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汉书(三十四)——汉武帝的中央集权(五)

2023-06-19 21:38:4110:33 8万
声音简介

        我们继续来说说汉朝选拔官员的科目,光禄四行。汉武帝时,改郎中令置光禄勋,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之事,属官有光禄大夫、大中大夫、谏大夫、谒者等。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春二月,下诏令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据上述元帝诏书的内容,可以推出光禄四行这一科的几项特点:

        其一,永光元年开始,方才有光禄四行一科;

        其二、质朴、敦厚、逊让、有行(或作节俭)是四种品行,也是光禄四行的选拔标准;

        其三、光禄四行为岁举常科

        其四、光禄四行的举主为丞相、御史,被举者为光禄勋的属官;

        其五、光禄勋每年依此科考核他的属官。

       汉元帝之所以设置此科,主要是因为具备质朴、敦厚、逊让、有行(或作节俭)四种品行的,通常是一些忠厚质朴的人,他们老老实实任职,没有什么突出成绩,长时间也没有得到提升,所以设立此科,每年从他们之中选拔一至两人,予以升迁。

        说完了岁科(也叫常科),我们再来说说特科,之前提到过特科以贤良方正最为重要。要知道古代大多贤明的君主,都希望有一些公正无私、敢于直言的大臣,能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汉代察举制度设立贤良方正科,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贤良方正作为最主要的特科,始置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目的是纳天下言,即广泛听取对国政的意见。帝王们当时普遍认为,发生天地灾异,是自己犯了过失,即人主(皇帝)不德,布政不均。所以,这一科常常是在灾异发生之后举行。而贤良方正又多与直言极谏相连,这是皇帝求言的一种方式,所以称作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汉代的皇帝大多开过此科。贤良方正科的举主很广泛,包括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诸王侯、三公、将军、中二千石、州牧、郡守等。皇帝很重视此科,被举者皆由他亲自主持对策,按等第授官,高者有为九卿者。

         朝廷征求的人才也很广泛,包括儒生、有道术者,以及官吏等。有时也从贤良中直接选拔亲民的官吏,名目称为贤良方正可亲民者,如宣帝(公元前73公元前49年)在位时,曾进行两次诏举。

         这类广开言路的选才办法,在汉代以后曾长时间实行,后演变为唐代科举的制科之一。到宋代,则以对策的方式向全国征求治国之道。

        说完贤良方正,我们再来说说特科中的第二项,贤良文学,此科从字面意思上便知道必然与文化修养有关。在汉代,皇帝选拔人才既注重品德修养,也注重文化质素。贤良的含义是德行兼备,而文化二字呢,按理说应该是个很泛的概念,不过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文学的涵盖范围实际指经学。这样看来,察举中常见特科贤良文学一科,所立的选才标准是: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

         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正式下诏举贤良文学: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宣帝即位之初(公元前73年),曾发生地震,诏郡国举文学高第各一人。而汉武帝时,虽然没有诏书,但实际上已有贤良文学之举,晁错便属此科。可见,贤良与文学有时连称,成为一科,有时分开,各独立成科。不论怎样,此科是以文学为主,主要荐举对象是儒生。

         在汉代察举制中,文学一科很受重视,西汉时每次察举文学的规模可达一、二百人。两汉时期贤良文学一科,出了许多名人,包括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地位显赫,成就卓异。就连王莽时举四科,分别为有德行、通政事、能言语、明文学,文学都是其中之一。

        而察举制中的直言极谏的意思是正直的言论谏诤,而敢于指出皇帝的不足之处,提出治国建议与方略的大臣,便被称为「诤臣」。汉代名臣晁错写有一篇《举贤良对策》,是对直言极谏的最好解释。

         汉代察举制度正式建立之初,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就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此后,举直言极谏一直延续下去,但它不是独立的一科,而是与「贤良方正」相连,说明对直言极谏者来讲,应当具有公正无私的品德。无私才能无畏,才敢于犯上,甚至把自己的性命都置之度外,因此古代就有了文臣死谏的说法,是文臣(特别是谏官)忠君的最高境界。西汉官吏王吉,先举孝廉,再举贤良,任昌邑王中尉。昌邑王荒淫,他因时常劝谏昌邑王而遭到处罚。宣帝时召为博士、谏大夫,常上疏议论时政得失,但没有受到皇帝重视,只好托病还乡。元帝时召他为谏大夫,担任掌管议论的官员。

         察举制中的孝弟力田始于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正月,惠帝下诏选拔有孝悌(悌同弟)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的人为官。这时察举制度还没有正式建立。惠帝死后,少帝立,由吕后临朝称制,特设孝弟力田官一人,秩二千石,地位很高。文帝(公元前179157年在位)时,孝弟力田与三老同为郡县中掌管教化的乡官。以后孝弟力田成为察举的特科之一。

        为什么要举孝弟力田呢?孝弟与力田,有时分开作两科,因为这是两种德行。孝悌是孔子提出的,孝是对父母尽孝,悌是对兄长尊敬。古时候中国人很尊崇孝道,因为它能使社会秩序和谐安定。至于力田,因为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以农为本,农业为生之本也,统治者希望大家勤于耕作,达到家给人足,国家富裕的目的。在唐代,孝弟力田仍然是科举选士(举人)的科目之一,可见其仍受重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鹤父

很不错的历史

小晴娘

一百星

1x211575m9447

孝悌(ti 四声)好吗!

猜你喜欢
汉书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百闻不如一见。——《汉书》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by:Donald_Paul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zhuan),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昭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

by:简说经典

汉书

内容简介:《汉书》这部史学巨著,分为纪12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8篇,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等;志1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传7...

by:善意流传

漢書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

by:楊恒懿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包...

by:弘化社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by:故磊溪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