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练

父母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 宝宝这么小练坐都不行别说走路了
1个回答2024-02-07 11:34
亲 婆婆是孩子的奶奶,当然要抱啊。但是如果说奶奶不情愿抱孩子就不要勉强了。.
孩子练琴一定要父母陪着吗?
1个回答2024-01-29 22:02
在孩子刚学琴的这个阶段,最好是有父母陪伴的。在陪伴的过程中父母就是孩子无条件的粉丝,哪怕孩子只会弹一个简单的音节,也要给孩子信心,告诉他今天练得很努力,又有了进步。 每次练习的曲目都有名字,妈妈可以用这个名字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样孩子弹起来会更有感觉,更兴致勃勃。 等到孩子再大一点,妈妈可以逐渐减少陪伴的时间,直到9岁左右孩子能够自己单独练琴。
当练习生父母不同意怎么办?
3个回答2023-02-16 01:59
在老一辈的父母眼里,艺人的地位很低,不算正当职业,所以不同意你去当练习生,如果你真的想当,可以尝试说服你妈妈,或者放弃去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我想去当练习生但我父母不同意
2个回答2022-12-07 16:03
如果真的有梦想,可以和父母好好谈谈,毕竟当练习生是需要费用的,另外也是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和一部分的运气成分,家庭支持还是很关键的,有什么问题的话也可以来咨询。
父母如何正确训练宝宝自己吃饭
1个回答2024-02-10 22:26
宝宝随着成长,家长想着怎么才能让宝宝自己吃饭,要想让宝宝学会自己吃饭,需要有正确的方法。接下来介绍的是锻炼宝宝自己吃饭的方法。
让宝宝手抓食物
宝宝在六七个月的时候,就想自己用手抓起食物来吃,而且不用你教他,他自己就能办到。
放手让宝宝用手抓着吃
先让宝宝抓面包片、磨牙饼干;再把水果块、煮熟的蔬菜等放在他面前,让他抓着吃。刚开始时,一次少给他一点,防止他把所有的东西一下子全塞到嘴里。
把勺子交给宝宝
宝宝10-12个月时,给他喂饭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他总是要抢勺子。这时,妈妈不要失去耐心,甚至对宝宝大吼大叫。给宝宝一把勺子,教他盛起食物,喂到嘴里。给宝宝戴上大围兜,在宝宝坐的椅子下面铺上塑料布或不用的报纸。容忍宝宝吃得一塌糊涂。在宝宝成功时,给予热烈的鼓励。用较重的不易掀翻的盘子,或者底部带吸盘的碗。刚开始时,给宝宝一把勺子,你自己拿一把,在宝宝自己吃的同时喂给他吃。
尽早让宝宝自己吃饭
12~18个月的宝宝最喜欢学习了~~~
你需要为宝宝提供他最爱吃的食物。
让就餐的环境轻松而且愉快。
为宝宝准备一套喜欢的餐具。
用小碟子装宝宝的食物,这样宝宝会乐于把所有小碟子里的东西吃光,也可避免宝宝对于特别喜欢吃的东西一下子吃得太多。
不要逼宝宝吃不喜欢吃的东西。
不必担心他营养不良,他可能只是不喜欢这种吃法,而不是这样东西,所以换一种制作方法试试。例如蔬菜,不管你切碎了烧给他吃还是蒸给他吃,他都不领情,但是,如果做成馅包在饺子或包子里,宝宝大多不会拒绝。
不要总是强迫宝宝多吃。
不必担心宝宝会饿着,如果他饿了,自然会自己要求吃东西。如果总是强迫宝宝吃饭,只是破坏他的胃口,使他厌食。所以,不用为了让他多吃一口而想方设法。心平气和地对待宝宝的吃饭问题。不要因为宝宝吃得多表扬他,也不要因为他吃得少显得失望。
宝宝吃饭,不是因为你的表扬或批评,而是因为他肚子饿,他想吃东西。所以,要让宝宝自己产生想吃东西的欲望。当你不再逼迫他,他不再感到有压力时,他自然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吃饭上。
不要用宝宝喜欢吃的食物引诱他或强迫宝宝吃不喜欢吃的食物。
父母如何正确训练宝宝自己吃饭
1个回答2024-04-16 02:35
宝宝随着成长,家长想着怎么才能让宝宝自己吃饭,要想让宝宝学会自己吃饭,需要有正确的方法。接下来介绍的是锻炼宝宝自己吃饭的方法。
让宝宝手抓食物
宝宝在六七个月的时候,就想自己用手抓起食物来吃,而且不用你教他,他自己就能办到。
放手让宝宝用手抓着吃
先让宝宝抓面包片、磨牙饼干;再把水果块、煮熟的蔬菜等放在他面前,让他抓着吃。刚开始时,一次少给他一点,防止他把所有的东西一下子全塞到嘴里。
把勺子交给宝宝
宝宝10-12个月时,给他喂饭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他总是要抢勺子。这时,妈妈不要失去耐心,甚至对宝宝大吼大叫。给宝宝一把勺子,教他盛起食物,喂到嘴里。给宝宝戴上大围兜,在宝宝坐的椅子下面铺上塑料布或不用的报纸。容忍宝宝吃得一塌糊涂。在宝宝成功时,给予热烈的鼓励。用较重的不易掀翻的盘子,或者底部带吸盘的碗。刚开始时,给宝宝一把勺子,你自己拿一把,在宝宝自己吃的同时喂给他吃。
尽早让宝宝自己吃饭
12~18个月的宝宝最喜欢学习了~~~
你需要为宝宝提供他最爱吃的食物。
让就餐的环境轻松而且愉快。
为宝宝准备一套喜欢的餐具。
用小碟子装宝宝的食物,这样宝宝会乐于把所有小碟子里的东西吃光,也可避免宝宝对于特别喜欢吃的东西一下子吃得太多。
不要逼宝宝吃不喜欢吃的东西。
不必担心他营养不良,他可能只是不喜欢这种吃法,而不是这样东西,所以换一种制作方法试试。例如蔬菜,不管你切碎了烧给他吃还是蒸给他吃,他都不领情,但是,如果做成馅包在饺子或包子里,宝宝大多不会拒绝。
不要总是强迫宝宝多吃。
不必担心宝宝会饿着,如果他饿了,自然会自己要求吃东西。如果总是强迫宝宝吃饭,只是破坏他的胃口,使他厌食。所以,不用为了让他多吃一口而想方设法。心平气和地对待宝宝的吃饭问题。不要因为宝宝吃得多表扬他,也不要因为他吃得少显得失望。
宝宝吃饭,不是因为你的表扬或批评,而是因为他肚子饿,他想吃东西。所以,要让宝宝自己产生想吃东西的欲望。当你不再逼迫他,他不再感到有压力时,他自然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吃饭上。
不要用宝宝喜欢吃的食物引诱他或强迫宝宝吃不喜欢吃的食物。
想当练习生,父母不同意怎么办?
1个回答2023-02-17 06:02
最好等到你高考后,选择一所艺术类很出名的学校,在那个时候努力实现你的梦想。
想当练习生,可父母不同意怎么办?
3个回答2023-02-17 06:02

