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禹锡柳宗元的不同
1个回答2024-02-22 11:03
刘禹锡和柳宗元同为中唐文学巨星,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前半生的命运轨迹惊人一致,似乎是重合的两条直线,家境相当,同时进士及第,一同升官,一起参加永贞革新,就连遭贬谪也是一样。

他们政治主张一致,才华诗名相当,但人生结局却截然不同。柳宗元在险恶的生存环境和苦闷的政治失意中,身心俱损。尤如他作品《江雪》中的“渔翁独钓”,宁可遗世独立,孤独得肝肠寸断,固执坚韧,一往无前。也许,这位才华卓绝的文学巨匠,也想寄情于山水,渴望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甚至谋求人性桎梏,但是他生性忧郁,忧愤难平,即使在《小石潭记》青葱的树木,清冽的潭水,相互逗乐的游鱼,奇形怪状的石头,蜿蜒曲折的溪流,这样美好的景色中,他都能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留”。这样的心境,再顽强的生命之火也会很快熄灭。

性格乐观开朗对人生不如柳宗元那样计较的刘禹锡却愈挫愈勇,百折不挠。被贬到巴山楚水凄凉地的刘禹锡,面对萧瑟的秋天,他能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悲秋论调中拓展出乐观昂扬的精神风貌。后来在年老体衰之时,他又吟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以“沉舟”“病树”自比,惆怅中透着达观。即使在被知县屡次刁难,搬到竟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时,他照样从容淡定地写下了名垂千古的《陋室铭》。

刘禹锡一生三起三落,仕途不可谓不坎坷,但是他始终斗志昂扬,积极乐观,活到你七十一岁高龄。

性格忧郁的人,在遭遇打击时,往往愁闷郁结于心而不能发自于外,长此以往,势必伤心伤身,对挫折抵抗力更为减弱,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而面对困境,能通透达观、随遇而安的人,打不死、压不垮,百折不挠,韧性十足。
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并称为什么与什么
1个回答2022-08-19 02:17
刘禹锡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
刘禹锡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
刘禹锡和柳宗元相关资料
1个回答2023-08-23 23:50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派如”,有《陋扮羡御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厅岩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柳枝词 刘禹锡(翻译)
1个回答2022-08-28 04:12
真还是假??
杨柳枝词。 刘禹锡
1个回答2023-03-24 05:32
杨柳枝词
作者: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杨柳枝,唐教坊曲名,唐乐有《杨柳枝词》。此词及调谱最早收入毛先舒《填词名解》。乐府瑟调曲有《折杨柳行》,乐府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歌》,此调是用旧曲名另创新调,多用以咏柳技。
刘禹锡的《杨柳枝词》
1个回答2023-03-16 02:55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倒似无情胜有情
杨柳枝词刘禹锡
1个回答2022-12-08 23:22
刘禹锡《杨柳枝》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刘禹锡是谁?
1个回答2022-10-19 23:06
刘禹锡可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人物
他是位比较有名的诗人
刘禹锡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7-05 21:26
刘禹锡是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在宇宙论方面,其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刘禹锡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唯心主义思想,是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的。
刘禹锡 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02:18
  刘禹锡看病的故事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任过监察御史一职,后被贬回家闲居,由于失意而积郁成疾。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前来探望。朋友对他说:“您患病有些日子了,应该去治一治了。我给您推荐一名良医吧,保证您药到病除。”

  刘禹锡因病痛缠身,只得跟朋友到医生那里去诊病。那位医生先是给他静静地切脉,再仔细地观察他的脸色,接着,认真地听声音。最后很有把握地说:“你的病是由于不按时作息,生活没规律造成的。现在你的肠胃功能大大地减弱,很少能消化食物,也很少产生热气,变成了盛装美味佳肴的口袋。不过请不必担心,我能治这种病。”说罢,取出一些药丸,嘱咐说:“你服下这丸药,就能洗去心中的烦忧,消除长久的郁闷,溶解隐藏着的病毒,回归损耗的元气了。只是要特别注意:药里有毒,病愈后立即停药,服过量的药是会损害身体的。为此,我给你的药剂很小。”

  刘禹锡将信将疑地接过药,回家后按着医生的嘱咐小心服用。果然,经过两天,腿就感到轻快,不麻木了。过了十天,身上也不发痒了。过了一个月,食欲大增,步履矫健,身体比以前强健多了。

  人们知道这个消息,纷纷前来祝贺。也有人对他说:“你获得的药真是神了!真难得呀!不过,据我了解,医生给人治病,大多留一手,有意遗下病根,以抬高自己,索取钱财。防人之心不可无,你何不前去多索取些药,那样不是把病治得更彻底了吗?”

  刘禹锡听后连连点头。于是,他继续服药。五天以后,药的毒性果真发作,他感到遍体胀疼,像是得疟疾。这时他想起医生对于服药的嘱咐醒悟到自己做错了事,急忙硬着头皮再去找医生。

  医生见他病情严重,知道是服药过量所致,十分生气地说:“我早就料到你没弄清其中的道理!”连忙取了解毒药给他灌下去。这才转危为安。刘禹锡回到家中后,老老实实按医嘱服药,身体才逐渐复原。

  刘禹锡由于听信别人不负责任的话而怀疑医生,结果服药过量,引起药物中毒。从中,我们应当得到这样教训:怀疑别人要有根据,不能只凭主观猜测,也不能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一句话,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一切事物。

  我们还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办什么事都应当掌握一个“度”。事物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在量上超过一定的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刘禹锡先后服用的药并没有变换,只是服用量超过了限度,使得治病的良药变成了害人的毒药。由此看来,掌握事物的度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只有学会这个本领,按客观事物的规律办事,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然而,刘禹锡犯的错误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少见,如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深信不疑,对于他人事事处处设防。在这种心态下,遇事总是满腹狐疑,总怀有猜忌之心,就会把别人都当成心怀叵测的人,就会把忠言当成花言巧语、另有目的。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防范他人上,人与人之间还能坦诚相见吗?人际关系还能和谐吗?还能把自己应做的事情做好吗?这也许就是我们应从刘禹锡看病所犯错误中所汲取的教训。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