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中庸解读第一讲03

2023-07-26 22:31:1218:22 7809
声音简介

为连接中华文化断层而努力!


《话说中庸》01讲(2)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后面这几句话,是中国文化、东西方的文化——宗教也好、宗教的哲学也好、或者不是宗教哲学、纯粹的哲学也好——一切人文文化的一个万古的名言,不能变。它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道”这个东西并没有离开我们哦!每个人生下来本身都有道的,因为“天命之谓性”嘛,各个都有道。“不可须臾离也”,这个“须臾”是中国的形容词,等于佛家后世来说的刹那之间。那么佛学讲刹那,那很严重,人一个弹指包括六十个刹那。中国人讲须臾,有多少个刹那、含有多少个弹指(指头弹动一下)没有规定,反正最快的速度就是须臾,一下子;就是眼睛眨一下也有好多须臾了。所以这个“道”啊,他说“道”这个东西,他上面讲的好像是做功夫修养,不可以有一刹那离开道的,好像叫我们修道的人要小心,随时要在修道。事实上进一步说,这个“不可”啊!事实上教我们认清楚“见道”的方面。人,生来各个有道,就是自己忘记了。“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都非道也。”说——道啊,修它就有、不修就没有,那不叫做道,那是修得来的,没有用。譬如现在我们大家有些人修道、做功夫,或者打坐,打起坐来有道,“啊!很好,我在学佛!”放下腿子来,佛也没有了,道也没有了——那叫修腿,不叫做修道,那叫做“腿也者不可须臾放也,可放者非道也”,啊!那就不对了。他说道这个东西啊,就在我们这里,随时随地有。“可离者”,认为道可以离开,认为我现在为什么要修道?——道掉了,所以去找回来。找得回来一样掉得了啊!那不是真道。

这个道是“天命之谓性”,人人生命当中本来有的。“可离者非道也”,离得开,做功夫再回来、不做功夫又掉了,你这个不是道哦!要搞清楚,这样不是修道哦!这样是你在做某一种练习而已。真正的道,就同佛家说的一样,一悟千悟、一得永得,不掉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同样的道理。这个道是没有变动过。所以讲,这几句话是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的哲学,是万古的名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但是下面就讲到“修道之谓教”。

事实上我们这些人啊,生下来以后把道离开了——不是离开,道没有离开你——蒙蔽住了,自己蒙蔽住了,不晓得自己的本身有那么大的宝贝,道是永远跟着我们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见道啊?是后天的情、识、观念把这个道挡住了。他要我们怎么样修道呢?要“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在行为上讲,在修道上来讲,他说所以啊,我们每一天都在做事,要小心,自己要做个范围——戒,要谨慎。“其所不睹”,看不见的地方要小心,为什么呢?就是曾子在《大学》上讲的“小人闲居为不善”。一个人平常很道德,很严肃,当你一个人在房间里头,都关起来,都看不见的时候,你什么怪相自己都会做得出来,什么事情都会做得出来,这就不是修道人的规范。

修道人“戒慎乎其所不睹”,一个人都看不见的时候,乃至鬼都看不见你的地方,等于平常那个在佛堂里、在教堂里、在孔庙里、在父母的前面、在祖宗的前面,完全是一样,这是修道的行为。所以“戒慎乎其所不睹”,表面和背后完全一样,那还不算数;看见与看不见的地方一致,这是道德的标准、行为的标准。“恐惧乎其所不闻”,恐惧,害怕。你说没有关系,我们骂他两句,不要紧,他听不见;果然别人、第三者是听不见,我们自己(却)违反了自己天性上的道德。即使没有人听见,乃至没有鬼神听见,可是一样要恭敬而严肃,这是行为的标准,也就是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教养的标准。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教育,《大学》、《中庸》、《诗经》朝这一条路上走。我们过去的教育是如此,这几十年、七八十年变得很厉害。这是讲形上。

但这两句话这样解释就是根据上面“修道之谓教”(来的),“修道之谓教”就是“行”了。假设拿修道来讲,同上一句“天命之谓性”的见道来讲,又不同了。那么,两个字你要注意——“睹”,眼睛看见;“闻”,耳朵听见。他说道在哪里见呢?“戒慎乎其所不睹”,看不见的,见而不见,那个地方是道的体。所以要想见到道的体,“率性之谓道”,真正是自己“天命之谓性”。你如果打起坐来,前面有光,不是道;道是看不见的。看见有光、看见有个佛像、看到了孔子,都不是!道是看不见的,它无形色,也无声音。所以《中庸》最后有交代,“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这个本性啊,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得,它充满宇宙之间,空灵绝顶。所以说,“戒慎乎其所不睹”,一切无所见、见无所见的地方,正是你见到自己本性、悟道的时候。可是一切人修道,总要抓一点东西吧,而且有时候看见什么啊?啊,我看见莲花了,看到菩萨了,看到上帝了,就是习惯性都要看见一个东西或者是道。“天命之谓性”,(这个)“性”不是肉眼可见——不可见处体会这个性命的本来,你就差不多到了。所以“恐惧乎其所不闻”,换句话,你(要)小心、谨慎,有所闻、被声色所扰的不是道,有形可见也不是道。所以你们大家研究佛家《金刚经》也一样,释迦牟尼佛也这样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么跟《中庸》一比一样,(只是)两个表达的方法不同。所以不可见、不可闻,“天命之谓性”,本性的境界。我们刚才是进一步解释这两句话是“见道”、“修道”同“行道”,都连起来把它说明了。下面跟着说: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就是刚才说明的。第一个,道这个东西到底不可见,你说人家明心见性,见个什么?有人说,啊哟,我功夫到了,看到一个亮光,这就是本性了。不是的!那是“相”,着相就不是了。“戒慎乎其所不睹”,看不见,听也听不到,一切耳目所不到处——差不多你可以了解这个道了。“莫见乎隐”,“莫”是不可以、没有。因为你要见道,我们一般人去追求一个道,不管你修儒家、修佛家、修道家,总想追一个道,一般人修道总想得道;“得道”是个名词,得道并不是抓到一个手表一样,总算我偷来了,那个叫得道,世俗把拿到叫得到。真正见道是一切放掉,什么都放下,那个才是见道;同世俗观念(是)两样的、相反的。“莫见乎隐”,我们的习惯,去修道一定找一个隐秘、不可知的隐秘——“隐”就是秘密——都认为道是非常奥秘的,去找那个奥秘,想在奥秘中间去见道——错了!那里见不到的。道在哪里见?——“莫显乎微”,到处都是道,摆在那里明显得很。很精微的道,很明显地摆在这里,处处有道。庄子就提出来,“道在屎溺”,道在哪里?道在大便、小便,厕所里都有道,吃饭也有道,就是生活之间没有哪一处不是道。所以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所以)君子慎其独也”,也是体和用两个一起来了。

