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颔联赏析

唐诗《山亭夏日》赏析
1个回答2024-03-16 19:40
      《山亭夏日》是唐末大将高骈的诗作。全诗以写景见长,用近似绘画的手法写山亭夏日风光,描绘了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一、《山亭夏日》全诗: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二、《山亭夏日》译文:

绿树蔽日,遍地浓荫,夏天白昼漫长。楼台影子,倒映池塘,宛若镜中美景。微风轻拂,水波荡漾,好像水晶帘幕轻轻摆动。满架蔷薇,艳丽夺目,院中早已弥漫阵阵清香。

          三:词句注释

          1、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2、水精帘:又名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唐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行闭山秋月。”

        3、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花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药。亦指这种植物的花。 唐韩愈《题于宾客庄》诗:“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

      四、《山亭夏日》整体赏析

        第一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

      《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

        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

        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精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

        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

 档中       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

        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态纳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精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精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第四局、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作者简介

        高骈(821—887),唐末大将。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孙。幽州(今北京西南)人。时代为禁军将领。唐昭宗时历淮南节度副大使,封渤海郡王,唐僖宗时任淮南节度使、江淮盐铁转运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拥兵扬州,割据一方。终为部将毕师铎所杀。《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唐诗《山亭夏日》赏析
1个回答2023-11-23 19:51
      《山亭夏日》是唐末大将高骈的诗作。全诗以写景见长,用近似绘画的手法写山亭夏日风光,描绘了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一、《山亭夏日》全诗: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二、《山亭夏日》译文:

绿树蔽日,遍地浓荫,夏天白昼漫长。楼台影子,倒映池塘,宛若镜中美景。微风轻拂,水波荡漾,好像水晶帘幕轻轻摆动。满架蔷薇,艳丽夺目,院中早已弥漫阵阵清香。

          三:词句注释

          1、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2、水精帘:又名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唐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3、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花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药。亦指这种植物的花。 唐韩愈《题于宾客庄》诗:“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

      四、《山亭夏日》整体赏析

        第一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

      《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

        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

        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精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

        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

        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

        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精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精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第四局、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作者简介

        高骈(821—887),唐末大将。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孙。幽州(今北京西南)人。时代为禁军将领。唐昭宗时历淮南节度副大使,封渤海郡王,唐僖宗时任淮南节度使、江淮盐铁转运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拥兵扬州,割据一方。终为部将毕师铎所杀。《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柏舟赏析
1个回答2023-08-29 12:21

从此诗的野拍内容看,似是一首女子自伤遭遇不偶,而又苦于无可诉说的怨诗。其抒情口气,有幽怨之音,无激亢之语。

全诗共五章三十句。首章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颂梁羡这两句是虚写,为设想之语。用柏渣裂木做的舟坚牢结实,但却漂荡于水中,无所依傍。这里用以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因此,才会“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了,笔锋落实,一个暗夜辗转难眠的女子的身影便显现出来。饮酒邀游本可替人解忧,独此“隐忧”非饮酒所能解,亦非遨游所能避,足见忧痛至深而难销。

次章紧承上一章,这无以排解的忧愁如果有人能分担,那该多好!女子虽然逆来顺受,但已是忍无可忍,此时此刻想一吐为快。寻找倾诉的对象,首先想到的便是兄弟,谁料却是“不可以据”。勉强前往,又“逢彼之怒”,旧愁未吐,又添新恨。自己的手足之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既不能含茹,又不能倾诉,用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话说,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章是反躬自省之词。前四句用比喻来说明自己虽然无以销愁,但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意思是说:我虽不容于人,但人不可夺我之志,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决不屈挠退让。其意之坚值得同情乃至敬佩。

第四章诗对主人公那如山如水的愁恨从何而来的问题作了答复:原来是受制于群小,又无力对付他们。“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是一个对句,倾诉了主人公的遭遇,真是满腹辛酸。入夜,静静地思量这一切,不由地抚心拍胸连声叹息,自悲身世。

