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秦观郎雾失楼台的出处?
1个回答2024-02-20 22:02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郴州时旅店所写。表达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赏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
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蒙蒙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踏莎行.雾失楼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个回答2022-12-28 05:06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秦观踏莎行好在哪
1个回答2023-01-28 08:36

秦观踏莎行好在这首词借景抒情,因情造景,颇见功力,尤其是结尾两句以山水之景写羁旅之愁,别开生面。

秦观踏莎行这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词人因与旧党牵连,屡次被贬。当时,他身在郴州旅店,有感而发,写下此词,以抒流离之苦与思乡之情。

赏析

浓密的云雾遮蔽了楼台,楼台是一片模糊;朦胧的月光轻照着渡头,渡头是一片苍茫。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两句词是秦观的名句,描写雾月或黎明的荒野渡头,景色苍茫而富迷蒙的美感,常用来比喻人生方向的迷失彷徨。

秦观《踏莎行》
3个回答2022-05-08 18:15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
1个回答2023-01-20 23:09
你好: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观的千古绝唱《踏莎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个回答2023-07-27 10:20
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也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踏莎行 秦观 赏析
1个回答2023-01-26 08:27
你好: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的《踏莎行》的鉴赏
2个回答2022-12-08 11:22
你好: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秦观意思 翻译
1个回答2022-10-19 16:01
译文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

  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

  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

  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

  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秦观踏莎行翻译
1个回答2022-10-03 09:02
你好: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