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讲解

为什么质粒双酶切后显得更大了?
1个回答2022-10-31 22:29
线性化的跑得最慢。
质粒酶切后,和没有酶切的对照相比。应该会多出一条带,这条带应该是跑得最慢的,也就是显得比原来的更大。酶切的不彻底的话,原来的那几条带也可能存在wjswj(站内联系TA)酶切之前你看到的应该是超螺旋,所以显的比较小:)zbq-92(站内联系TA)超螺旋的跑的最快,其次是线性的DNA,最后跑的最慢的是带缺口(即开环)的。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看不到线性的带,只有其余的两条,但不一定是那一条亮。
如果你的超螺旋那条特别亮,酶切后同样大小的DNA片段,由于超螺旋变为线性,电泳就会显示比超螺旋的带大。
连接平末端的连接酶叫什么?
2个回答2022-10-19 05:54
DNA连接酶
平末端也可以用DNA连接酶连接,不过效率很低,连接条件需要摸索,一般加入更大量的连接酶还可以加入PEG作为凝聚剂
常用的平末端DNA片段连接法,主要有同聚物加尾法、衔接物连接法及接头连接法。
质粒双酶切后怎么会这个样子
1个回答2022-12-27 10:50
酶切前,质粒电泳图一般是三条条带,并认为这三条带从上到下一次是线性、开环、超螺旋.其实可能会比这条带更多些,可以认为是中间复合体状态.
酶切后,因为超螺旋状态的质粒被切成线性,所以条带会有一条条带.如果是双酶切,或是质粒上的酶切位点比较多的话,会有两条或更多条带.
重组质粒是把载体质粒酶切开,连接上PCR片段,然后转化感受态细胞,培养后提质粒获得的,这一系列过程中都无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连接成功了,是否转化成功了,只有对转化后的菌再次提质粒、酶切检测或PCR检测才能确定前边的步骤是否成功。
测序是更准确的方法,一般不用而已。
平末端能用DNA连接酶连吗
1个回答2022-12-19 05:08
可以的。
DNA连接酶分为两类,一类是E。coli
DNA连接酶,只能连接黏性末端;一类是T4
DNA连接酶,既能连接黏性末端,又能连接平末端,但连接平末端之间的效率比较低。
双酶切质粒后电泳 的问题
2个回答2022-08-31 16:57
很显然是质粒发生了自连啦。切开的2个质粒连起来了,因此相当于2个质粒的大小。你需采用磷酸化避免自连发生。
1个回答2024-03-04 02:25

由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

酶是怎样被发现的?
1个回答2024-03-11 11:18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酶,而所有的生物的体内,不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有成千上万的酶参加生物化学的反应。虽然酶这样普遍地存在,而发现酶却是250年前的事。

175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列俄牟尔研究了鹰的消化过程。鹰是食肉性的猛禽,有十分尖利的爪和喙,但没有牙齿,吃肉时,只把猎物撕裂,连毛带骨吞入胃中。但毛和骨在胃中经过一段时间就被消化了,这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呢?列俄牟尔设计了一个实验,对鹰的消化过程进行观察。

列俄牟尔取一个金管,金管内放上碎肉,两端开口处用金丝网封住,他让鹰吞下金管,经过一些时间,再把金管取出。结果,发现管内充满了澄澈的液体,而碎肉却不见了。

列俄牟尔这样解释这个现象:金管阻止了胃对碎肉的直接研磨,只有胃液可以进入金管中,所以是胃液消化了碎肉。因此,他认为胃液中一定存在一种能消化肉的物质,但还不知道这物质是什么?

1824年,科学家斯普劳斯尔证明胃液中有酸。11年之后,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到一种粉末,它对肉有特别强的消化作用,但肯定不是酸。施旺称它为胃蛋白酶。酶就这样被发现了。后来又陆续发现能消化淀粉的淀粉酶以及其它多种酶。

