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 财神

范蠡有哪些传奇,他和财神爷有什么关系?
1个回答2024-01-22 05:56
范蠡就是财神爷之一。经商富可敌国,财富散尽还复来。
范蠡经商理财十八则原文?
1个回答2024-03-11 08:10

范蠡的“经商十八则”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谈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范蠡是当今财神爷的原型吗
1个回答2024-01-26 01:59
中国有文武两种财神
关公被奉为文武财神 商朝比干和春秋时期的范蠡为文财神 隋朝赵公明为武财神(其实赵公明也是瘟神)
其余还有民间的五路财神 但对于这个财神的原型有很多争议
还有文、武财神,身旁都要配备小财神——利市仙官
范蠡怎么读 关于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
1个回答2024-03-06 21:28
范蠡fàn lí
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仗越国战败,范蠡陪伴越王勾践到吴国为奴,尝尽了辛酸、屈辱。回国后,范蠡协助勾践制订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大战略;他又到民间选美,发现美女西施和郑旦,将她们培训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女谍",然后派到吴国去涣散、瓦解吴王意志,最后战败了吴国。庆功宴上,范蠡揣度出勾践有诛杀功臣之心。便乘夜与西施一起逃走了。范蠡与西施辗转来到泰山脚下的陶地定居经商。他修建房屋、开挖养鱼塘、饲养五畜,自称"陶朱公",他用独到的经营理念与方式逐渐的使生意兴旺起来,并远播四方。一代商圣就在这里诞生了。
商圣范蠡的生财之道(一)
1个回答2023-11-13 18:24
财富是如今许多人比较关心的话题,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不管大家怎么挣,怎么努力争取,最终的结果大多还是那样,有钱的还是有钱,没钱的还是没钱。于是我们发现了第一个问题,钱财看来不是想挣就能挣来的,不是说光努力了就能挣来的,挣钱里面还是有规律的。于是我们就可以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了,到底钱财是怎么来的呢?而要研究这个问题,想来我国的经商第一人,人称商圣,又称文财神的范蠡,应该是最好的研究对象了。

其实研究挣钱,最好的研究对象,不是那些本来就很有钱的人,而是那些白手起家,本来很贫困,后来发家致富了的人。而且要研究这个最好是研究古代的人,而不是现代人,为啥呢?因为现代人挣钱大多是没有章法的,很多人都是拼运气的,所以我们这里不谈。

首先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其实想挣钱的人,大多都是穷苦的人,而不是富贵人家。人会想挣钱,多半都是因为缺钱,如果不缺钱,那挣钱干啥勒?是吧。所以想要挣钱,就说明你缺钱,如果你不缺,那你那么累死累活的干啥呢?是吧。然后呢,我们又发现,越是想要挣钱的人,反而越是挣不到钱,而那些对钱财不是太看重的人,反而挣起钱来都相对轻松,你说怪不怪?想来可能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搞明白了,也许你就不会老想着挣钱了。

其实这个道理很深,但是也简单。比如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你越想要争取一样东西,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你啥都不想的时候,很多东西它反而自己来了。就好像一段美好的感情,你越想要争取和留住一段感情,结果就像握在手里的沙子,握的越紧,反而流失的越快,你把手掌松开了,它反而安安静静的待在你手上,你说怪不怪呢?挣钱也是同样的道理,你越是刻意想要挣大钱,结果往往到处碰壁,吃了许多苦头。而当你累了的时候,啥也不想了,挣不挣钱也无所谓了,甚至还对周围的人很大方,见着有困难的人就帮他一把,就这样散尽本来就不多的钱财的时候,结果挣钱的机会反而来了。你看,天道就是这样,它是反着来的。这其实就是阴阳之道。你想要阳的时候,你往往要学会先养养阴,你想要阴的时候,你就要学会养养阳。有意思吧。

