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竹竿骑马

幼儿拿一根竹竿当马骑,竹竿在这个游戏中
1个回答2024-02-22 07:14
【答案】C【答案解析】

象征性游戏的标志是“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长竹竿进城歇后语,长竹竿进城下一句
1个回答2024-02-02 02:24
歇后语:长竹竿进城——拐不过弯儿

竹竿的竿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30 14:46
竹竿的竿的成语 :
立竿见影、
百尺竿头、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八竿子打不着、
竿头日进、
一竿风月、
上竿掇梯、
揭竿四起、
红日三竿、
竿头一步、
斩竿揭木、
日上三竿、
蓑笠纶竿、
鲇鱼缘竹竿、
探竿影草、
竿木逢场、
苞苴竿牍、
揭竿而起、
鲇鱼上竹竿
什么竹竿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6 01:06
日上三竿rì shàng sān gān
[释义] 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语出] 宋·杨亿《劝石集贤饮》诗:“日上三竿宿雾披,章台走马帽檐欹。”
[近义] 日已三竿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
[例句] 及~,方有旨意出来道:“朕心不快,众官免朝。”(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
和竹竿有关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20 05:06
日上三竿
rì shàng sān gān
[释义] 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语出] 宋·杨亿《劝石集贤饮》诗:“日上三竿宿雾披,章台走马帽檐欹。”
[近义] 日已三竿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
[例句] 及~,方有旨意出来道:“朕心不快,众官免朝。”(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
关于竹竿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23 21:06
【睹影知竿】:看竹竿的影子,便知道竹竿的曲直长短。比喻从侧面的现象,便可了解事情的真貌。

【更进一竿】:更:再,又;竿:竹竿。又前进了一步。

【揭竿而起】: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揭竿四起】: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鲇鱼上竿】:比喻上升艰难。同“鲇鱼上竹竿”。

【鲇鱼缘竹竿】:比喻上升艰难。同“鮎鱼上竹竿”。

【青梅竹马】: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日出三竿】:太阳升起来离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样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日上三竿】: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朽竹篙舟】:烂竹竿作篙推舟。比喻做事的工具或条件不佳,难能成就。

【斩木揭竿】:揭:举起;竿:竹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举起;竿:竹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竹马之交】: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
什么的竹竿
1个回答2024-03-01 21:09
细长的竹竿 光滑的石壁 清澈的溪流
茂密的森林
竹竿子
1个回答2024-02-04 16:20