可以采取比较居中的办法。你让你的父母给你报个培训班学好舞蹈,唱歌先。你考舞蹈学校,比如中央戏剧学院啥的。

或者考大城市那边的大学,等你大学了,时间多,就可以自己去试一试了。

读《教练型父母》有感
1个回答2023-11-28 17:01

  [本书作者朱建忠对教练技术、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神经语言学学科都有深入研究。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指导孩子的亲身实践,创建的《教练型父母》培训课程,令许多家庭和孩子受益。书中一个个关于家庭教育的小故事、教练的小案例,会让读书的人茅塞顿开。]

  [教练是关注未来的可能性,而不是过去的错误。教练的本质,是将孩子的潜能激发出来,帮助他们达到最佳状态。]

  和大家分享书中的三个内容。无条件的爱才能够欣赏到孩子的优点;有效沟通才能顺势指导;让“要我学”,变成“我想学”。

   01 无条件的爱才能欣赏到孩子的优点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过得更好,因而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怕他们输给同伴和同学,用各种层出不穷的奖励方法,激励他们考第一,最后却收获不大。附加条件的爱,我以为的爱,百分百对他的将来负责行为,孩子感受不到,因为那不是真爱。

  是父母用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的对孩子的爱。即使付出再多也是无用的,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才能收到你的爱。这一步,说难也不难,陪伴是走进孩子内心最好的方法。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与生俱来的,无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么疼她,也无法替代父母的'陪伴,锦衣玉食的生活,永远无法替代安全的、健康的、快乐的童年。

  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收到父母无形的,像水一样柔软有力的爱。他没有了叛逆,优点就会越来越多,如果这时,家长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优点上,赞美他,鼓励他,他的能量就越来越积极,进步的动力也会越来越足。

  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看人之大,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如果你看人之小,天下无可用之人。

   02 有效沟通才能顺势指导

  一般家长和孩子沟通,说得最多的就是“正确的废话”。说得再多也说不到孩子心里去,对孩子没有丝毫作用,相反他会讨厌你,不想跟你说话,正确的做法是少唠叨,多聆听。

  孩子就像回力标,你花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去倾听他、关注他,他就能给你多少的回应和互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如何?就看两个数字,80%和20%。如果你用80%的时间和精力听孩子说,只用20%跟他讲道理,那么恭喜你,你做的很好,你跟孩子的关系,通常都会融洽。如果倒过来,用80%的时间跟孩子讲道理,20%的时间听孩子说话,那么80%的道理,孩子基本上是收不到的。说通俗一点就是,你和他关系很好,说什么他都愿意听;但当他不认可你时,你说的每一句话他也嫌烦。所以做父母的,与其做一个满腹经纶的演讲家,不如做孩子永远的聆听者。

  和孩子讲道理前,先讲情和爱,而不是故意设计一些说教和沟通的套路。这样孩子才可能说出他想说的东西,表达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时候顺势引导孩子,孩子会在沟通中学会自己去面对,去选择,并学会承担后果。

   03 让“要我学”变成“我想学”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时期都有十万个为什么?当孩子问父母时,父母不要直接给答案,也不要埋怨孩子问题太多,要引导和启发他自己找答案。同时,告诉他父母的知识有限,学校的老师和书本,才会给他所有的答案。让他爱上学校、爱上老师、爱上读书和学习。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找到他的闪光点,鼓励他、欣赏他。让他最大程度发挥学习潜能,当孩子获得成就感时,就更有学习的动力,真正变成“我要学”。

  鼓励和欣赏,也是要有方法的。一位优秀的英语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鼓励考48分的同学,是这样欣赏她的:这次英语考试,介词填空这道题,全班做对的只有一个同学。但同学们把惊讶和羡慕的目光投向这位同学时;在慌忙压住试卷上的48分时,这位同学迸发的是考高分的念头……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但需要父母们放下“我以为”,直面孩子的内心。]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