同工酶
1个回答2024-03-01 08:08
一个以上基因座位编码的酶的不同形式,具有功能相同而结构和理化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酶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个回答2024-03-07 13:55
中外劳动人民在远古时代已经将含糖或含淀粉的食物酿造成酒和醋。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富含蛋白质、脂肪的奶。人类也在把吃进的食物转变成自身成长所需的物质。
可是,一旦离开生物细胞,想在试管或烧杯里进行这些转变,那就难了。
生物细胞何以具有这些化学反应的神奇能力?是什么东西在生物细胞里面起着促进这些化学反应的奇特作用?
是生物催化剂——酶。
人们认识酶是从酵母开始的。酵母本是发酵之母的意思。它是含有酵母菌体的黄白色软固体。早在1680年,荷兰自然科学家、微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用自己设计的显微镜观察酵母细胞和细菌,但未能认识到它们是有生命的有机体。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证明酵母是一种有生命的有机体,强调发酵的过程是活细胞的作用。
到1897年,德国化学家布希纳将酵母细胞用砂子磨成粉,加水制成糊状,放进布袋中挤压出液体,确定这种液体产生醇发酵,并把它加热到30~35℃,干燥后活性也没有破坏,称它为“酶”,是“在酵母中”的意思。
这就证明发酵并不一定需要活细胞的作用,只是活细胞中存在酶的作用。
在这期间里,另一些酶也先后分离出来。例如1833年,法国化学家帕扬和佩索兹从麦芽中分离出淀粉糖酶;1867年德国生理学家屈内从胰液中分离出胰蛋白酶。
从此,酶是一种化学物质开始被人们认识。
英国生物化学家哈登在1911年证明酵母酶的活性在透析后失去。他利用透析的方法把酵母酶分离成大小两种分子,小分子的活性在煮沸后仍然保留,而大分子的活性在煮沸后就失去,说明小分子对于酶的活性是必需的。他认为大分子是蛋白质,小分子是非蛋白质,并把小分子称为“辅酶”。
之后,德国出生的瑞典生物化学家奥伊勒·歇尔平提纯了哈登分离出来的辅酶,确定这种辅酶是糖和磷酸的特殊酯。他还解释了辅酶的辅助作用是生物活性物质的助手。
奥伊勒·歇尔平和哈登因辅酶的研究共获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
直到1929年美国生物化学家萨姆纳分离出结晶的分解尿素的尿素酶后,才给酶是一种物质、是一种蛋白质作出了肯定答复。
萨姆纳17岁时在一次射击事故中失去了左手臂,但他执意学习化学,进行化学实验。1917年,他开始了分离纯酶的工作,选择了能把尿素催化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的尿素酶。这种酶在刀豆中大量存在。他先后用水、甘油、30%乙醇作为溶剂溶解,均告失败。经过9年时间,终于在1926年利用30%丙酮作为溶剂,取得成功,获得晶体物,具有很高的尿素活性,检验确定是蛋白质。
但是这违反了德国化学家威尔斯塔特的权威结论。威尔斯塔特在20世纪20年代制得了纯净的酵母转化酶和其他几种酶,认为酶本身不是蛋白质,而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物质,吸附在非晶体的、没有什么结构的,如蛋白质类的胶体上。
但在1930~1935年,美国化学家诺思罗普和他的同事们分离出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多种酶,获得它们的结晶,明确表明它们是蛋白质。这使化学家信服萨姆纳是正确的,而威尔斯塔特所作的酶是非蛋白质的断言是错误的。
诺思罗普和萨姆纳因此共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共获这一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还有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他在1936年分离并结晶出烟草坏死病毒,证明它是蛋白质。
关于酶催化专一性的研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有机化学家E·费歇尔提出“锁与钥匙”的理论,把酶比作锁、把反应底物比作钥匙。反应底物是指与酶直接发生作用的化合物。
这一理论基本是正确的,经修正和补充,明确酶和被作用的底物生成中间化合物,它不仅容易生成,而且容易转变成产物。
酶是怎样发现的?
1个回答2024-03-08 16:52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酶,而所有的生物的体内,不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有成千上万的酶参加生物化学的反应。虽然酶这样普遍地存在,而发现酶却是250年前的事。

175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列俄牟尔研究了鹰的消化过程。鹰是食肉性的猛禽,有十分尖利的爪和喙,但没有牙齿,吃肉时,只把猎物撕裂,连毛带骨吞入胃中。但毛和骨在胃中经过一段时间就被消化了,这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呢?列俄牟尔设计了一个实验,对鹰的消化过程进行观察。

列俄牟尔取一个金属管,金属管内放上碎肉,两端开口处用金属丝网封住,他让鹰吞下金属管,经过一些时间,再把金属管取出。结果,发现管内充满了澄澈的液体,而碎肉却不见了。

列俄牟尔这样解释这个现象:金属管阻止了胃对碎肉的直接研磨,只有胃液可以进入金属管中,所以是胃液消化了碎肉。因此,他认为胃液中一定存在一种能消化肉的物质,但还不知道这物质是什么?

1824年,科学家斯普劳斯尔证明胃液中有酸。11年之后,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到一种粉末,它对肉有特别强的消化作用,但肯定不是酸。施旺称它为胃蛋白酶。酶就这样被发现了。后来又陆续发现能消化淀粉的淀粉酶以及其它多种酶。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