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会动的毛毛虫

毛毛虫实验
1个回答2023-12-03 02:41
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习惯,总是盲目跟随在前面的毛毛虫,科学家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随,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十厘米的地方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的爬,一连七天毛毛虫都不停的团团转,最后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尽而死亡。

在那么多的毛毛虫当中,只要有一只稍微与众不同,一定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可惜大家太习惯走别人曾经走过的路了,害怕失败,毕竟别人走过的路没有那么多的荆棘和崎岖。

但别人走过的路终究是别人走过的,自己想闯出一番天地,必须再走别人的路时,要慢慢地悟看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其他路可走,再举一反三,这样即使走不出辉煌人生,也比平庸无为要好上千百回。

想成功必须有悟性和举一反三的本事才是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应该具备的本事。
毛毛虫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1-29 02:26

【毛毛虫试验简介】   “毛毛虫试验”。法国心理学专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食物。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人生启示】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的盲从,在于毛毛虫总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人的思维也一样,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毛毛虫实验的启示
1个回答2024-02-20 17:51

不管这个是不是真的,严格意义上讲,都不应该把这种行为叫做试验。没有对照组,也没有严格控制可能影响实验对象的各种条件。因此,这很有可能是作家的杜撰
事实上,这个实验在法布尔《昆虫记·松毛虫》中确实有相关记载,但是毛毛虫只是这样转了很久,既没有“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也没有所谓“耐人寻味的话”... 毛毛虫都是幼虫,不论是什么品种,它们都需要花大量时间进食,以获取足够的能量化蛹。这是它们与生俱来的本能,理应凌驾于其他所有特性。即便文中所说的毛毛虫有“跟随”的特性是真有其事,毛毛虫饥饿后也必然会去进食,而不是跟着别人的屁股。  另外,这个故事本身也有问题,那就是,这些毛毛虫居然是同时死去的!!这个发现比尾随的特性更让人震惊。毛毛虫在实验开始时的状态必然不是完全一致的,总有一条是最先开始走的,总有一条是最后开始走。  如果所有毛毛虫的能量代谢相差无几,那么先开始走的应该会率先慢下来,导致全队变慢。这意味着能量消耗的降低,那么最后开始走的毛毛虫会省下最多的能量。当第一条虫彻底不能饿死后,最后一条虫也应该是保持有继续活动的能量的。  这种情况下显然不会得出实验的结果。如果实验的结果为真,那就是说所有虫的在开始是存在能量差的,这个能量差让它们恰好可以同时停下来死去。如果能够知道这个能量差,意味着研究者已经掌握了整条虫的代谢过程,并通过事前控制虫的饮食来调节其能量贮量。  很显然,以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实验的准备工作更让人震惊,绕圈圈实验不过是这个惊人工作的牛刀小试而已。这么重大的工作在文章中居然只字不提,实在是匪夷所思。  种种迹象表明,这只是个段子,只会出现在《读者》这样的刊物上面。

毛毛虫实验得到了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4-02-12 19:10

“毛毛虫实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是: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不能禁锢于以往的僵化模式,而要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从而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以及学生的需求。

生长环境对生物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验中,不同的毛毛虫在相同的环境下,生长和发育的过程却有显著差异。这表明,生物生长发育的速度和方式都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外界条件可以改变生物内部的基因表达:针对不同的环境,毛毛虫会表达不同的基因,进而导致其生长、发育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因此,环境因素可能会影响生物的遗传稳定性,从而导致后代的变异性增加。生物的行为和性状与环境因素紧密相关:毛毛虫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的毛毛虫,其行为、食物的选择以及外形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这再次表明,生物的行为和性状与环境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毛毛虫实验简介:

“毛虫试验”法国心理学专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性。

毛毛虫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

毛毛虫点读科普绘本
1个回答2024-01-18 14:11

手电筒看里面科普透视绘本

又好玩又涨州耐知识的光影透视绘本!小小的手电筒照一照,就能发现隐藏在画面背后的“秘密”知识


DK那些重要的事

内容包罗万象,知识全面又丰富。

音效没话说,点读运斗页眉图标,还增旁迹磨加了森米和森米爸爸问答式讲述科普内容


毛毛虫实验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1个回答2024-02-17 02:05
【毛毛虫试验简介】
  “毛毛虫试验”。法国心理学专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食物。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人生启示】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的盲从,在于毛毛虫总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人的思维也一样,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毛毛虫实验的启示
2个回答2023-11-28 17:30