挣钱的道理其实也差不多,你想要挣钱的时候,往往要先学会去帮助困难的人,把手里本来不多的钱财拿去济贫救苦,散尽家财,然后没多久你就会发现,更多的钱财,两倍甚至三倍的钱财又回到你手上了。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其实我们的陶朱公商圣范蠡早就把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了。想来财神范蠡最出名的故事就是他经商时期,三聚三散,散尽家财的故事了。我们仔细的研究就会发现,他每一次把钱散出去的时候,下一次它挣到的反而是更多的钱财。比如第一次经商可能是挣到了千金,然后他把它散出去了,拿去帮助那些他做生意时见到的穷苦的百姓,结果第二次它又从小生意做起,这次反而挣到了万金之多。但是呢,他又把它散出去了,还是拿去帮助那些穷苦人家。然后又重新从小生意做起,等到第三次的时候,竟然挣到了百万金之多。他每散一次,后面挣到的反而是更多的钱。一散一收,不就是一阴一阳吗?要想收获,就先要散财。但是散财不是自己花掉,而是要拿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像想要收获粮食就要先学会播种一样,先学会付出种子,秋天才能有收获。这就是阴阳之道,大道至简啊!阴阳之道,其实蕴藏在我们中国的很多词语里面。比如“舍得”两个字就是这样,你想要得,就得先学会舍,舍了才能得啊!就跟散收一样,这也是阴阳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们认真分析其中的道理会发现,这里面确实有很深刻的道理的。比如我们的财神范蠡,他第一次挣到钱了,把它散出去了。散到哪里去了?把他拿去帮助那些生活困苦的人了,拿去积德行善,修桥补路,周济穷苦了。然后这样会产生什么后果?很显然,受陶朱公帮助的百姓们就会很感恩他。感恩他以后会怎么样?那他和当地的百姓的关系就会很融洽啊,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人际关系很好啊。那么大家就会很拥护他,然后他的好名声就在百姓中流传开来了。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啊。好名声好声誉流传开来了会怎么样?那大家就会很拥戴他啊,那这时候他再去做生意会怎么样?很显然啊,大家都很相信他的人品,就会很放心的去买它的东西啊,正所谓良好的声誉和人品就是最好的广告啊。结果怎么样?用不了多久,他的生意就会越做越大,很快就又挣到了更多的财富。

这一段,相信如今社会里也是有这样的人的。刚开始做企业做公司的时候都很注重声誉和人品,也大方,愿意让利给百姓,也愿意帮助百姓们。但是等挣到第一桶金之后,很多老板就开始私心膨胀了,之前那种讲究诚信和声誉的品质就变了,有点钱了以后,也不愿意帮助百姓了,开始享福了,开始高高在上了,开始盛气凌人了,结果怎样?很快没多久他就败落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社会有些人做生意一夜暴富,然后很快就又没落的原因了。

但是我们的陶朱公是有大智慧的人,他没有这么做。他懂得阴阳之道,懂得盈久必亏的道理,所以他很快的又把钱财散出去,拿去帮助更多的穷苦百姓们,拿去做更多的好事,积德行善,广结善缘,广积阴德。这样做会怎么样?很显然,广结善缘以后,他帮助的百姓更多了,那感恩他的百姓就更多了,他的声誉就更好了,和百姓们的关系就更好了。这时候只要他做点什么事,相信支持他的人会很多。因为百姓受了恩惠后,不管怎样,多少都会感激你啊!即使以前跟你有怨的,可能也原谅你了。因此呢,这时候,你的声誉和人品可能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了。然后你在做点什么事,很多人支持你啊!而陶朱公又从小生意做起,很自然的,买他东西的人就会很多啊,为啥?因为人品好,声誉好啊,是吧。所以很快,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很快就又挣的万金之多。

