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中庸解读第四讲05

2023-09-23 10:07:3414:10 2816
声音简介

“宗庙飨之,”他的祖宗沾他成功的光荣,后代的子孙,周朝武王同周公两兄弟建立这个政权文化为基础,所谓普通讲八百年天下。历史上周朝政权八百年、七百多年,汉朝只有三百多年、四百年,唐朝也三百多年、四百年,朱元璋(明朝)是三百年,宋朝是半壁江山三百年,清朝也三百年(实际上两百七十多年),元朝在中国是八十年,所谓五代啊、六朝啊,大家玩了十几年二十年三、五年的都有,那个不算数,只有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差不多一半以上是安定中,这实在是了不起的一个历史。

武王未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他说周武王没有起来革命以前,还没有说推翻了纣王而当皇帝,中国文化已经他的弟弟周公开始起来研究了,已经完成了文王(他的父亲)、武王(他的哥哥)这个德业他完成了,追述——中国上古文化一直到周朝的上代——曾祖父、祖父跟文王,“上祀先公”,后来当了皇帝以后,两兄弟有天下以后,以“天子之礼”制造了周礼,奠定了中国文化宪法里头的宪法,文学里头精神精华之所在,这部《礼记》。所以我们小的时候念书,说一讲到礼貌,“哎,周公之礼呀!”周公之礼代表很多,现在人好像只把结婚叫成“周公之礼”,其他的不是。周公之礼很多啊,礼貌、礼仪等于佛家的戒律一样,多得很。

“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那么上至当皇帝必须受这个礼法文化的规范,守法;下面到各个的诸侯,以及诸侯下面的卿大夫,就是大臣、宰相;一直到士、庶人,知识分子一般老百姓,上下任何(人)都要遵守这个文化的精神。这个文化的基业是周公集中地制订,是孔子孟子继承发扬,文王、武王、周公这个文化的系统,所谓是中国文化。所以讲尤其是古人注重于“丧礼”,为什么中国人非常注重丧礼?其实外国人也注重,不过两个形式不同。中国人注重丧礼呀,和注重祖先的传统,所以我们叫传统,一代一代传下来,这个生命由祖先再一代一代下来,所以要讲孝道;祖先的最初就推到形而上天人乃至鬼神,向上面走。

所以我经常跟西方外国的同学们讲笑话,我说你们讲的“十字架”是断了架的“丁字架”诶,上一代不管的,长大了不管父母了,更不会管祖先,你这个十字架就是到父母下面爱子女,下面有,旁边也没有、兄弟姊妹不管,个人独立,所以你是个“丁”字的架子。中国文化是个“十”字架,上至父母祖宗;你们(也)有上面啊,上面有上帝,上帝跟你两个距离很远的。中间我们中国人搭了一个桥,由父母祖宗一直上去,那么人跟天可以接上的,这是个完整的十字架;实际上还不只十字架,十字架还加一个圆周,再加上佛家、道家的观念,中间是十字架外面是个圆周,无所不包。

那么所以中国注重这个丧礼不是偶然的,人家西方人第一个,过去几十年,现在你们很少听见的,研究中国文化说中国文化是很好,但是有个大缺陷,这个民族他没有宗教信仰。有啊!他多神教。封泰山呀、拜土地呀,河有河神,山有山神,走路有路神,茅莳有厕所神,睡觉的房间有床神,养猪猪栏里头也有神,那里做扫把有扫把神,什么都有神,多神教。说没有宗教,其实他们没有研究中国文化哦!祭祖,对于祖宗父母死后鬼神的承认,他就是一个现实的宗教,所以他不需要另外摆一个宗教的形态。因为其他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不大讲祖宗子孙这个关系,必须要另外找一个悬空的的信仰,宗教思想,所以其他国家、民族里头宗教的形态发达得自然久了。中国文化里头不需要在生活的外面发展另外一个宗教,他本身就是宗教。尤其他的礼仪,礼仪就是宗教的意思,生活中的都有了。所以他现在讲丧礼,就是宗教的精神这个意思,他说所以周公建立这个丧礼: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这是古代的礼,也就是戒律、宗教家讲的戒律,非常严格。他说假使父亲是大夫,(不是当医生,现在把医生叫大夫是后来的事,古代大夫譬如现代的官职位,政府里头部长以上,不管是行政院长或者是宰相,差不多都是大夫、相,大夫这个官位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大夫之下就是“士”,士也分好多等,大夫也分好多等。换句话大夫就是帝王前面或者诸侯前面高政府里头的高级干部、高级的政府的首长,大夫是等于后世讲功名的职位,不是官位,官位是职务了,大夫是官阶的名称。)父亲本身的官阶是大夫,儿子呢没有到这个地位,是士。上古的士,青年才俊,一个乡村、一个邻里,十个青年里头自由地推荐,不要说平常要加以考察,学问道德好、能力强就提出来为士,慢慢地经验上来。那么这个士的阶级就是比较是初步的基本的干部,官阶上差得很远。


