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如何引导孩子健康的着装?
1个回答2024-01-22 12:42
最近,一位宝妈表达了她的担忧:她住在学校附近,经常看到有人穿着清凉的衣服走过去,担心这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这种担忧是否有道理呢?

首先猜袜,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无论是什么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然而,对于宝妈所提到的“穿着清凉”的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观念:人们的穿着是个人自由,任何人都有权自由选择自己的着装方式。另外,只要不违法、不猥亵,任何合理的穿着方式都应该被尊重。宝妈担心的“穿着清凉”是否合理,我们需要明确这样的标准。如果这样的穿着并未违反任何规定,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

其次,宝妈的担忧是否有必要?我们需要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漏兆烂样的事物,包括不同的穿着方式。正如我们不能把孩子放在“玻璃罩子”里生活一样,我们也不能期望他们永远只看到自己认为合适的东西。相反,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教育,让他们有能力去理解和处理这些信息。

最后,我们需要明确一个事实:孩子的心理健康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除了穿着方式之外,还有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关系等返漏等。如果我们仅仅将问题归咎于穿着方式,那么很可能忽略掉其他重要的因素。因此,如果宝妈真的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而不是仅仅把问题局限于“穿着清凉”。

总之,宝妈的担忧虽然可以理解,但我们需要用更开放、更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穿着方式是个人自由,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孩子的心理健康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关注和处理。
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
1个回答2024-02-06 04:35

是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人员,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的过程。

健康类节目导语 以及名称
1个回答2024-04-06 01:59
健康生活你我他

导语:
快乐生活每一天,尽在健康你我他!
求 南昌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作业答案。
1个回答2024-01-24 13:36
在大学,你还做作业?,笑话,
《怎样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1个回答2022-11-14 16:07
这个需要您多看看书吧
什么是亚健康?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1个回答2022-11-04 04:30
渡汉江(李频)
健康与健健康康有什么不同
4个回答2023-02-13 13:06
第一:健康是两个字,健健康康是四个字。
第二:例如:我很健康。
如果使用我很健健康康。说起来就不通顺了。
第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健健康康比健康感觉更亲热,也更强调。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1个回答2024-01-29 10:34
  在案例 教育 中,青春期学生是主要的针对对象之一,面向小学生实际,提高学校案例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就显得十分重要。 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篇1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蔡文韬,三年级学生,男,8岁。

  二、家庭情况:

  父母都是有工作的知识分子,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要求要求特别严,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同时母亲平时又爱唠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由母亲替孩子安排好,甚至每天穿哪件衣服都要听家长的。上了三年纪后该生认为,他很不自由,干这不行,干哪妈妈还是不让,他觉得自己没有活动的空间,看到与自己同龄的孩子可以骑自行车上学,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在心里产生了怨气。

  三、个性特征:

  该生虽很然聪明,学习成绩好,但是性格很怪,不爱帮助他人,很贪玩,特别是内心思想活动与正常的孩子不同,有时还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言行,表现如下:

  1.该生穿戴整齐,卫生好,但却很少关心他人。

  2.学习成绩好,但思维总爱走极端,看不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关爱。记得有一次在心哩课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平时在家里谁最关心你,最爱你?他举手回答说;“没有”,我接着说:你的父母不关心你`不爱你?他却说:“他们对我太严了,我都快要窒息了,我也要自由啊!”

  3.有时在班级还拉帮结伙制造一些事端。

  四、原因分析:

  1、由于父母都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人希望自己记的儿子也象他们一样出人头地,所以在平时非常溺爱,没有注意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只从生活体贴是不够的。

  2、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要从多方面去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然就会与父母产生隔阂隐瞒内心世界。

  3、上三年纪后他认为自己长大了,很多事要自己做主说了算,所以在班级就有一帮小哥们。

  4、他还觉得三年级后生活中不单纯是学习,也要交朋友也要学会自己应该掌握的一些技能。

  五、具体 措施 :

  1、我发现了这名学生的心理变化,首先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班主任也有同感,发现了他的思想变化,认为要引起重视。

  2、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指出要改变孩子的教育 方法 ,对孩子的所有事情进行包办就是一种溺爱。该大胆放手时就应该相信他,给他锻炼的机会,指导他掌握各种技能,对孩子要求过严,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他有什么事,有什么心理话都不敢和家长说,有时还可能使孩子撒谎来欺骗家长。

  3、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培养自立能力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告诉他思考问题要多从正面去想不要总有怨言。

  4、要学会感激,利用各种节假日为父母做事,让父母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能做事了,这样父母也就会给你一些自由的空间。

  5、改善同学关系,把在小帮派里发挥的作用引导为班级集体作贡献上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出他的积极性。

  六、初步结果: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工作,该生改变了对待家人的态度,也改变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在看待事物时他的 思维方式 改变了,怨言少了,行为上有了很大改变,他知道了要学会感激,要学会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啊!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篇2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xxx,男11岁,三年级学生。

