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解析

《虞美人 听雨》诗词赏析
1个回答2024-02-07 02:11
1.年少“歌楼听雨”,“不识愁滋味”;中年“客舟听雨”,悲欢离合觉有情;暮年“僧庐听雨”,悲欢离合总无情。
2.“悲欢离合总无情”,既对一生情感、生活进行了总括,也包含着历尽波折起落而对生命的执著。此句占了全篇一半的篇幅,暮年的脚步总是缓慢,落笔时的节奏也就格外悠长。这一句已是人生最后的切片:僧庐。鬓发斑白的游子,走遍天涯之后来到佛前,求个安歇处。这时的雨声,才是真正的入耳动心,点点滴滴的雨声,和多年来历劫红尘的往事与心情杂糅在一起,怎能不断肠蚀骨、教人彻夜难眠?写到这里,字里行间的棱角与光芒都化为淡漠平和。那只是一个终夜听雨的旅人,虽然难以了解他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岁月,跋涉了怎样的破碎山河,却多少透露出:即使在佛前,他的心远未获得生命收梢处应有的宁静。枯槁身躯内这一点温热的跃动,应和着僧庐外丝缕飘零的雨声。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文学层次分析?
1个回答2024-02-27 04:58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虞美人 听雨》诗词赏析
1个回答2022-12-07 15:25
1.年少“歌楼听雨”,“不识愁滋味”;中年“客舟听雨”,悲欢离合觉有情;暮年“僧庐听雨”,悲欢离合总无情。
2.“悲欢离合总无情”,既对一生情感、生活进行了总括,也包含着历尽波折起落而对生命的执著。此句占了全篇一半的篇幅,暮年的脚步总是缓慢,落笔时的节奏也就格外悠长。这一句已是人生最后的切片:僧庐。鬓发斑白的游子,走遍天涯之后来到佛前,求个安歇处。这时的雨声,才是真正的入耳动心,点点滴滴的雨声,和多年来历劫红尘的往事与心情杂糅在一起,怎能不断肠蚀骨、教人彻夜难眠?写到这里,字里行间的棱角与光芒都化为淡漠平和。那只是一个终夜听雨的旅人,虽然难以了解他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岁月,跋涉了怎样的破碎山河,却多少透露出:即使在佛前,他的心远未获得生命收梢处应有的宁静。枯槁身躯内这一点温热的跃动,应和着僧庐外丝缕飘零的雨声。
虞美人·听雨的作者简介
1个回答2024-02-03 17:08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旁漏江 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深怀亡国之痛,隐居太湖竹山,抱节以终。蒋捷 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其词风格悲慨清峻,音律谐畅,词语尖新。 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岁岁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此词是作者一生生活历程的概述。词人以 听雨为线索,将少运雀烂年的浪漫、中年的漂泊、 老年的孤寂浓缩于三幅听雨图中。

虞美人听雨
1个回答2024-03-01 11:06
蒋捷的词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全诗?
1个回答2024-03-16 22:23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个吗?


求虞美人·听雨诗词
1个回答2024-03-06 15:46
虞美人·听雨
宋代: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简介,赏析
1个回答2024-03-16 10:44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地更替,

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早已经匆匆而去。

小楼晚来又春风吹拂,望着明月依旧,

倾覆的故国却不堪回首,不忍再忆起。

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应该依然华丽,

但亡国的宫女,美丽的容颜不再美丽。

物是人非啊,我自问该有多少的哀愁,

正恰似那春来滚滚的长江,东流无语。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 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不虞之誉不虞之隙的成语辨析
1个回答2024-01-25 15:49
不虞之誉( bù yú zhī yù):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出自 《孟子·离娄上》
【出处】 《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第十九章:“无功受禄,转来不虞之誉;劳苦功高,反有求全之毁。”
鲁迅《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但是,‘不虞之誉’,也和‘不虞之毁’一样地无聊。”
郭沫若《芍药与其它·蚯蚓》:“你们要表彰我们,在我们是不虞之誉。”

词语辨析
【例句】但是,“~”,也和“不虞之毁”一样地无聊。(鲁迅《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
【误用】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不虞之誉”是“没有预料到的赞扬”的意思,句中“没想到”与“不虞”重复。】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表示没想到的赞誉

【名称】:不虞之隙
【拼音】:bù yú zhī xì
【解释】:指意外的误会。不虞:指出乎意料的事。隙:感情上的裂痕。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宝玉]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二人言语有些不和起来。”
【翻译】: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既然熟悉得习以为常,就会更觉得亲密;既然觉得亲密,就不免会生出些过于苛求的的贬损和预料不到的误会。
虞美人听雨是什么题材的?
1个回答2024-02-15 07:05

虞美人·听雨》是宋末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