是手执竹竿、指挥舞队进出场并念诵致词的人。又叫“参军色”。

竹竿巷的济宁竹竿巷
1个回答2023-12-09 23:58

济宁竹竿巷位于山东省济宁市老运河南岸。总长约2华里,沿街西侧的店铺,大都是2层-3层5开间抬梁硬山式楼房,前出抱厦,明柱承托。包括竹竿巷、纸坊街、汉石桥街、纸店街以及清平巷、打绳巷、永丰巷和大闸口河南街这一大片临河街区。实际上他是由首尾相连的五条街巷构成。从东大寺向西依次是纸坊街、南汉石桥街、纸店街。从东大寺向南,依次是竹竿巷、小闸翁城。
竹竿巷的出现,是伴随着元代开凿运河应运而生的,自元代京杭大运河改道济宁后逐渐发展起来,以经营竹编、土产、杂货等为主的济宁著名手工业作坊区。前店后厂,下店上居的建筑格局,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是目前反映明清时期济宁商业概貌的典型街区,直接反映了济宁运河文化的特色,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韵味。1985年,被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竹竿巷北端的东大寺,197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竹竿巷的五条街,西起吉市口(今任城路),东至顺河清真寺,转折向南,止于小闸口桥,恰似“曲尺”型。从布局上看这些房屋是顺河而建,街道也是顺河弯曲。河与街巷之间,有诸多与之垂直的小巷,如清宁巷、永丰巷、打绳巷、清平巷等等,全部通到运河岸边的码头。当地老百姓叫老龙戏水,东大寺为龙头,龙头扎进大运河,形成青龙戏水,弯曲悠长的竹竿巷为龙身,左右各小巷清宁巷、永丰巷、打绳巷等位龙爪,据说巷深处原有水井,不为取水,而是为“水钉”钉牢这条巨龙。如果把东大寺看作一颗璀璨的明珠,从东大寺向西、向南两条蜿蜒街道就像两条龙体,与东大寺形成二龙戏珠。
济宁是山东最大的竹器市场,而济宁竹器作坊多集中在竹竿巷,清末已有37家,民国增至60家,抗战前增至130多家,一直到今天竹竿巷仍然是济宁市竹器行业的大本营。
经营竹业的客商专门去南方采购毛竹,把十几米长二三十公分粗的毛竹扎成竹筏,上面再堆放些细小的黄竹和斑竹用于做笔杆和烟袋杆。也有的是绑在漕运皇船的两边捎至济宁的。当时,大批的漕运船队两边都绑上很多竹竿,好处是船过闸时不使船闸相撞,即使相碰有竹竿相隔也可以缓解冲击力,相对安全。在运输中遇到风浪,大批竹竿也可增加船的浮力,从而减少沉船的危险。这些毛竹,运至济宁后廉价销售,这样,大批的毛竹在运河南岸堆积如山,多的年份数量可达百万斤以上,渐渐便形成了竹业一条街,从而出现了竹竿巷。后来随着竹业的发展和繁荣,竹业店铺也从竹竿巷向临近的纸坊街,汉石桥和纸店街延伸,形成了大概念上的竹竿巷。因竹竿巷巷道两旁多为两层楼阁式的铺面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其前店后坊的建制,既有江南水乡灵巧清秀的风格又有北方稳固厚重的感觉,因而又被人们誉为“江北小苏州”。
竹竿巷的房屋建筑独具风韵,二层楼阁,下面为全敞开式的活动门板,铺面亮堂,方砖乌瓦,青石板铺地,行走其间,清新阴凉。楼房顺河而建,参差进退,蜿蜒错落,形成了门前交易,院后乘船的独特风貌。楼与楼之间又相互搭连,高低错落,跌宕起伏,阁楼下面做门面,上面多为学徒、伙计的歇息住宿之所。竹竿巷的楼房,在构造上经过了南方工匠百多年的数次改进和北方泥瓦匠的不断翻新,便兼具南北风格了。素有“济州之花”的竹篮,更招惹各地客商的青睐。竹器制品,书画古董,茶房酒馆,歌楼妓院,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 ”这两句诗,就贴切的描绘出了当时的繁荣局面。
济宁竹竿巷的竹业靠运河的开掘而兴,竹编技术也得益于江南竹编艺人的传授。随着运河的开通,江南的竹编艺人能工巧匠也顺运河来到济宁,他们靠河就近开店设铺,开馆收徒,传授技术。用锯、竹刀、手钻为主要工具,根据品类和用途将竹子制作成粗、细、精等各种档次的竹篾,再编织成新颖、精美、轻巧、实用的竹制品。
竹竿巷的竹业按品类用料分为若干专业,他们把从事不同的专业称为“行”。比如,专门从事绑扎扫帚、拧鞭挑子、做筢子等一类竹制品生产的称为条子行,做工较粗,选料后不用深加工;专门做婚嫁大轿的称为轿行,多选用大料,做工有粗有细;从事编扎鸟笼的称为笼子行,在选料的基础上基本全是细活,一只鸟笼要经过摸竿、划竿、在起、拉条等近十道工序才能做出编笼的篾子。要编扎好一只鸟笼,从头到尾要用近百道工序。这些产品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1)鞭条与竹竿类:赶牲畜用的鞭尖、三股条、四股条、船蒿、账杆、竹扁担、竹扫帚、竹筒、竹耙子、家用小竹竿、竹梯、竹筷、竹茶盘、风筝线拐子等。
(2)编织竹器类:大小各式筐、篮、筛、鸡罩、粉罩、豆滤子、打油圈、粉釺子、捕鱼宿笼等。