然后怎样,范蠡又把它拿去帮助百姓去了,这样又积累了更多的功德。就这样三聚三散,范蠡的人品和声誉,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但是范公真的是有大智慧的人,因为他很精通《易经》的道理,知道任何东西到达顶点以后,就会衰落的,因为这是阴阳盛衰之道。阳极生阴,亢龙有悔,盛极而衰啊。一个人,只有始终保持谦恭卑下,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心怀家国,为国尽忠,才能走的更长远一点。所以范公即使大富大贵之后,仍然慎终如始,不敢有自私的贪心,也不敢得意忘形。始终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忘初心,仍然积德行善,还是跟开始一样,周济穷苦,修桥补路,经世济民,造福一方百姓,只要哪里有需要了就去帮助。坚持积德行善,一生不变。所以最终范公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商圣,在民间又被后人称为文财神。
范蠡为什么被当做“财神”?看看他经商后的成就
1个回答2023-12-19 19:43
范蠡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帮助勾践成功灭吴复国。不过范蠡此后却被人们称为财神,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范蠡还有令一个身份,就是他是道商鼻祖。功成名就后的范蠡并没有选择继续待在勾践身边,而是及时选择退位,然后走上了经商之路。后来范蠡三次经商暴富,但又三散家财,最后定居于宋国。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说的就是范蠡,所以后世的商人便把范蠡当成他们的典范。
范蠡,春秋时期楚国人,公元前536年出生于宛地,因不满楚国的腐朽统治,转而投奔越王勾践,官拜大夫后,邀请楚宛令文种一起辅佐勾践。
因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执意伐吴,兵败于会稽,史称会稽之耻。
为帮助勾践振兴大业,42岁的范蠡毕其心于一役,施展了一生才华,主动请文种留在越国总揽政务,自己陪勾践夫妇于公元前493年去吴国当奴仆忍辱求和……最终,范蠡陪着勾践夫妇在吴国当牛做马服务3年后,得以安全回国。
回到越国后,范蠡和文种又竭尽所能、全力辅佐勾践奋发图强,终于于公元前473年兵强马壮时一举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刎,越国由此成就霸业。
这就是成语卧薪尝胆讲述的经典传奇: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勾践复国实现霸业后,范蠡已过花甲,63岁的年龄了。按常理,他已到晚年,可以坐享其成。然,范蠡却选择了另类的晚年生活。那,他的晚年生活如何,过得怎么样?
(一)第一次功成身退
在多年为越王勾践服务、与其共事的经历中,范蠡明白,勾践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乐的雄主。他决定功成而不居,哪怕自己63岁的年龄,也要急流勇退,离开越国,过自己想要的普通生活。
临走前,他劝好友文种一起离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意思是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要收藏起来;狡猾的野兔猎捕尽了,猎狗的好日子也就不多了,将被烹煮。
言下之意,我们趁现在大功告成之时,赶快离开越国,若还不离开越王勾践的话,下场肯定会很凄惨。
可惜,热衷功名的文种不相信范蠡所说,认为正立了盖世之功,受到越王重用,高居为相,怎么可能有不好的结局呢?死活不愿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荣华富贵。
范蠡无奈,只好与文种作别。后来文种的下场果然验证了范蠡之言。
次年,越王勾践就找了一个文种想谋反的罪名,赐文种一把宝剑,令他自裁。
这就是成语鸟尽弓藏钩沉的故事,告诫世人:功成不必自我。
(二)泛舟蠡湖
范蠡作别文种后,果断放弃了上将军的殊荣,在勾践大摆庆功宴犒劳功臣的那夜,悄悄与妻子西施挂冠离去。
那夜,范蠡与西施悄悄走出齐门,来到护城河,坐上事先安排好的小木船绕河逡巡了一圈京都夜景后,洒泪而别,向微茫的太湖而去。
太湖北边的五里湖,风景优美,山明水秀。范蠡与西施决定隐姓埋名,在这里搭建草房,正式过上渔家生活。
于是,范蠡经常携西施泛舟五里湖,后来人们就把五里湖称为蠡湖。
这就是范蠡泛舟蠡湖的故事。
后来范蠡与西施离开五里湖,选择了迁居杭州西湖。
因此,也有范蠡与西施泛舟西湖之说。
(三)三次散尽家财
范蠡在泛舟蠡湖、泛舟西湖期间,还化名鸱夷子皮,辗转齐、宋等地,下海经商,主营渔业和贩盐。
由于范蠡有经商头脑,长于薄利多销,很快就积累上千万的资产。范蠡成了巨富,对钱财却坚持财聚而不守的理念。为此,他三次散尽家财,救济贫困。
范蠡每次散尽家财之后,又很快赚到比以前还要多的财产。以致人们都很崇拜他,奉为商圣,尊为财神,期望得到他这个大财神的保佑,经商沾得财气,从此财源滚滚。
这就是后世供奉范蠡为财神的由来。
(四)第二次功成身退
由于范蠡在齐地经商出了名,兼之又仗义疏财,深得百姓好评。
齐王知道后,特专程拜访,对范蠡的贤明能干大加赞赏,于是聘请他为相国,在国都临淄全权主持政务。
范蠡在齐国为相三年,齐国国力进一步增强,走向强大。这时,他认为:对于一个布衣而言,治家能致千金,居官致于卿相,已是极点,不能久受尊名。
于是,范蠡毅然向齐王归还相印,再次功成身退,奔宋国而去,继续下海经商。
最后范蠡选定在宋地陶丘(今山东菏泽定陶一带)定居下来,他认为此地是天下之中,最佳的经商之地。从此,范蠡就自由地奔走在经商之路上,直到公元前448年逝世,活了88岁。
所以,人们又称范蠡为陶朱公。
这就是商圣范蠡,一生淡泊名利,一生头脑睿智,一生清醒而又简单地活着。
他从63岁那年功成身退,到后来泛舟五湖,下海经商,定居陶丘,有了最漂亮的25年的晚年生活,得以高寿,得以善终,且成为商圣,成为后世供奉敬仰的财神爷!
范蠡的晚年生活,就是这样潇洒,就是这样漂亮,真正活出了他最好的晚年生活状态,为自己从容的一生划上了绝美的句号,值得老年朋友们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李大奎,男,汉族,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范蠡的老师是谁 范蠡与勾践是什么关系
1个回答2024-04-14 13:06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范蠡的蠡怎么读
2个回答2023-08-19 23:04
我记得是li ,读第二声。
范蠡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10:27
       范蠡,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人。他学识渊博,志向远大。由于出身清苦和性格孤僻,范蠡早期的言行举止往往出人意表,身边人把他形容得十分古怪,私下称他为“疯子”。但范蠡的年少轻狂,却引起了新上任的宛邑令文种的注意,几次乘车来到范蠡家诚心拜访。两人一见如故,共论天下时政,分析能够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后来范蠡便和文种一起投身越国,做了大夫。

