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孔子

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09:34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 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孔文子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3]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读了《孔子不耻下问》有什么感想?
1个回答2024-03-13 16:39

“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无论古今中外都有虚心求教的特质,他们吸取他人的优点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更优秀。孔子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能虚心向他人求教,不论这个人的年龄大小,社会地位的高低,生活阅历的多少,亦或是他的学生,只要是这个人身上有其所能吸取的优点,孔子便放下身段“不耻下问”。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是这种虚心求教的精神塑造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这种可贵的精神更应该传承下去,不管我们的学识高低我们都应该持有一种谦虚谦恭的心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

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9 17:14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孔文子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6 23:15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孔文子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读了《孔子不耻下问》有什么感想
1个回答2024-03-12 22:04
“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无论古今中外都有虚心求教的特质,他们吸取他人的优点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更优秀。孔子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能虚心向他人求教,不论这个人的年龄大小,社会地位的高低,生活阅历的多少,亦或是他的学生,只要是这个人身上有其所能吸取的优点,孔子便放下身段“不耻下问”。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是这种虚心求教的精神塑造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这种可贵的精神更应该传承下去,不管我们的学识高低我们都应该持有一种谦虚谦恭的心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
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缩写
1个回答2024-01-20 14:58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 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孔文子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3]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4] 成语“不耻下问”就是从孔子的这句话来的。现在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不耻下问。
概括孔文子不耻下问这个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17:00
词 目 不耻下问

释 义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 处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用 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近义词 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 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示 例 在学习上,我们要有~的精神。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造句:我们有不懂的要及时问人,做到不耻下问.
“孔门十三贤”之一的宰我,孔子为什么会以他为耻?
1个回答2022-11-23 21:29
宰我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然而他的情商不高,什么事情都不加修饰地脱口而出,表现欲伋强,攻击力太强,常常让人下不来台,他的修养又不高,所以孔子会以他为耻。
孔子不耻下问的典故
1个回答2023-11-10 05:51

孔子不耻下问的典故如下:

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圉(yǔ)。话说孔圉,虚心好学,在他去世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不服气,问孔子:“凭什么赐给孔圉‘文’的谥号?”

孔子回答:“孔圉聪明又好学,有任何不懂的事情,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即使向地位比他低的人请教,一点也不感到羞耻,所以用‘文’作他的谥号”。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孔子如此真诚地称扬赞叹孔圉,恰恰表现出孔子自己的谦虚,其实孔子本人也是一位身体力行不耻下问的人,江湖上也流传着很多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到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典礼。因为第一次去,所以很多都不太懂,他不时的向人询问了许多关于礼仪的问题。有人就在背后笑话孔子,说他什么礼仪都不懂,见什么都问。结果孔子听到了,不生气,反而很坦然的对他们说。

“我遇到不懂的事情就会问个明白,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不对的事情,难道你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还要不懂装懂吗?这正是我求知明理的表现啊。”众人听了孔子的话,都觉得有道理,都在心里默默的佩服孔子的好品质。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