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草原背景

《只此青绿》背景故事
1个回答2024-01-25 16:10

《只此青绿》是以国宝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创作的舞蹈诗剧。

《只此青绿》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故事称不上复杂,只是舞者全程无声的演绎和部分情节、场景抽象化的表达,一定程度提高了观众“入画”的门槛,但这并不妨碍《只此青绿》倚美“出圈”。

关于作者:

王希孟,徽宗时期画院学生,曾得到徽宗赵佶的亲自指授,天才颖悟,进步很快,但寿命不长,作品仅只留下《千里江山图》一件。据史书记载,王希孟创作此图时,年仅18岁,但在艺术技巧上已经登堂入室,作者主要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适当吸收了董源、巨然的笔法,灵活地将郭熙“三远”景构图融为一体,因而极富变化。

《千里江山图》描绘江南自然景色,峰峦冈岭,江湖河湾,境界空阔,气势宏伟。其间丛树竹林,楼台庄园,舟楫桥亭,以及各色人物往来活动,繁密不可胜记。整个色调,以暖色赭石衬托出石青、石绿,统一和谐而绚丽夺目,给人以祖国辽阔大地雄伟壮丽的深刻鲜明印象。

绿色游戏的背景
1个回答2024-03-14 07:44

随着新增网民的数量增加,游戏产业应满足不同年龄段玩家的需求。游戏市场定位多在18岁至30岁之间,实际是个模糊概念。几乎所有游戏在这个年龄段竞争刺杀最为严重,这就造成了许多中小游戏企业难以盈利的局面,在投资热浪过后扼腕叹息。为什么都要在一起扎堆呢?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群体也是一片蓝海,未开垦的处女地,社会、学校、家庭只是要求游戏一定是“绿色游戏”,让中小学生在游戏中实现娱乐和知识的平衡,对课内外教育的补充。在2009年底完成“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之后,新闻出版总署将正式推出“中国绿色网络游戏出版工程”。该工程计划从2009年开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绿色网络游戏成为我国游戏市场的主导力量,同时通过不懈的努力,使网络游戏这一新的文化产业成为我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作者及写作背景
1个回答2024-06-02 15:06

老舍作品《草原》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已选入人教版新课标(老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课和教育部统编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课。文章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三幅生动的画面 。作者在最后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求一张图,一个动漫的女孩子,背景是绿色的
1个回答2024-02-08 01:13

具体点哪贺好拆个禅枣袜源人啊

绿色背景图片
1个回答2024-01-26 04:12


这几个可不可以

背景是绿色的一只可爱的兔子
1个回答2024-04-29 04:30
叫【jin兔】
绿幕可以用绿色的背景纸吗
1个回答2024-03-05 22:46
可以。
因为绿幕都是拍摄特技镜头的背景幕布,演员在蓝幕、绿幕前表演,由摄影机拍摄下来,画面在电脑中处理,抠掉背景的蓝色或绿色,换上其他背景。
可以用绿色的背景纸。
有关《野草》的写作背景
1个回答2024-01-29 16:19
a《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颂和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
b《野草》是鲁迅的一部散文诗集,共收入作品24篇.《野草》是鲁迅所有作品中最难懂的一部.之所以难懂,主要是因为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独特的艺术手法.《野草》题目的含义,野草的花、叶不美,但很顽强生长的野草,来比喻自己写的这23篇作品,也可以说把自己的作品比喻为野草,也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野草》是《彷徨》的姊妹篇,前者是散文诗,后者是小说
老舍写《草原》的背景
1个回答2024-02-15 07:37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草原》课文写作背景
1个回答2024-02-17 21:07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他要把在白哈巴看到的一切美的素材,全部表现在一幅画面上,还要表现牧民家的生活,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在画幅的前面,表现一家三口早上的生活场景:标准的木屋家院,木屋上的烟筒,还冒着白烟,院墙是木棍栏杆做的,孩子的爸爸正在骑着马。

从木屋旁赶着一群牛,到屋后山坡一条河后的草原上放牧,草原后有白色蒙古包和松树,松树后远处是白雪皑皑的山,还有一条小马,在门旁的小山坡上吃草,孩子的妈妈,提着一桶刚挤完的牛奶,往厨房里走,孩子正背着书包去上学,整幅画面静中有动。

创作的第一幅,没有雪山,她又在原画的基础上,又画了一幅,后面加了雪山。最后她赋诗一首:

仰望雪山似冬寒,

俯瞰绿茵正暑暖,

同是一方水土地,

上冷夏热两重天。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