讲用,讲行为,就跟到上面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我们修道,不要认为,人看不到的地方、没有人知道,那么可以乱来——不可以!要“君子慎其独也”。单独自己一个人在这里,如对大宾——就是说等于对长上。我们历史上许多有修养的儒家,退朝之后,坐在家里,在书房还穿着朝服,非常严肃。“如对大宾”,像对着皇帝、对着父母一样地讲话、做事情。在历史上好多这样的榜样——过去都是儒家的教育。设想我们当年小时候念书的时候,受到儒家的教育,连夏天都不大随便穿的。那个时候还穿长袍。夏天的时候门口来人,唉哟!请等一等,真对不住啊!赶快穿长袍……一边套一边说:对不起对不起!那么客人一进来:没关系没关系!夏天无君子,夏天无君子嘛!没什么,可以理解!

当然,现在没有关系啦!你不穿短裤不穿内裤出来见客还失礼呢!时代不同了。在过去呢,因为这种教育,“慎其独也”,单独在一起,如面对上帝、面对菩萨、面对祖宗、面对父母那么严肃,这是“形”上。实际上,在见道方面,过去讲过曾子的“慎其独也”,超然之独立,孤零零地存在,那是独。上次我们讲到《大学》也提到,我反复引用、解释这个字。拿文字来解释,儒家这个“慎独”啊,有很多的解释。我们晓得唐代有《十三经注》这本书,宋代的著作也有,清朝有《皇清经解》,合起来《大学》《中庸》注解的书不晓得有多少家,各种文字解释很多,当然都有他的理由。那是拿学问、学理上讲。

这个真讲修道的功夫来讲,就是上次我们提出的禅宗百丈祖师所讲的话,“灵光独燿”,孤零零的,所以有些人修养到达了,[断录]……那么,就是定、静、安的功夫在这里,所以说,见道与修道,开头这几句话,统统告诉我们了,非常简单。那么,我们讲,他这个《中庸》《大学》里头,拿佛家禅宗的话讲,都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就是这个法门,单刀直入,告诉我们道在哪里,怎么样明心见性?就是那么简单。同时它也包括行为,修道人的行为在哪里,怎么样修?具体怎么样修定?就是根据前面“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谓见道、修道、行道这个道理来。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刘淑贞666

道无处不在

毛国君

老师,题目显示带文稿,请问文稿哪里有?能否告知,谢谢。

菩提雅舍 回复 @毛国君

音频下方就是文稿啊

菩提雅舍 回复 @毛国君

音频下方就是文稿啊

楚螟蛉

( •͈ᴗ⁃͈)ᓂ- - -♡

不累眼睛了

感恩主播的辛苦付出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中庸》解读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儒家学说经典论著,“四书”之一,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专辑按章节录制,分原文、字词释义、原文解释及解读四个部分...

by:亦鸿读书

解读《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

by:周义山

李漫博《解读中庸》

《中庸》乃儒家性命之学,内圣外王之道,是学子修行成圣的路标、修养圣心的窍诀,其揭示的是君子及圣的文化人格。《中庸》思想是对中国文化、文明认知观、生命观、价值观的...

by:千秋叶文创

中庸十讲

琴棋书画:《古琴老八张》《古琴CD精粹》《秦腔曲牌集》《常用书法字帖》《书法史小讲》诗酒花茶:《李白诗集导读》《千家诗》《唐人绝句选》(方言)《宋词三百首》(...

by:眉坞老农

《中庸》解读 │妙音播讲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

by:妙音传统文化讲堂

中庸解读(带文稿)

为衔接中华文化断层而努力!南怀瑾先生作品,敬请收听~

by:菩提雅舍

中庸别讲

杨军教授的《中庸别讲》的补充片段。

by:姜老师的小教室

中庸讲解

《国学经典》开始语:尊敬的各位正本家人大家好!北宋大儒张载有四句很有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本系统肩负时代使命,学习...

by:正本系统广西孝道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