  当时的越国君主勾践对朝政不怎么关心,喜欢上山打猎,下河戏水,回宫摆宴。并没有发现邻近的吴国已上任了新的君主——夫差,正虎视耽耽越国。夫差的父亲阖闾曾在越吴战役中受了重创,不治身亡。他死前紧握着儿子夫差的手,留下遗言:“你一定不要忘了灭掉越国!”

       夫差继位后在自己的王宫里安排了十多个侍从,每日无论是上朝还是下朝,侍从都会大声提醒他:“夫差,你有没有忘记越王杀害你父亲的大仇?”夫差一面回答着:“不敢忘!”一面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加紧练兵。这个消息传到越王勾践耳朵里,决定先下手征伐吴国。当时遭到了范蠡的反对。范蠡劝说勾践:越国的战争准备还不充分,实力不如吴国。而且攻打时机也不成熟,硬要起兵,不但劳民伤财,而且不得人心。固执自大的勾践不听劝阻,坚持出兵,结果在公元前494年的吴越“夫椒会战”时,被吴军打得惨败,只剩下了5000名残兵。勾践撤退到会稽山后,又遭吴军围截。他见自己身陷绝境,无计可施,才凄然向范蠡悔道:“我当初不听先生之言,到了这个地步,可怎么办哪?”