  二、家庭情况:

  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上知识分子,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要求要求特别严,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同时母亲平时又爱唠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由母亲替孩子安排好,甚至每天穿哪件衣服都要听家长的。上了三年级后该生认为,他很不自由,干这不行,干那妈妈又不让,他觉得自己没有活动的空间,看到与自己同龄的孩子可以骑自行车上学,可以自己去公园,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在心里产生了怨气。

  三、个性特征:

  该生虽很然聪明,学习成绩好,但是性格很怪,不爱帮助他人,很贪玩,特别是内心思想活动与正常的孩子不同,有时还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言行。

  1.该生穿戴整齐,卫生好,但却很少关心他人。

  2.学习成绩好,但思维总爱走极端,看不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关爱。记得有一次在心哩课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平时在家里谁最关心你,最爱你?他举手回答说;“没有”,我接着说:“你的父母不关心你、不爱你?”他却说:“他们对我太严了,我都快要窒息了,我也要自由啊!”

  3.有时在班级还拉帮结伙制造一些事端。

  四、原因分析:

  1.由于父母都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人希望自己记的儿子也象他们一样出人头地,所以在平时非常溺爱,没有注意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只丛生体贴是不够的。

  2.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要从多方面去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然就会与父母产生隔阂隐瞒内心世界。

  3.上三年级后他认为自己长大了,很多事要自己做主说了算,所以在班级就有一帮小哥们。

  4.他还觉得上三年级后,生活中不单纯是学习,要交朋友也要学会自己应该掌握的一些技能。

  五、具体措施:

  1.我发现了这名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变化,认为要引起重视。

  2.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指出要改变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所有事情进行包办就是一种溺爱。该大胆放手时就应该相信他,给他锻炼的机会,指导他掌握各种技能,对孩子要求过严,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他有什么事,有什么心理话都不敢和家长说,有时还可能使孩子撒谎来欺骗家长。

  3.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培养自立能力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告诉他思考问题要多从正面去想不

  要总有怨言。

  4.要学会感激,利用各种节假日为姑母做事,让父母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能做事了,这样父母也就会给你一些自由的空间。

  5.改善同学关系,把在小帮派里发挥的作用引导为班级集体作贡献上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出他的积极性。

  六、初步结果: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工作,该生改变了对待家人的态度,也改变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在看待事物时他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怨言少了,行为上有了很大改变,他知道了要学会感激,要学会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啊!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篇3
  一、案例介绍

  李建鹏,男,小学二年级学生。他成绩中上,中等智商;性格孤僻、冷淡、粗暴;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很大。他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开不起玩笑,同学关系不够融洽;在学校里,自己不愿受到一点委屈,但又经常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同学。他逆反心强,在情绪不佳时,看到作业本上老师打错的数学题,也会当着同学、老师的面摔本子。

  二、案例分析

  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叛逆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但大多时候是不愿承认或接受自己隐性的、心理上的问题,而不愿接受自己作业上明显的错误,说明已经发展到十分任性的程度,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我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经过分析认为有三方面因素:

  (一)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长期受冷淡、焦虑、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定位自己,没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能正确处理亲人及同学间的关系,往往又使他陷入错误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结构和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是家庭环境

  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缺乏母爱的 儿童 是有缺陷的儿童;完全没有母爱或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人格上的障碍。程某同学正是这类孩子:在他三岁时,母亲死于非命,他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程某同学的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但表达的方式有时过于肤浅,有时又十分粗暴。孩子与同伴或同学发生纠纷,他会纵容孩子:如果有人再欺负你,我找他算账;孩子做事违背了他的意愿,他会拳打脚踢,有时会使孩子鼻青脸肿;他经常酗酒,醉酒后又不分青红皂白打骂孩子……长期以来,孩子对父亲十分惧怕,并形成了这种孤僻、冷淡、粗暴,情绪波动,甚至欺软怕硬的不良心理问题。

  (三)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他总是一个问题学生,了解他情况的老师都同情他,想帮助他,但由于他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很大,很多老师又没有了耐心。老师对他的关注少了,他在老师那儿得不到适时的关怀、温暖、表扬和赞叹,他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同时,他又不甘寂寞,便表现出一些反常的行为来宣泄自己,如:欺负弱小的同学,叛逆等。

  多年的班主任 经验 告诉我,程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

  1.加强与家庭联系,说服家长改变教育方法

  每个问题孩子,都能从家长身上找到原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影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品质。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主要在于

  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认识到 家庭教育 的重要性,唤醒一个父亲应有的义务和责任感。我几次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和任课老师一起做他父亲的思想工作,告诉其父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作为家长不能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在生活上,要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学习上也需要多过问、多关心、多辅导。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他父亲的教育方法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他接受了我们的建议,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待人处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转变,对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兴趣。

