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史 12 管仲改革齐政

2023-05-02 09:17:51文柏讲堂12:23 16.2万
声音简介

《论语–宪问》有关“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阐述。


《左传•闵公元年》有关“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的记载。


邵王簋(春秋晚期,上海博物馆收藏)。


鸟兽龙纹壶(春秋晚期,上海博物馆收藏)。


管仲改革的历史作用?

1、 这一举措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2、 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人才来源,这一制度成为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 3、 这一举措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协调发展。 4、 这一举措使得朝廷内上下齐心,国家实力得到迅速提升,从而实现了称霸中原。 5、 这一举措大大促进了社会和谐。

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

内容:“相地而衰征”,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这些实际上都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保证了社会生产,也避免人们因谋职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 管仲的变法,虽然使齐国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外交策略也相当成功,恩威并用,各国诸侯都尊重齐国,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但整体而言,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有触及到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旧的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改革具有不彻底性。 原因是管仲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 商鞅的变法,由于得到秦孝公的有力支持,在秦国进行了大的改革,从此法家思想就一直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是严酷的刑法,特别是商鞅开创的“焚书禁游说”的高压政策,对我国古代文化也是一种摧残,虽然后来商鞅被杀,但变法的结果已经在秦国生根发芽,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管仲改革

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次改革。 春秋前期,齐桓公(前685年-643年在位)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直接背景:财政危机 内容:“相地而衰征”,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这些实际上都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保证了社会生产,也避免人们因谋职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 管仲的变法,虽然使齐国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外交策略也相当成功,恩威并用,各国诸侯都尊重齐国,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但整体而言,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有触及到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旧的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改革具有不彻底性。 原因是管仲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 管仲--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管仲改革的内容

管仲改革的内容如下: 管仲为齐相后,根据当时形势,对齐国进行了了一系列改革。管仲改革是从经济改革入手,通过发展经济带动政治、军事、外交的全面改革。即把全国人口按职业划分为土、农、工、商四民分别居住,并提供职业保障。 “相地而衰征”的新的田赋制度。保护自然资源,禁止奴隶主抢掠平民的牛羊去作祭祀用,保护牲畜的繁殖。大力发展商业贸易。由官府专卖盐铁。基础还是奴隶制度。 1、在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使全国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2、军队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 3、经济方面,管仲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管仲改革的意义

编辑本段管仲的兵制改革  其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其内容为: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 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人。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 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见 《国语·齐语》)。  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管仲的经济政策  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财”(《国语·齐语》),他的办法乃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齐太公世家》)。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 记·平准书》),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  “轻重鱼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是否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我们现无可征信的材 料。管子书中的记载言: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管子·海王》)。若此记载为可信,则于管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  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 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

求翻译: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 (管鲍之交)

管仲相齐的故事有哪些?

管仲清楚地看到当时周王室衰败,但是影响力还在,因为毕竟天下各国都是周王分封的诸侯,在讲究仁义的古代,等级森严,礼义廉耻不可不顾,否则便师出无名,大家都不会信服的

齐桓公和管仲之间关系的成语

成语是: 任人为贤

齐桓公和管仲之间的成语

老马识途 【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兄雹“管仲、隰巧卖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译文】: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北边伐竹,春去冬回来,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认识路,就放开老马,跟着马。于是找到了路。 【近义词】:识途老马、轻车熟路、谙熟门路、驾轻就熟、久经沙场 【反义词】:乳臭未干、少不更事、初出茅庐、暗中摸索、不知所以 扩展资料: 近义词:驾轻就熟 【解释】:驾:赶马车。驾轻车,走熟路。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 【出自】:唐·韩愈《关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孝尘逗父为之先后也。” 【译文】:如果马儿驾轻车,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他先后啊。 反义词:不知所以 【解释】:以:原因。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 【出自】: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购兰亭序》:“遽见追乎,不知所以。” 【译文】:突然看到追吗?不知道为什么。

管仲见齐桓公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