末章作结,前两句“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于无可奈何之际,把目标转向日月。日月,是上天的使者,光明的源泉。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司马迁语),女子怨日月的微晦不明,其实是因为女子的忧痛太深,以至于日月失其光辉。内心是那样渴望自由,但却是有奋飞之心,无奋飞之力,只能叹息作罢。出语如泣如诉,一个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便宛然眼前了。对于女主人公是怎样的人以及小人指什么人等问题争议也很大,各家之说中,认为女主人公是贵族妇人、群小为众妾的意见支持者比较多。

全诗紧扣一个“忧”字,忧之深,无以诉,无以泻,无以解,环环相扣。五章一气呵成,娓娓而下,语言凝重而委婉,感情浓烈而深挚。诗人调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的运用更是生动形象,“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几句最为精彩,经常为后世诗人所引用。

夏感的动词赏析 5句
1个回答2022-09-04 11:37
我也要帮忙啊!!
醉翁亭记赏析
1个回答2022-08-26 08:16
你在问什么?....
刻舟记赏析!
1个回答2022-09-05 09:41
爱好无辜的哈瓦端午好的撒美女嗲好的女孩次哦重启完iolasjdciahdhiohdhdioawhgdhkas。
朱熹《水口行舟》的赏析
1个回答2022-10-06 20:01
具有教育意义
佚名《二子乘舟》原文及翻译赏析
1个回答2024-03-17 22:39
二子乘舟原文: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二子乘舟翻译及注释

翻译 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

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注释 1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2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3愿:思念貌。4养(yang羊)养:心中烦躁不安。5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二子乘舟鉴赏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此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人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送行者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离去时,他(她)正「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传达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割舍不了的牵念中,涌生出陡然袭来的忧思。于是,滚滚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带着牵念,带着惊惧,而发自心底的呼喊:远行的人儿,究竟听见了没有?

  同是一首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写得远比《邶风·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唏嘘、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二子乘舟创作背景

  据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析,此二子是指卫国公子晋的两个儿子伋和寿。他们为兄弟情谊,争先赴死。卫国人感其精神,就编写了这首诗歌。[3]

  卫宣公的庶子朔(人名)觊觎公子及(人名)的储君之位,与母亲齐姜(人名)进谗言给卫宣公,后三人设计要在公子及出门路上将其杀死。朔有一个亲兄弟叫公子寿,他与公子及的关系极好,得知此事后告知公子及,公子及却不听其劝告准备毅然赴死,公子寿不忍,将公子及灌醉后代其上路,公子及醒来驾船追赶,但追上公子寿的小船时公子寿已被杀死,公子及悲痛万分,告知杀手我才是公子及,你们杀错了人,既然如此将我也杀死回去覆命吧。杀手将二人首级送与卫宣公,宣公得见后悲伤过度而死。 二子乘舟是指及和寿两位公子手足感情,也是这个故事的记录。

诗词作品: 二子乘舟 诗词作者:【 先秦 】 佚名 诗词归类: 【诗经】、【离别】

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赏析
1个回答2022-08-24 08:39
就是赞颂友情的
我的家乡麻城
1个回答2024-06-03 02:24
麻城旅游资源亦十分丰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古战场和古文化遗址随处可见。有三国魏尚书仆射毛玠、晋代名医王叔和、唐代名贤阎伯屿的墓葬,有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隐士陈季常经常相聚的遗址杏花村,有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著书讲学的遗址钓鱼台“芝佛书院”。麻城还是明代吏部尚书李长庚、兵部尚书刘天和、徐寿辉义军太师邹普胜、张献忠义军兵部尚书周文江的故里。著名的风景名胜有龟峰旭日、柏子秋荫、麻姑仙洞等三台八景。解放后兴建的三座大型水库湖光山色,风景秀丽,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创建,更是别具情趣,长江鄂东主要支流举水河起源于麻城,麻城市依河而建,并且在市区建有东门大桥和二桥以及水上公园等。更为有名的是麻城是中国历史八大移民圣地——湖广麻城孝感乡的所在地,是现在很多四川人、重庆人的祖籍所在地。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