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庸解读第一讲01

2023-07-26 22:28:5112:45 1.7万
声音简介

为衔接中华文化断层而努力!

《话说中庸》01讲(1)


……《中庸》之道侧重于内心得多了,还更严重!同佛家、道家讲修养做功夫的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宋明理学家后来一边是抄袭了道家,一边抄袭了佛家;但是重点都是脱蛹在《中庸》上来的。我们现在先看从宋代以后,到现在八九百年、千多年,千百年来,我们思想的范围,都笼罩在《四书》里头;在《四书》里头还算好,很遗憾!都笼罩在朱子思想的《四书》里头。这是个学术上一个大问题,即功即过,很难讲!我们现在看理学家的孔孟之道——《中庸》,这是朱子捧他的老师: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四句话是朱熹写的。我们小的时候读书,这些个都要背的。假设退回去一百年想考功名,这些是要背得滚瓜烂熟的,不然出个题目就考不取了。

子——在古代是尊称,等于现在讲“先生”、“老师”、“老前辈”。子,尊称,程子——两兄弟:程颐、程颢。朱熹朱先生他是私淑程子,继承程子之学,他所以讲这是他老师程子说的。那么《大学》也是经过程子、朱熹他们整理的。现在提到“中庸”,先解释什么叫中庸。他(朱熹)说程子说,不偏叫做中,“不易之谓庸”,不能变动的叫做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下两句话(先)不管。那么我们年轻读的时候,“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是等于宗教里头背教条、条文,反正圣人说的,怎么都是对,你不能随便加一个批评。到了“五·四”运动以后,那统统推翻了;后来那些当年搞“五·四”运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自己又把它拿了起来。这些句子我们现在读了,当然背得来,很崇拜,但都不同意。为什么呢?

第一,什么叫做“不偏之谓中”?不合逻辑,没得哲学!要照哲学,天下没有一个“中”,“中”是假定的。比如说一个东西,这是两头,那么哪里是中?这里是中?这只是相对的说法——中是对着两边讲的。譬如说,你在我的前面,这个是中间,假定的呀!说这样你是在我的前面;相反地站,你是在我的前面。一个东西没有真正一个中,中是人为的假定。这个宇宙是个圆形,中心只是个假定。什么叫做“不偏之谓中”?天下没有个不偏的,说一个“中”,中已经落在偏了。你说这两边是偏的,我这里的是中;你定了这个中,对这两边讲,中已经变成偏了。所以“不偏之谓中”,文学很对,讲逻辑有问题。

“不易之谓庸”。“易”者变动,不能变动叫做“庸”。(那么)天下没有个不变动的东西啊!即使根据儒家的思想,孔子在《易经》上讲(过的,)没有一个不变的事物啊!“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啊!怎么有个不易呢?应该说“万变之谓庸”,才能用啊!不变怎么用啊?我们洗个脸,一万年都不洗,那就不“用”了,那就可以不变。如果要说“中庸”啊,今天洗了脸,明天再不要洗,从此不要洗,那行吗?所以每句话都成了问题。从前年轻时候读啊,老辈子人说这是圣人之言,不准怀疑——可以接受,因为我们接受老师也是圣人,我也只好接受啦!圣人接受圣人的,没有话讲,哈!所以如果真正要拿智慧之学来想一下,问题出来了。

他说,“中者天下之正道”,这还通,可以打圈圈,对的;“庸者天下之定理”,也可以,可以承认你,这两句话不必(质疑)。再下面两句话要有问题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没有问题,也对。“子思恐其久而差也”,他说子思怕孔门孔子的学问、真正的中心将来变了,也等于释迦牟尼讲了四十九年说法,“拈花微笑,教外别传”,传一个禅宗。像他(朱熹)完全套这个观念来,(说)孔子的心法在“中庸”上,所以子思怕他祖父孔子的学问、这个学问中心将来变了,“故笔之于书”,所以写下来。“以授孟子”——错了!孟子没有跟过子思学。孟子见子思的时候,大概还很小啊,(相当于)小学一两年级呀。子思倒是对家里人讲过,你不要(小)看他哦!子思看到他(孟子)很恭敬。他的家人说:哎哟,你看这个孩子,“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的人,你还那么恭敬?子思说,你们错了!他将来会有成就的。可见子思有神通,哈!那么事实上,后世都晓得,孟子没有从过子思,没有亲自跟过子思学。考据出来两人的年龄相差很(大)。那么另一个记载,孟子小的时候见过子思,实有之;后来以子思的思想为师,是可能的。那么子程子、程子说,这篇《中庸》是子思恐怕孔子心法失传了,所以特别写了这篇文章传给孟子的。虽然我们不注重考据,可见尽信书不如无书。前辈的学问需要尊重,但有时候错误也有。学问太多了,有时候天下的书没看到过的也多得很,(也是)有的。

