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立木,取信于人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8 00:49

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 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商鞅立木是不是信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6 01:03

商鞅立木不是信的成语,是关于“信”的典故。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商鞅立木取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2-02 22:05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商鞅立木取信的起因经过结果?
1个回答2023-02-21 20:41
商鞅立木取信的起因是他把木头放在盛地南头,说运到北头给一两银子,其他人都不相信,后来有个人真就是搬到了北辰,他得到了银子。
商鞅徙木立信说明了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5-22 17:07


商鞅世睁徙木立信中徙木立信的意思是指通过使人搬动木头而树立威信,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中哗为,说明的道理是需要确立一种政权的公信力,因为当时卫鞅初入秦地并深感秦的弊政,政出多门、政令不清,百姓对官府没有信任,所以徙木立信让百姓确信,并表明新的改革政府是说到搜培岁做到的,不存在欺骗。
商鞅立木为信出自哪里?
2个回答2023-09-14 14:55
立木为信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商鞅徒木立信的故事中,那个扛木头的少年后来怎么样了?
1个回答2024-03-16 17:32

商鞅在秦国初期,可谓是一个高山般的存在,总是让人望而却步,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形象也总是让人由衷的敬佩。关于商鞅变法我们都知道对于战国时期的格局来说,可谓是打破了秦国积贫积弱的地位,一举让秦国成为了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国家。

但是,商鞅变法初期,面对的是一个官府已经在民众之中失去威信的现状,那么商鞅是如何恢复官府威信而让民众相信官府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徒木立信这个故事,那么在徒木立信的这个故事里,搬木头的少年后来如何了呢,是不是很少有人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主人翁。

一个国家实行变法,实行新政最为关键的就是民众的支持,如果民众都不支持,那么变法就无从谈起,为了得到民众对于官府的支持和让民众相信变法的决心,商鞅就在国都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长的木头,说只要有人把这个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10两,但是民众都不信,也没人去抗这个木头,商鞅就把赏金加到50两,但还是没有人相信,当赏金增加到100两的时候,终于有个少年站出来打算尝试。

这个少年因为自己的爷爷有病,而无钱看病,看着这白送来的银子就动心了,他的爷爷也对他说,别费这个力气了,这100两哪会有那么容易拿,但是少年说:官府不给钱也就浪费了一点力气,但是万一官府给钱了,爷爷的病不是能看好了吗。

在民众充满质疑的眼光下,少年扛起木头在人群中,把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在众目睽睽之下,商鞅亲自把100两的赏金给了那个少年,并在人群的欢呼中,向民众传达了变法的决心,让民众一下就恢复了对官府的信任,而为秦国顺利的变法打了下坚定的民众基础。

这个少年拿了赏金之后,就给爷爷看好了病,并且把爷爷的房子重新翻盖,人们看到搬木头少年家房子的变化,都很羡慕,后悔自己没有去搬木头,这个少年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以为故事就这样完了,其实还没有。

这个少年叫山甲,后来在秦国奖励军功的新政下,毅然而然的去了军中,在军中,山甲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被车英任命为千夫长,有次秦孝公和商鞅视察新兵,看到了山甲和山甲让自己的千人小队都佩戴了一种类似大锤专门对付骑兵的武器,秦孝公和商鞅都对其赞不绝口,认为其可以担任步军主将的大任。

山甲从人们眼中愚蠢的少年,逐步变成步军主将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商鞅变法改写了太多人的生命,而山甲只是其中一个最为普通的人物,历史往往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无法身处其中,但是通过山甲的故事,却能感受到战国时期,那个最为激荡的时代!

商鞅立木是不是信的成语?
2个回答2023-12-23 04:33
商鞅立木不是信的成语,是关于“信”的典故。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商鞅立木守于诚信的上联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0 16:51
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作品名称
商鞅立木建信
作品别名
商鞅立信
作者
司马迁
创作年代
西汉
作品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
文学体裁
文言文
主要人物
商鞅
发生年代
战国时期
发生地点
秦国国都市南门
快速
导航
后世启示

人物介绍
文言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1] 。
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
商鞅立木是不是信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17 02:32

商鞅立木 是关于诚信的历史故事,但不是成语。

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