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2024-03-06 13:31:09虚空济05:30 3.5万
声音简介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四书五经有一部《礼记》,记录了非常多的礼仪规范。比如说关于饮食,洒扫,行住坐卧站,包括祭祀,宴请,守丧,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妇之礼,礼节非常的繁多。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礼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简洁了,礼开始变得越来越少了,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核心的道理,礼之用和为贵,礼是用来促进和谐的,比如说我们现在见人握手,见人微笑,见人一个善意的眼神,这个都可以被称为礼。我们表达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微笑,是为了让整个场景变得更和谐,这个就是和为贵。

我们在一个家庭当中,在一个企业当中,在一个团队当中,在一个社会当中都是一样的,如果人人不讲礼貌,这个社会一定是不和谐的,团队也是不和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比如说在一个企业,发生了一件事情,可能两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两个人对这件事情的想法不同,两个人做事情的方向不同,是不是就会出现矛盾,出现争吵?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礼之用,和为贵的重要性。我们要知道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和谐,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用礼来约束我们自己的行为,用礼来中和矛盾,中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中和事情与事情之间的不同。

礼之用和为贵的妙处在哪里?比如说夫妻之间因为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互相交流,可能在交流的过程当中,由于两个人的认知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就会出现争吵。可是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明白礼之用和为贵,我们商量孩子学习这件事情,是为了让结果更好,而不是为了争论是非对错,纠结于想法的不同。这件事情的和就是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如果双方都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重新去来思考这个问题。谁说得对并不重要,思维相不相同也并不重要,两个人心平气和地解决如何让孩子学习地更好,只有这一个目的。可是如果我们不懂得以和为贵,往往就会本末倒置。本来是因为要商讨孩子的学习问题,结果把学习问题扔到一边,夫妻开始吵架了。

同样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如此,两个同事之间,本来是因为一个工作要去商谈,结果由于两个人的性格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把工作的事情扔到一边,两个人开始不停地争吵,甚至抱怨,互相指责和推脱,这就是不懂得和为贵的道理。

礼之用和为贵,在我们生活当中妙用无穷,不论哪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和,都有这件事情的出发点。我们只要切合实际,以和为贵,让大家都达到一个舒服的状态,就是和。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的行为,都是按照礼之用和为贵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别人所感受到的,就是这个人非常的博爱,非常的包容,非常的恭敬有礼,非常的温和,非常的心地善良,所以当我们内在住着仁爱之心,我们的内在是以和为贵的,我们表现出来的行为,自然而然就是有礼的,这个时候我们就把礼化于无形,变成了自己的一种行为标准,变成举手投足之间皆是礼。


子曰,君子有礼,以和为贵;小人无礼,以身相许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君子讲道理,对人温和,小人不讲道理,拳脚相加,语言粗暴

论语子曰:富与贵 接下来是什么?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宏枯州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蔽蔽《论语•里仁》败让)

论语 子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至贵曰尊,自余曰命“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时间已经不多了,也就是100来天了。

古文:《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礼起于何也,起:缘起,为什么制定 求而无度量,度:欲求无度,没有止境,没有满足的时候 则不能无求,则:因此,因为……所以…… 是礼之所起也,是:这就是……的原因 联系文章,你认为先王“制礼仪”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古文:《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礼起于何也,起:缘起,为什么制定 求而无度量,度:欲求无度,没有止境,没有满足的时候 则不能无求,则:因此,因为……所以…… 是礼之所起也,是:这就是……的原因 联系文章,你认为先王“制礼仪”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小儿论的诗曰

休欺年少聪明子,广有英才智过人。 谈论世界无限事,分明古圣见其身。

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

见贤思齐焉

<< 论语 >>中“子曰 ”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出现那么多“子曰 ”

论语就是收集孔子的语录,所以子曰就是孔子说

《论语》中的礼什么是礼

论语中讲礼的句子有很多,举两例: 【原文】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恰到好处。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引申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道。 (4)节:调节、限制。 【译文】 有子说:“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不论大小事情都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和谐。但是也会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无原则的调和,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就行不通了。”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2)易:把事情治办周全。 (3)戚:哀痛。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问题很大啊,很有意义!一般的礼仪,与期奢侈,不如节俭些;丧葬仪式,与其办的周全、尽善尽美,不如心里真诚悲痛。”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