着鼻子说:“真是臭死了!”而马老师却没嫌弃,快步走过来,带那个女生到水龙头那里洗了洗,并清扫了呕吐物,还让她到数学办公室里喝了一杯水,那女生激动的掉下了眼泪。因为那天是雨天,那个女生来的匆忙,忘记了带雨伞,马老师便把自己的雨伞让给了她,并让她中午好好休息,自己却冒雨回到了家。我多么想和我敬爱的老师永远在一起啊!然而事与愿违,升了五年级,马老师就不再教我们了,同学们得知后都很伤心。那天,我们全班同学唱了《小草》与马老师惜别,马老师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以后一定会遇到好老师的,成绩会更好的。”听罢,我们班几个同学都激动得哭了。是啊,这一年多,老师对班里的每个同学都倾注了她满腔的热情,大家的进步都渗透着她的辛苦。好多年了,马老师依旧孜孜不倦地忙碌在她的工作岗位上,马老师得言行举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她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六年级下册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1个回答2024-04-28 12:52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有关六年级美术上册课件
1个回答2024-02-12 14:4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风景构图知识,远、中、近景的处理方法和树木、楼房高低不同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铅笔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灵敏的观察、感受能力和迅速捕捉物象形神的能力,能够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懂得如何区别主次进行概括。抓住重点,分清层次,能画一幅简单的风景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运用构图知识和铅笔画技法,画一幅以树木为主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怎样表现和处理好以树为主的风景画的质感和空间感。

  教学策略:

  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对校园生活进行写生与表现,以校园风景写生为主要研究内容与实践方向,设计过程围绕校园风景的速写与素描展开探索。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将目光投入校园风光,在校园中选取适当的视角指导学生进行表现,既锻炼学生的构图、画面安排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该课有前两个活动的铺垫,在体验选择、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直接带领学生室外写生,与前两个活动衔接。

  知识拓展:

  风景写生在我国各大艺术院校的教学中都很受重视,无论是纯绘画艺术专业还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进行风景写生课程的训练,以自然为师,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

  在风景写生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在连绵不断的视野中截取最理想的部分,使之成为一张画的画面,以及怎样进行画面的安排,这就是取景构图。风景写生教学涵盖着取景构图、色调选定、塑造、修改等众多过程的训练,而取景构图处于最前端,又可以将取景溶入构图的内容,也就是解决:怎样收集最理想的景色进行最理想的安排这一问题。

  绘画之别于摄影,就是忠实于自然的同时,又在作品中渗入作者的感受,将感兴趣的,经大脑提炼的景色表现出来,而不是面面具到。怎样做才不会面面具到,构图取景在这就体现出重要地位。

  1. 端正学生取景时的心态,去寻找自然界的亮点。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常出现这样两种情况:①有的学生对自然界的景色很感兴趣,什么都想画,再加上一些风景名画的影响,总想画出雄伟气魄的画来,有了这种想法后,导致构图取景时取很大一个角度,里面什么都有,对什么都感兴趣,结果完成后画面很平庸,甚至有些空荡。这就是“什么都想画,什么都画不好”②与之相反,也有学生总觉的景色很平庸,没有气吞山河的气势,挑不起作画的欲望,并且以此为借口,敷衍了事,画出来的还是平庸的作业。

  2. 培养学生在构图上的创新意识。

  “收集最理想的景色进行最理想的安排”就是对取景构图的诠释。这里所谓的理想并非是固定的审美标准。绘画中的理想不是固定的,因个人的理念、时代、民族而异。

  现如今,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有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只强调怎样画,只要照这样就能产生效果。以某种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不仅消磨了学生的灵气,更能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某种思维定式。俗语讲:画无定法。教师应该让学生不仅明白为什么这样构图,而且明白现在所学习的仅仅是适合初学阶段,此方法旨在培养基础能力等。总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这种方法。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课本中所界定的完美构图如:三角构图,对角线构图等,对于初学者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不能全盘否定,但作为教师不能强行灌输某种构图方法,而应是清醒地引导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理念,努力去创新。谈到了创新就得说说何谓“俗套”,平时我们所谓“俗套”的构图,就是指平常人脑中的完美构图,那种构图取景往往把什么东西都画得很完整,四平八稳。这样的构图在大多数人脑中已形成思维定式,成为一种构图的审美标准,也就是“通俗”。如果你是那少数的绘画有识之识,你就会觉得这样的构图,这样的作品,不能引起你的冲动,因为看得太多了,一千张只有一种感觉——四平八稳。譬如:在风景写生中,将房子、树木、桥等因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也没有仰视、平视、俯视的区别,这样的作品在视觉冲击上就变得很弱。然而学生们碰到这样的景色,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开始构图,几十个学生一个样,这时候就是应试教育的失败了。所以在引导学生用固定的构图模式构图的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尝试去冲破这种局面,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改变视觉角度,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六年级十四课野菊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个回答2024-02-08 01:01
本文描写了“我”在赶山路口渴难忍之际,与山村小姑娘野菊在她的茶摊上相遇的事。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课《放大镜》怎么讲?
1个回答2024-01-23 23:08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

1.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学生小组讨论,尝试。

班内交流。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教师设问:猜猜看,放大倍数是2倍和3倍的两个放大镜叠加在一起,最大能放大几倍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归纳出两种可能“倍数相加等于4倍”、“倍数相乘等于6倍”。

教师告诉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是两个放大镜的倍数相乘。

教师说明显微镜的原理: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300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1500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1万倍。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