  2.架起爱的桥梁,感受集体温暖

  我尽量把班集体营造成一个温暖的、充满爱心的大家庭,对程某同学给予了更多的体贴和关怀,常与他进行交流谈话,谈理想,谈未来,谈 人际交往 ,拉近师生的距离。有一次,他告诉我,他和同桌之间有了一点小摩擦,想调换座位。我举例说,生活就像流水,每个人都是大海里的一粒小石子,海水在不断奔流的过程中,石子之间在不断的摩擦、碰撞,到最后,每一颗石子都是那样美丽、光洁,正因为它们美丽、光洁,所以,人们都喜欢它们。生活在集体中的人们,不正是那些小石子吗?听了这些,他欣慰地笑了。在之后的时间里,他和同桌相处的一直较好。

  3.遇到冲突,坚持冷处理

  虽然他在很多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他依然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集体中快乐地生活,他的情绪还是时有波动。遇到这种情形,我大多时候采用冷处理,等到他情绪稳定了,再找个恰当的机会,与他交谈,

  他会马上认识的自己的错误,有时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道歉。

  四、案例小结

  1.教师要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对于问题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帮助,要转变一个问题学生首先应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再确定辅导策略。在这一系列行动中,一定要做到尊重他,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训斥,让其慢慢转化。

  2.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多给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使孩子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家校携手努力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五、案例 反思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小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诸多的原因,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村中小学大多都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缺憾,同时,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也是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如果各级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能更多的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强化师资培训,正常开放家长学校,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走上正规的轨道。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个回答2024-02-01 20:22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保持与学生家庭的密切联系,主动进行沟通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现状。

  摘要: 社会压力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大学生也面临着来自学业、社会甚至家庭的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高校辅导员面临着更高要求的工作挑战。本文主要就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以及当前工作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心理现状;方法策略

  根据中国教育报2000年公布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针对6300名在校学生的调查中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高达18.2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已经攀升至30%左右,并呈继续上升趋势,需要引起高校重视,而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尤其需要发挥积极作用。

  1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1岗位优势

  高校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是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的老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较了解,同时由于高校辅导员相对年轻化,与学生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年龄上都存在接近性,能更好的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由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1.2时间优势在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与一般任课教师相比,承担教学方面的工作量相对较少,作为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着重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抓素质教育,这意味着辅导员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费在学生身上,有更多的时间来接触学生,与学生保持有效沟通。

  2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2.1辅导员心理专业知识存在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的心理知识来支撑,而肩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任的辅导员普遍呈现年轻化,在心理专业相关知识上存在欠缺,难以有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偏差。

  2.2辅导员培训机制不健全

  高校在针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时,面向的主要是新入职辅导员,而老辅导员参加培训的机会有限,这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提升,同时个别一些培训出现形式化倾向,内容不贴近学生实际,理论水平虽然得到提高,但是辅导员的实际辅导能力却得不到提升。

  2.3辅导员职业困惑难以排解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内容相对琐碎复杂,有时可能还会出现学生不理解的情况,日复一日,难免对自己的工作发展存在困惑,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辅导员在高校教职工中薪资待遇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激情。

  3如何有效实现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3.1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理论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工作,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强的辅导员队伍,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辅导员培训课程,积极钻研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方法,同时还需要了解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延伸知识,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3.2辅导员需要在工作中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在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辅导员加强自身学习,掌握各种有效辅导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2.1群体教育为主,个体教育为辅

  进入大学生活,迷茫、无目标的`学习生活状态使大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加强辅导,而大学生群体的数量决定了年级大会、班级例会等群体教育是主导,遇到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应配合个体辅导。

  3.2.2心理疏导为主,专业心理指导为辅

  大学生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呈现轻度或中度,需要的仅仅是倾诉与劝导,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少数情况,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针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心理普查工作并及时跟踪,对问题较轻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而对存在诸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则应及时转交给专业的心理辅导中心或医院开展专业辅导或治疗。

  3.2.3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保持与学生家庭的密切联系,主动进行沟通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现状,同时让家庭知悉学生在校情况,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3.2.4专题教育为主,广泛主题教育为辅

  大学生群体具有共性,也具有其个体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层面也是如此。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广泛主题教育,而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则需要开展专题教育。

  3.3提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教育面积最广、最具有系统性的教育方式,辅导员需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实际需求,向学校建议将心理健康课列入公共必修课,通过强制性的课程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完成自我疏导。鼓励学生积极选修现有的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于思修等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课程,要严格把关,加大学生考勤力度,积极配合任课程教师的工作,使现有的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3.4积极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学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它主要涉及到校园心理文化环境、具体的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位优势,照顾学生实际需求,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到校园制度建设与环境建设中去。充当好学生与教师之间润滑剂的作用,帮助学生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避免师生关系紧张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在班级中积极开展相关的文娱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大学集体生活中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对大学生本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高校注意。需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将临时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发展为常规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立高,刘法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2]杨通宇,杨通琴.心理健康: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8):86-87.

  [3]张钦哲.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0,5:81,83.

;
学生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做哪些工作?
1个回答2024-02-01 23:18


(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3)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

(4)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