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刘禹锡

《竹枝词》刘禹锡
1个回答2024-03-15 17:10
刘禹锡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峡中尤多礁石险滩,峡口有“滟滪堆”,就是一巨大石滩.“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就可以想见了.
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长恨,显示出长期埋在诗人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忿恨.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竹枝词 刘禹锡
1个回答2024-04-26 00:35

  《竹枝词》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竹枝词》唐诗赏析:

  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此诗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

  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当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时候,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因而托物起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山桃遍布山头,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过,一个“拍”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这两句写景,却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但这种托物起兴,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意由隐而显。“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少女的心绪。“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写她的担心。一个“红”字,说明鲜花盛开,正如小伙子那颗热烈的心,让人高兴;但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易谢呢?“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写少女的烦忧。既相恋,又怕他变心,这一缕淡淡的清愁。就象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休。

  诗所表现的是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十分传神。

  诗的格调也明朗、自然,就象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而诗的情境的创造、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却恰恰是靠了这个最明显、最巧妙的手法──比兴。


竹枝词 刘禹锡

刘禹锡 竹枝词
1个回答2024-04-28 16:35
双关

晴谐音情

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刘禹锡的竹枝词
1个回答2024-05-14 05:21

刘禹锡的竹枝词如下:

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翻译: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竹枝词二首(其一)》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中的第一首。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少女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赏析:

这一首诗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

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竹枝词》 刘禹锡
4个回答2022-05-22 00:15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竹枝词》刘禹锡
3个回答2022-10-23 23:00

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诗文解释】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1个回答2023-03-18 08:40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刘禹锡的《竹枝词》
4个回答2023-08-15 10:04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诗文解释】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词语解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诗文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刘禹锡《竹枝词》)
4个回答2023-08-16 00:22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诗文解释】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词语解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诗文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刘禹锡竹枝词
1个回答2023-11-09 01:17

刘禹锡的《竹枝词》中,有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词是刘禹锡在离开故乡时写下的,他用草原的美丽来比喻自己的故乡,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这首词的内涵和背后的故事。

背景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含蓄婉约著称。他的故乡是今天的陕西省蒲城县,那里有着广袤的草原和壮丽的山水。在他的诗歌中,草原和山水成为了他对故乡的表达和赞美。

词意

古原草色,难言之美。在这片草原上,牛羊悠闲地吃着青草,鸟儿在空中自由飞翔,而我却要离开这里去远方。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惋惜和不舍。

离别之际,我把手中的草拈起,送给了故乡的亲人和朋友,希望他们能够好好珍惜这片美丽的土地。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想起我,记住我。

步骤

1.了解背景:在写作之前,需要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和他的诗歌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词意。

2.研读原文:仔细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掌握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词意:分析刘禹锡在词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理解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离别的不舍。

4.情感表达:在写作中,需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出对刘禹锡的敬仰和对故乡的热爱,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离别的感慨和不舍。

结尾

刘禹锡的《竹枝词》中,每一首词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美丽的意境。而《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是他对故乡的深情表达和对离别的感慨。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那颗热爱故乡、不舍离别的心灵。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自己的家乡,保护好这片美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