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文本)第十三章 生死(50)

2018-08-01 21:58:2701:23 3627
声音简介

第十三章生死(50)

 

出生,入死①。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②。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③。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④;兕无所椯其角⑤,虎无所昔其 ⑥,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⑦。

①岀:長出。  生:象草木生出土上。  死:《說文》:“凘也,人所離也”。即精氣窮盡,人們形體與魂魄相離之謂。

句義:萬物及人的生與死是自然界的宏觀規律,在一定的階段上是平衡的,也就是說有生必有死,有死才又有新的生。生死互爲因果,所以要想長生,必先斷死。擺脫這一對陰陽的制約,復歸於德“一”。第五十一章《无私》:“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②通行本作“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徒:《說文》:“步行也”。又爲黨徒,同一類或同一派別的人。《孟子·滕文公下》:“聖人之徒也。”此處指修真徒眾中的現象。

十:《說文》:“數之具也”。即圓滿之數。  三:道之數。參第五章註①。  生生:重復衍生,繁衍生命。

句義:道生德養的萬物,向富有生機的方向發展者十之有三;向衰老死亡的方向發展者十之有三;而人們繁衍後代,在生命出世的那一刻即走向死亡的亦十之有三(包括母、子)。三生萬物,精、氣、神之三生人,陰、德、陽之三生物,生於三而死於三,是爲出生入死。生與死一對陰陽,歸一則離三,並且不受陰陽制約而無生無死。修真徒眾中,能成功地斷死而長生者,大約只占十分之一。

③也:通行本作“之厚”。 

句義:何故如此呢?只因三生萬物,生生不息,有生必有死!

④執:象形文字,右邊是人,手被銬住。本義:拘捕、捉拿。《說文》:“執,捕罪人也。”《廣韻》:“執,持也,守也,操也,攝也”。引申義爲固執、堅持,掌握、治理等。通行本作“攝”。

陵:丘陵。通行本作“陸”。  辟:甲本缺,乙本作“辟”。通行本作“遇”。  兕:如野牛而青,象形。此處甲本缺,據乙本補作“兕”。

句義:生死互爲因果,要想長生,即要效法天地之不自生也。此即斷除死産生的內在本因。善執生者,必然深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這個“生”的真實含意,必能洞察“○、一、二、三”的生化原理,居○用一而把握生,提前化解可能産生惡果的惡因,以此防患於未然。所以雖走在山間也不會遇到兕虎,雖參軍打仗也不會受兵器所傷。

⑤兕:甲本爲“矢”。  椯:揣度,割取、剟削,剌等義。通行本作“投”。

⑥昔:與“措”通。此處因含修真學內證白虎之意,故用“昔”。  

 :甲本作“ ”,屬修真學專用字。乙本作“蚤”,丟失修意。《干祿字書·上聲》稱其爲“蚤”之俗字。蚤,通“爪”,亦通“早”。“ ”當按修真專用之意解釋。

⑦句義: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爲對於善執生者來說,死因早已化去,脫三離二而歸一,所以沒有他可死之處了。

〖註音〗

徒:tú 音途;陵:líng音零;辟:bì 音必;

兕:sì 音四;椯:duǒ 音躲;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動(动),蓋(盖),聞(闻),執(执),軍(军);攝(摄),陸(陆),祿(禄),據(据),補(补),應(应),無(无),獸(兽),亂(乱),難(难),爲(为),書(书),聲(声)。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老子《德道经》吟诵

根据帛书版老子《德道经》普通话吟诵。帛书版“德道经”有很多的虚词,更加适合吟诵。在吟诵中养气,甚至可以说是养生版道德经。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

by:东翮堂诗学

德道经

《德道经》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厚德而载物!

by:丁香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