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余秋雨赏析

余秋雨《都江堰》
1个回答2024-01-28 11:15
1、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因为都江堰的建造
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
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
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3、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4、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都江堰出自余秋雨的哪一部散文集
1个回答2024-03-01 05:41

都江堰出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余秋雨写作这本书首先族喊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兆渣野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

这本散文集,充满了文化的韵味,文字干净简洁,流畅漂亮,同时又体现了对中华文化情感的爱和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文化韵味,十分感人。

山水物象,大漠荒原,处处留下了作者的`足迹,也留下了作者的思考,历史的沧桑、人性的思考、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灵魂。字字真言,处处精心,充满了文化的韵味。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几乎是篇篇浸透了国文化的凄风苦雨和中国文人的集体痛苦感,再以个人生命的真体验和真性情浇铸成文字,举重若轻,力能扛鼎,不仅上承新文学散文这余绪,而且开启了一代风气,将整个当代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文化苦旅》获得了全国金钥梁差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在大陆,一印再印,在台湾,一年内就重印11次,使台湾出现了“到缘光咖啡屋听巴赫、谈余秋雨”的社会时尚。在新加坡等华人地区同样也出现了争读余秋雨的热潮。

关于都江堰 余秋雨的几个问题
1个回答2023-01-16 05:00
站远了看,如果单说这句就是站在国计民生的角度,用大爱去体会这些人的痛苦,但是从余秋雨以往的文风和他的文化视点来说,这句话体现了如此绚烂的中华文明居然是由人力来修建的,同时也隐喻了这绚烂背后,有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
味道那两个字就没什么特殊的含义,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战略意义的不同,所以这么说。
余秋雨 庙宇 赏析
1个回答2023-02-05 09:39
希望对你有帮助:

《庐山》读后感

文人和孤独永远是离不开的。就算是李白、杜甫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他们相聚的时间在各自的生命旅途中仅仅是一瞬而已。

在我看来,若文人沾上了太多人与人之间的喧闹,就不免落入世俗,于是与山水远了,与哲理远了,就没有好诗、好文章了。

正因为孤独,所以文人都有对知己的渴望哪个,正因为与知己聚时少、离时多,所以文人间的友谊更是坚不可摧。

庐山在古代便是一个培养思念、培养孤独,或者说培养文人的理想地点:道路险阻、与外界联系甚少,再加上景色优美,自然是吸引了很多雅士前来。因为它对世俗的超拔,也就是孤独对世俗的超拔。

而今,庐山不再是文人的圣地了,而成了旅游胜地,现代化工程肆无忌惮地早庐山上破土。入山变得轻松,游山变得舒适,因而即使是一群真正的文人走在庐山上,也少了孤独,多了喧嚣。

所以文人在庐山上不得不蜕脱成游人。
余秋雨的《行者无疆》的赏析
1个回答2022-05-11 08:10
《行者无疆》,一本引人入胜的游记,但我没有一口气急切的读完,因为它有太多值得一次次回味、反复研读的细节。毕竟这不仅是一次他乡山水的风光领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学习与探索、风土人情的揣摩与领会。这是一本非同一般的游记,应当像作者一样用学者的眼光审视探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毕竟,行者无疆,学海无涯。
余秋雨散文赏析
1个回答2022-05-27 00:18
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
余秋雨散文赏析
2个回答2023-05-12 12:31
自己的作业 干嘛别人帮你做
赏析余秋雨《借我一生》中的一句
1个回答2022-06-13 08:01
人生的路事都要靠自己走过去,但是也少不了朋友和亲人的帮助,一个孤立的人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的。其次,能保护自己的只有自己的本事,可以是你本身掌握的知识,也可以是你一个乐观向上的性格。而能够伤害自己的,也只有自己的性格,因为只有这种性格才会做出某种无知的行为
余秋雨 我在等你散文赏析
1个回答2023-06-03 23:55
xiang tai duo le ba
关于庄子梦蝶
1个回答2024-05-29 19:57
关于“羽毛和翅膀”的回答我无可挑剔,在下深感佩服。

但是有一点我要说的是,羽毛兄错了一个问题,就是庄子跟老子不可能见过面,那“一天就在老子讲《易》的闲暇时间,把此梦告诉了老子”就不可能了。

庄子跟孟子是同一个时期的人,而孟子学从孔子的后代。老子又跟孔子是一个时代的人,而且,老子要比孔子大。所以庄子跟老子不可能见面,庄子的时候,老子出关好多年了。

庄子学习道家学说,继承了老子的衣钵,但不是师从老子,老子只是他的祖师,就象相声演员候宝林先生跟“穷不怕”老先生一样。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