不管这个是不是真的,严格意义上讲,都不应该把这种行为叫做试验。没有对照组,也没有严格控制可能影响实验对象的各种条件。因此,这很有可能是作家的杜撰
事实上,这个实验在法布尔《昆虫记·松毛虫》中确实有相关记载,但是毛毛虫只是这样转了很久,既没有“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也没有所谓“耐人寻味的话”... 毛毛虫都是幼虫,不论是什么品种,它们都需要花大量时间进食,以获取足够的能量化蛹。这是它们与生俱来的本能,理应凌驾于其他所有特性。即便文中所说的毛毛虫有“跟随”的特性是真有其事,毛毛虫饥饿后也必然会去进食,而不是跟着别人的屁股。  另外,这个故事本身也有问题,那就是,这些毛毛虫居然是同时死去的!!这个发现比尾随的特性更让人震惊。毛毛虫在实验开始时的状态必然不是完全一致的,总有一条是最先开始走的,总有一条是最后开始走。  如果所有毛毛虫的能量代谢相差无几,那么先开始走的应该会率先慢下来,导致全队变慢。这意味着能量消耗的降低,那么最后开始走的毛毛虫会省下最多的能量。当第一条虫彻底不能饿死后,最后一条虫也应该是保持有继续活动的能量的。  这种情况下显然不会得出实验的结果。如果实验的结果为真,那就是说所有虫的在开始是存在能量差的,这个能量差让它们恰好可以同时停下来死去。如果能够知道这个能量差,意味着研究者已经掌握了整条虫的代谢过程,并通过事前控制虫的饮食来调节其能量贮量。  很显然,以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实验的准备工作更让人震惊,绕圈圈实验不过是这个惊人工作的牛刀小试而已。这么重大的工作在文章中居然只字不提,实在是匪夷所思。  种种迹象表明,这只是个段子,只会出现在《读者》这样的刊物上面。

好饿的毛毛虫是科普书籍吗
1个回答2024-03-08 04:00

是的,好饿的毛毛虫是一本科普书籍。

1.关于好饿的毛毛虫

由Eric Carle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是儿童图画书类的佳作之一。这本书的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以一只毛毛虫的成长来引导孩子关注营养、健康饮食等方面的知识。

2.好饿的毛毛虫的受欢迎程度

自从出版以来,好饿的毛毛虫迅速获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被翻译成60多种的文字,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广受欢迎。

3.科普类图书的重要性

相对于儿童,科普类的图书有助于启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对于成掘改年人,则能在增进其相关知识的同时启迪人文思考,辅助日常做出更加智慧的决策。

扩展知识:

好饿的毛毛虫不仅在国外深受欢迎,在中国同样也拥有大量忠实的读者和粉丝。该书内容简洁明了,色彩绚源烂丽,同时巧妙地将小虫子的生长过程描绘出来,使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学习到一些常识性的科普知识。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好饿的毛毛虫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讲解工具,他们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来启发孩子们关注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等问题。总之,如同好饿的毛毛虫一样,科普类图书是我们日常生判裂判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和启迪者,值得更多人重视并推广。

如果说有一条虫子能一路畅通无阻地从一个国家爬到另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就是它了!三十多年来,这条从艾瑞克·卡尔手里爬出来的红脑壳、绿身子、高高地弓起来走路的毛毛虫,已经"吞噬"了世界上二千多万个孩子的心。这是一本充满了诗情与创意的图画书。

毛毛虫实验给我们的启示
1个回答2023-11-28 14:59
“毛毛虫实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是: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不能禁锢于以往的僵化模式,而要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从而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以及学生的需求.惟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毛毛虫那种毫无意义的绕圈所导致的悲剧还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我们不能只关注做了多少工作,而且还要关注做出了多少成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效益问题”.当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顿时,切莫像毛毛虫那样做毫无意义的努力,而应该转变思路和善于另辟蹊径,以便更有技巧、更有效率地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毛毛虫是什么动物?为什么叫毛毛虫?
2个回答2022-10-02 11:46
毛毛虫是节肢动物门家蚕科或者粉蝶科的动物的幼虫。因为身上长了很多毛,所以叫毛毛虫,它的成虫就是各种飞蛾和蝴蝶。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