  范蠡冷静献策:“为今之计,只有放下姿态,用厚礼和卑微的言辞去贿赂吴国君臣,让他们劝说夫差同意议和。甚至暂且忍受屈辱,去侍奉吴王,等待他日东山再起。”勾践无奈答应,派文种前往吴军大营请求议和。文种“膝行顿首”爬到吴王面前说:“亡国之臣勾践自知罪不可赦,情愿做君王的贱臣,妻子可以做您的贱妾。只求议和。否则就将自己的妻子杀掉,把所有的珍宝烧掉。并率剩余兵士和您死战到底,但这未必对大王有利。”吴王夫差听了有些犹豫,又受到越国权臣太宰嚭劝说怂恿,休战撤兵,要勾践带着妻子和三百官吏去吴国做奴隶。范蠡亲自跟随勾践来到吴国,整整三年,陪着勾践忍辱负重。

  夫差对范蠡的才能很赏识,想招他为自己的臣子。有一次单独把范蠡叫去,对他说:“勾践给我当奴仆,你何必还跟着他?你若抛弃勾践归顺我,我就免除你的苦役,让你做大官。”范蠡马上跪下道:“感谢大王的好意。但‘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是败国之臣,何敢再望富贵?还是让我跟着旧主为您服役吧。”夫差见范蠡态度坚决,就不再强求。随后,他也被极尽卑态侍奉自己的勾践君臣麻痹,不顾伍子胥的反对,放他们回到了越国。

  勾践一回到越国,尊贤礼士,敬老恤贫、卧薪尝胆、发展生产。他经常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商议如何洗雪会稽之耻、讨伐吴国。文种建议越国首先要处理好与齐、晋、楚等国家的关系;对吴国表面继续采取柔顺的态度,暗中积蓄力量,充实国力;同时向夫差进贡大批的美女和珠宝,引诱他迷于声色,荒废朝政。勾践就命范蠡专门物色越国最美的女子献给夫差。而当时越国的第一美女便是范蠡的爱姬西施。范蠡为了帮助勾践复兴越国,一咬牙,就亲自把西施送去了吴国。

  西施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性,她一入吴国后宫,就获得了夫差的宠爱,地位尊贵,如同皇后。她迷惑夫差把国事都交给了没有能力的太宰嚭处理,又不停离间伍子胥和夫差的关系。使夫差对她的话言听计从,不但疑杀了伍子胥,又盲目和齐国开战。越国趁机和齐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使吴国逐渐在诸侯国中屡屡树敌。

  经过二十年的准备,范蠡乘吴国多年灾荒又遇大旱的时刻,建议勾践乘隙集中兵力向吴国出兵,在笠泽将夫差围困得选择投降。求和不成,夫差无奈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挥剑自刎而死。

  勾践灭了吴国后,大宴群臣进行庆贺。军民们都是欢腾跳跃,可他却面无喜色。心细如发的范蠡看出了端倪,就向勾践辞行。勾践含泪挽留说:“你走了叫我靠谁呢?你留下,我可以分国一半给你。”范蠡坚定不移地说:“主辱臣忧,主忧臣死。昔年勾践受会稽之辱,范蠡本该就死,当时不肯死,是为了留有用之躯雪耻,如今大仇已报,应请主公赐死。”勾贱无奈只好作罢。范蠡走之前只带了些细软盘缠,和西施一起乘舟远行,从此不回越国。并留下一封书信给好友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你为何还不离去?”文种一时贪恋高官厚禄,未能像范蠡一样做到激流勇退。后来有人诬告文种要造反,勾践就赐给他一把剑,勒令他自尽,文种未能善终。

  范蠡后来辗转到了齐国,更名为砥夷子皮,开垦荒地,种粮养畜。农闲时就做生意。由于他善于经营,很快成为当地巨富。齐国人都推举他为相国。范蠡感叹道:“居家则拥有千金之产,居官则达到卿相之位,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老百姓来说,这已是到了极点了。长久地处在尊贵的位置上,只怕不是吉祥的征兆啊!”就向齐王归还了宰相印,把家财尽散给朋友和乡邻,再次隐名匿姓,悄悄从齐国转到陶地,自号陶朱公。他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货物,经营贸易。过不多久,又家产富到“巨万”。后留下穷尽毕生心血撰就的《兵法两篇》和《致富奇书》两部奇书,被世人尊称为“经商鼻祖”。
范蠡的出生年代
1个回答2022-09-04 06:37
公元前536年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