那么下面他就讲:“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于万事”,换句话,中庸就讲一个东西,然后把人事……各种各样来比方,“末复合为一理”,最后又归到一个道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引用《易经》的思想,说《中庸》的学问之大,把它开展起来,整个的宇宙都在《中庸》的学说思想范围之内,收藏起来,变成密宗了,哈!“退藏于密”。什么叫做密?显、密两个字,研究《易经》的有个说明,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密——最明显的东西就是最秘密。虚空最明显,摆在那里;虚空里头有什么?你永远也搞不清楚。真正秘密的东西是最明显。天下没有一件秘密可以永远保留,绝对可以给人类会知道。所以“显”与“密”很难讲。

换句话说,也就是庄子的话:“大而无外”。什么叫做大?大到了没有大,大到了最小,是最大。大而无外——你这个大,那个更大;台北大,台湾更大;台湾大,中国更大;地球大,太空更大……一路大下去,大的结果——你说宇宙有边的还是无边的?——“大而无外”。什么叫做最大?没有内外那个最大就是最小。庄子第二句话,“小而无内”。小到什么最小?小小小,小到看不见、看不见的也看不见、看不见也看不见……最后统统看见了。最大的就是最小。所以思想逻辑还是庄子的彻底,道家的彻底。“放之则弥六合”,拿庄子的话来解释,也就是“大而无外”。“卷之则退藏于密”,拿庄子的话就是“小而无内”。就是这个道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月婳如痕202011

中和庸都被误解了,感谢南师和主播

童年的笙箫渐行渐远嚛

前两天听老师的演播,总感觉有点不对劲,今天再次听,终于找出答案了。老师播讲得很好,一字一句都是按照原文读的,但是声音和书本还是有区别的,特别是演播需要融入感情才能更加生动,而要融入感情则需要对文章融会贯通,这门槛就有点高了,希望老师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安公子久

我也在听,应该好几次,最好背下来,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

楚螟蛉

棒棒哒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解读《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

by:周义山

《中庸》解读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儒家学说经典论著,“四书”之一,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专辑按章节录制,分原文、字词释义、原文解释及解读四个部分...

by:亦鸿读书

李漫博《解读中庸》

《中庸》乃儒家性命之学,内圣外王之道,是学子修行成圣的路标、修养圣心的窍诀,其揭示的是君子及圣的文化人格。《中庸》思想是对中国文化、文明认知观、生命观、价值观的...

by:千秋叶文创

中庸十讲

琴棋书画:《古琴老八张》《古琴CD精粹》《秦腔曲牌集》《常用书法字帖》《书法史小讲》诗酒花茶:《李白诗集导读》《千家诗》《唐人绝句选》(方言)《宋词三百首》(...

by:眉坞老农

《中庸》解读 │妙音播讲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

by:妙音传统文化讲堂

中庸解读(带文稿)

为衔接中华文化断层而努力!南怀瑾先生作品,敬请收听~

by:菩提雅舍

中庸别讲

杨军教授的《中庸别讲》的补充片段。

by:姜老师的小教室

中庸讲记

大家好,我是常不轻。国学智慧,深如大海,穷其一生,也未必能通达。古文艰深,大家不妨听我聊聊,我用最平常的语言给大家讲解,心里舒坦,智慧增长,才是最好。当下压力巨...

by:常不轻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