《话说中庸》04讲(3)


假使发生这个情形,父母过世了,那么儿子葬以大夫之礼,因为这个葬礼是属于这个死者本人的范围,他有些什么贡献于社会上,有些成就是哪一方面,葬礼的时候照这个仪礼而葬。可是儿子呢?“祭以士”,把父亲葬了以后,自己来祭拜父亲的时候,马上连礼仪的家具都要换过来,这是代表儿子自己祭父亲。当然儿子他的功业的成绩没有到达这个位置,本身还是士,所以只好用“士”礼来祭祀。

当然这些礼是讲古代,我们晓得古代的礼仪,每一朝每个时代虽然有变动,大体上差不多。现在不同,现在我们号称礼仪之邦,根本没有礼。拿祭礼的话到了殡仪馆去啊,那东西合璧、古今中外一炉,站在街上看到那个送死人的呀,有西洋的洋队还在唱歌跳舞蹦蹦跳,后面又有道士、又有和尚、又有在家的,什么都有,反正古今中外一概都来哦!哭的哭、笑的笑、闹的闹,没人理。结婚也是这样,这几年几十年当中结婚也没有礼。古代这个规定是很严格的。

“父为士”,假如父亲的他本身的功名,这个成就事业低的,“子为大夫”呢?“葬以士,祭以大夫(之礼)。”他是这样不同。

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期之丧,达乎大夫。”什么叫“期”呢?一个周年,如果在公家服务,皇帝下了命令,“期之丧”,只能在家里休上一年,到后来又规定什么亲属的关系、血统的关系又可以只服、穿一年、戴一年的孝,还有只戴几个月的孝,不是你们看到现在报纸上不三不四的也有了,其实也是古礼。怎么叫不三不四,现在混乱,不今不古。有些人还蛮讲礼,太太死了,丈夫登的讣文,“期妻丧生”,要为太太起码守上一年,守一年之丧,一年是正式的中国文化的规定,这一年之内如果这个男人再结婚、再续弦,在过去社会大家会笑的,不合礼的。有些感情好一点,有些为太太服三年之丧也有;那两年是特别,那不在礼的范围,你心丧。现在当然啊,前一个月上殡仪馆、后一个月进大礼堂啊,无所谓,是所谓自由啊,没有关系。这个期丧是一年的丧礼,所以兄弟之间都是这样。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中庸》解读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儒家学说经典论著,“四书”之一,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专辑按章节录制,分原文、字词释义、原文解释及解读四个部分...

by:亦鸿读书

解读《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

by:周义山

李漫博《解读中庸》

《中庸》乃儒家性命之学,内圣外王之道,是学子修行成圣的路标、修养圣心的窍诀,其揭示的是君子及圣的文化人格。《中庸》思想是对中国文化、文明认知观、生命观、价值观的...

by:千秋叶文创

《中庸》解读 │妙音播讲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

by:妙音传统文化讲堂

中庸十讲

琴棋书画:《古琴老八张》《古琴CD精粹》《秦腔曲牌集》《常用书法字帖》《书法史小讲》诗酒花茶:《李白诗集导读》《千家诗》《唐人绝句选》(方言)《宋词三百首》(...

by:眉坞老农

中庸解读(带文稿)

为衔接中华文化断层而努力!南怀瑾先生作品,敬请收听~

by:菩提雅舍

中庸别讲

杨军教授的《中庸别讲》的补充片段。

by:姜老师的小教室

中庸别讲

本课程是杨军先生在2015年第一次为启予国学门弟子们讲课的录音,后弟子们将本课程整理并出版了《中庸别讲》一书,同年,此书又被编入《启予四书》,成...

by:账号迁移至启予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