(3)鸟虫笼子类:各式大小方笼和园笼,专用的百灵笼、画眉笼、点颜笼、鹦鹉笼,各式捕鸟用的打笼与拉笼,乃至最小型的蝈蝈笼。产品工艺精巧,玲珑剔透,美观大方。
(4)轿床家具类:大小各式竹床、竹椅、竹凳、花轿、喜庆用的仪仗(伞、扇、花棍、裙灯等)轿、床、椅等产品较木质的轻便,适合山区使用。
从竹编品的档次上分,粗编的竹制品多是简易的,根据不同用途,大到竹筐、竹篓,冬季御风防寒的竹门、风门、竹床,小到拍打苍蝇的蝇拍等;较细的则是竹筷、竹筛、竹席等,旧时,从坝口粮行到普通农家,哪一家没有竹竿巷编织的竹筛子;较精致的竹制品则是竹箱、竹篮等,仅竹篮一类,就有很多花色品种,有大有小,有方有圆,有长有扁。
要制作一只传统工艺品的竹篮,从破篾到拉、浸、染、编等,经过多道讲究的工序。上面编织出“吉祥如意”、“富贵有余”等字样,再编织上不同的花卉、鸟虫图案加以衬托。篮底也有讲究,多为圆底承托着鼓腔,新月形的篮提手下配有漂亮的篮盖,篮盖色彩鲜艳。这样的一只设计新奇,构图新颖,变幻奇妙的竹篮,简直是一件百看不厌的精美艺术品,既具有欣赏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济州之花”的美称实是当之无愧。不过现在怀有这种高超技术的竹编艺人已经不多了,手艺面临失传,如不尽快挖掘,后人就难以欣赏到这种竹编艺术品了。
济宁在历史上是鲁西南的重镇,水陆交通方便,这给竹制品的销售带来广阔的市场。竹竿巷的竹制品辐射至方圆二三百里的广大农村。临近济宁的农民进城大多顺便到竹竿巷捎回自家所需的竹器,也有远方慕名而来的客商将竹竿巷的竹器贩往曹(州)沂(州),或是顺水路随漕运船队销往京(北京)津(天津)沿途。
至解放前,济宁的竹业发展到极盛时期,此时的竹竿巷,除了五户较大的竹货行外,还形成了“祥太”、“顺兴”、“太茂”等一百多家有名的店号和竹器作坊。但是,在兵匪横生的战争年代,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再加上运输困难,原材料匮乏,销路受阻,竹竿巷的竹业生产一时萧条,不少店铺作坊歇业停产,名胜一时的竹竿巷,无可避免的陷入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萧条局面。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安定,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一些较大的店铺开始用机动驳船拖来大批毛竹。兖济铁路修复后,江南的毛竹沿津浦线转兖州来到济宁,至此,沉寂了多时的竹竿巷又渐渐“苏醒”过来。随着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事竹业生产的匠人开始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4年,组织起红光、黎明等生产组,1956年,在小集体互助组(生产组)的基础上,个体经营竹业的店铺作坊联合起来,建立了红光、黎明、建新等竹器生产合作社。为便于管理,建新、红光、黎明竹器合作社先后改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竹器合作社。1958年,第一竹器社改名为建新竹藤厂,有工人三百余人,重竹竿巷迁移至越河南街。
漕运的畅通带来济宁货畅其流、商贾云集的景象,河上漕船、鲜船、快船、马船、供船、巡船、盐巡船和民间商货船穿梭往来,漕船的锣鼓声,卫丁的叫嚷,纤夫的号子此起彼伏,日夜不息。北方的皮毛、药材,南方的丝、竹、茶叶、陶瓷沿运而至,鲁冀豫皖上百县盛产的粮、棉、油装船外运,南北商人汇聚于此。济宁城内先后有九个省的商户建立了七处会馆,均布局在竹竿巷周围,呈现出“通渠要道、运河两岸、店铺林立”的繁荣景象。航运的畅通,贸易的繁荣,手工业的发达,加之水司衙门林立,朝廷命官纷至沓来,金钗玉坠招摇过市,强力刺激着竹竿巷建设规模的扩大和风格的形成,一度使竹竿巷在济宁这座古老城市里名声大噪,令人流连忘返,成为济宁城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济宁是孔孟之乡,文化圣地,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孔、孟、颜、曾、子思五大圣人,给这座城市都增加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拥有700多年历史的竹竿巷更为我们济宁的发展提升了浓厚的运河文化气息,竹竿巷是一处历史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见证了运河的兴衰,见证了济宁的发展。

骑自行车拿竹竿的小女孩叫什么?
2个回答2023-09-12 09:40
《福星小子》里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