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摸鱼儿赏析

摸鱼儿 辛弃疾 赏析
1个回答2022-11-30 00:19
(仅个人见解)
“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借用古代史实来比喻自己,想想人生走到尽头无疑不过是归于尘土,抒发了无限的伤感和愁绪,以及自己的无奈;更是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愁是指忧国思民之苦,以及壮志难酬之痛。
由于诗人当时提出的抗金建议不被采用,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长期落职闲居,想恢复中原,却不被理解.......而这正是是人的闲愁,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苦闷。
辛弃疾摸鱼儿的意思
2个回答2023-01-12 07:45
我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有,太长了,改天我发给你,今天没空。不好意思。
西江月 辛弃疾[赏析]
1个回答2024-02-27 08:43
(1)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

大致有三种解释:

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其实,这里的“别枝”,与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诗之“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一个意思。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 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不能安栖,意境也是相同的。



(2)“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

不是

是互文
辛弃疾的摸鱼儿用了哪些典故
1个回答2023-02-10 00:50
sadf asd 苏打粉按时请问
辛弃疾 摸鱼儿用了哪个“典故”
2个回答2023-11-29 08:48
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失意
《破阵子》辛弃疾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7 13:47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赏析: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破阵子辛弃疾赏析
1个回答2023-01-31 10:05
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梦境,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现实中的词人报国壮志难酬,只有无限感慨和悲愤。
43字。
辛弃疾清平乐赏析
1个回答2022-10-30 00:20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的《采桑子》的赏析
1个回答2022-10-10 10:27
我只想说,词牌名是《丑奴儿》
辛弃疾 破阵子 赏析
2个回答2022-06-15 14:20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