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简介

晋祠简介 晋祠有什么来历
1个回答2024-02-23 19:48

1、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2、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

谁可以帮我讲一一下晋祠的来历啊????
1个回答2024-01-27 21:49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姬虞这位晋国开国元勋而得名。姬虞的封地古称唐国,本人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围绕叔虞封唐有一段奇妙的故事。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弟弟并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不过,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这样看来,晋祠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文宣帝高洋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是文字记载中晋祠的第一次大扩建。北齐后主高伟曾改晋祠为“天崇皇寺”。唐朝对晋祠又进行了一次大修葺,而且唐太宗亲临晋祠,留下著名的《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一通,诗仙李白亦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的佳句,五代年间,后晋高祖石敬塘于天福六年(公元941年)追封唐叔虞为“兴安王”,晋祠又被称为“兴安王庙”。宋太宗灭北汉,虽毁掉晋阳古城,但在晋祠则大兴土木,进行了为期五年的扩建,其中包括圣母殿,并刻碑以记,仍名晋祠。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晋祠曾一度改名为“惠远祠”。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在圣母殿南侧建水母楼,晋祠之名得以恢复。
  宋初圣母殿建成之后,晋祠布局较前大为改观。圣母殿成为祠内主体,规模最为宏大,殿前重修了鱼沼飞梁,会仙桥西树金人台。金代增建献殿,明万历年间在献殿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从而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除了上述景点,元明清各代还添建或改建了两侧的其他建筑: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昊天祠、东岳殿、文昌宫、三圣祠、胜瀛楼、景清门等,这就形成今天规模宏大的园林式建筑格局。
山西晋祠的来历
1个回答2024-02-27 15:05
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极具汉族文化特色,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因为他的努力,所以是该地风调雨顺。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 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
“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领导人来晋王祠游玩。他游完一圈后说如今百姓当家做主,中国已无王侯,便把晋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称晋祠。
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夑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晋国。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立设,以祭祀叔虞。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晋祠。晋祠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
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之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
晋祠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2-01 12:19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最初为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说到邑姜,那就厉害了,她是大家耳熟能详封神榜中主人公姜子牙的女子,其夫君为周武王姬发,也是大周朝的第一王后,周成王和唐叔虞是她的亲生儿子。如今这座跨越数千年的古祠依旧挺立,点缀在树影婆娑、泉流映带之间,它已经成为山西大地的符号和山西之魂。

晋祠在那里
1个回答2024-05-15 08:33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
山西晋祠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3-12 05:49

晋祠创建于西周(前11世纪)时期,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

现存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

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

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晋祠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3-12 23:42
西周时,年幼的成王姬诵即位,一日与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随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叶,专剪成玉圭形,说:属"把这个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天子无戏言,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史记》称此为"剪桐封弟"。姬虞后来兴修水利,唐国人民安居乐业。后其子继位,因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人们缅怀姬虞的功绩,便在这悬瓮山下修一所祠堂来祀奉他,后人称为晋祠。
晋祠是哪个历史人物的祠堂?
1个回答2024-04-09 17:03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翁山下、晋水源头,是山西第一名胜。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近百座楼台亭阁、殿堂榭桥掩映在苍林之中。有圣母殿、铁人、鱼沼、飞梁、圣母楼、难老泉、叔虞祠等,宋彩塑侍女像、难老泉与周柏、隋槐为晋祠“三绝”。晋祠为纪念周初晋国开国诸侯叔虞(周武王次子)的祠堂,始建于北魏,后屡经修葺变迁,至北宋大圣年间(1023年~1032年)追封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其母邑姜修建了一座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中建筑最精、规模最大的建筑物,殿内“圣母”居中而坐,这位“圣母”就是叔虞与周成王之母、武王之妻、姜子牙之女邑姜,圣母两侧彩塑有42尊宋代侍女立像,形态各异,生动如真人。飞梁是国内现存同类建筑的孤例。殿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难老亭为北齐天保时建,明代重修,为八角攒尖顶。泉水常年不断,水温17℃,清澈见底。祠内贞观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
山西晋祠的简短介绍?
1个回答2024-02-08 01:09

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极具汉族文化特色,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晋祠有哪些景点
1个回答2022-09-23 08:19
晋祠三绝
一是周柏唐槐。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至今都还茂盛葱郁。
二是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
三绝中最后一绝是难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