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关系奥秘的第三只眼(1)

2019-12-02 19:18:5204:54 79
声音简介
我们这几天的主题是“关系,即命运”,今天是第二讲“认识关系奥秘的第三只眼”。
先从一个故事讲起:
多年前,我租了一套房子住,房东多次叮嘱我:别把你不要的那些垃圾家具放到我家里来。
后来我看房子时,发现这套房子的一个储物间里,堆满了不可能再使用的垃圾家具。看到这个细节时,我忍不住笑了一下,知道他的那个说法,说的是他自己。这房子我非常满意,还是决定租了。签约后,房东开始指点我,说这个家具该怎么用,那个家具该怎么摆。
这些举动显示出这位房东的控制欲望太强了,于是我心平气和但态度坚决地对他说:您放心,您的家我会好好维护的,至于家具怎么使用怎么摆,这是我的事了。我的话他显然没听见,他继续指点我。我再次重复我的话,他还是没听见。
当我说了第三次,还是被他忽略后,我想,我该使出一个大招了。我直视着房东的眼睛,对他说:您的孩子肯定对您说过至少一百遍了,老爸,你的控制欲望太强了!我这句话说完后,他有点失控,但随即哈哈大笑起来说:是啊,是啊,那我不管这么多了,相信你。
我使用的这个招数,心理学家曾奇峰称之为“抄后路”。意思是,当你发现两个人之间的观点之争失效后,可以跳出来,观察一下对方为什么这么说的心理策略,然后把它指出来。
用我们这几天的语言来讲,就是说一个人当下想和你构建什么样的关系模式,是因为他内心中有一个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内在关系模式,是在他的童年形成的,并且会展现在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要谨记这一点。当真切懂得这一点时,你在看人际关系的互动时,就会透彻很多。
例如我这位房东,他说,别把你不要的那些垃圾家具放到我房子里。但其实我根本没垃圾家具,也不会这么做,他看起来说的是我,其实说的是他自己。
特别是当他叮嘱我怎么使用那些家具,包括如何摆放时,他表现出了强烈的控制欲望。那一刻,他试图和我建立,他控制我的关系。这可以推理,他在和别人互动时,也很容易试图去建立这种关系,特别是他的孩子,肯定是深受其苦,不知道抗争了多少次了。有了这些推理后,我才能那么肯定地对他说:您的孩子肯定对您说过至少一百遍了,老爸,你的控制欲望太强了!
当然,虽然说是推理,但这对我而言,已不再是一个有步骤的、意识层面的推理过程,它可以闪电般迅速完成,这是经过长时间锤炼的结果。
这份锤炼,首先是发生在咨询室里。
精神分析技术中有一个术语 “ 均匀悬浮注意 ” ,意思是,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一直有“第三只眼”,像是悬浮在咨询室的空中,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在观察,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发生了什么。
在观察时,要有一个基本意识:来访者试图和咨询师构建的关系,再现了来访者内心的关系模式、他童年时和家人的关系模式,以及他现在和别人构建的关系。
这种对应关系,常常像尺子一样精确。而当我们没有意识到它时,它就像有着命运一般的力量。
我一位朋友,曾介绍她的一个美女朋友Linda给我认识。Linda在一家很大的外企工作,她说她有一个奇怪的毛病,她总是不能和女上司处好关系。但这个女上司升职、离职或平调,不做她的上司后,她就会与这位旧上司成为最好的朋友。可是,少数时候,当这位旧上司又来做她的直接领导后,她们的关系又会陷入莫名的敌对中。
当梳理了她的童年经历后,就发现了一种精确的对应:她出生后,一直住在姥姥家,姥姥对她极好。五六岁后,她回到了父母身边,这时父母还生了一个妹妹。
我知道太多类似这种经历的孩子,几乎都和父母处不好关系。因为,这种早期和父母的分离,会导致严重的分离创伤,这种创伤不能因为重新团聚就自动痊愈,必须父母要有意识地做一些工作才行。
首先,允许孩子退行。也就是说把团聚后的孩子,当做分离前的孩子的年龄段来养。如果分离时孩子2岁,那么尽管团聚时他8岁了,但还是把他当2岁的孩子来养一段时间;如果分离时孩子不到一岁,那团聚时就把他当一岁前的婴儿养一段时间。
我们专栏在《口欲期:吃货的起源》这篇内容中,讲了退行的概念,最常见的退行,就是退行到口欲期。而我们的社会吃文化又如此发达,所以针对上面的情况,可以在团聚后,好好在吃上照顾好孩子。
父母必须知道,分离创伤中,孩子会有对爱的渴望、失望、恐惧、隔离和怨气等一系列复杂心理。如果把这些视为“毒”,那就意味着,孩子会有一段“放毒”的过程,比如说对父母冷漠、坏脾气,或者是对父母的热情很抵触。此外,可能还会怀念之前养育他的人。
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放“毒”过程,孩子才会柔软下来。而且在重新和父母亲近的那一刻,他们很容易会嚎啕大哭,甚至在这个时候发出最难听的咒骂还有身体上的踢打,但随即会重新扑向父母怀抱。
可惜的是,我所见过的父母,在这件事上都太脆弱了。他们认为,孩子应该理解自己的苦衷,应该一团聚就扑向父母的怀抱,亲近父母。特别是,如果有更小的孩子的话,这个刚团聚的大孩子,应该拿出哥哥姐姐的样子来。
如果是这样处理,那么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有过分离创伤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会无法修复。
Linda就是这样,所以她回到父母身边后,感觉像是从天堂回到了地狱。她和父母的关系一直很糟糕,而她一直怀念她姥姥和姥姥所代表着的一切。例如每到春节,她会疯了一样到处找一种老派的小吃,那是姥姥过年时会做的小吃,吃到它,就像是重温了姥姥带给她的一切美好。
那么,Linda和上司的奇怪关系,和这个童年经历有什么对应吗?
新上司,对应着妈妈;旧上司,对应着姥姥。她把和妈妈的糟糕关系模式,展现在和当前女上司的关系上,而将和姥姥的美好关系模式,展现在和旧上司的关系上。
于是出现了这一诡异现象:同样一个女人,做她的直接领导时,她们就构建了最恶劣的关系,但这个关系一结束,她们就成为最好的朋友。而少数时候,这个女人再次做回她的直接领导,她们的关系可以再次成为最恶劣的关系,仿佛之前的美好,根本不能起作用似的。
当你明白,Linda当下和女上司的关系,是她童年时和姥姥和妈妈关系模式的重现时,不知道你会不会惊叹:在这件事上,Linda是如此没有自由。
然而,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开始有了一定的自由。
所以,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基本的假设:一个人当下的关系模式,是他内在的关系模式和童年的关系模式的再现。而且,这份再现,常常有精准的对应。
你和女权威的关系,很可能对应着是你和妈妈、奶奶和姥姥等女性养育者的关系;
你和男权威的关系,很可能对应着你和父亲、爷爷和姥爷等男性养育者的关系。
这还可以根据一个人具体的家庭关系去套用。例如,我一位女性朋友,她总是和大她一点的女人合不来,而和比她小的女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解了她的家庭关系后发现,她对姐姐是有强烈嫉妒的,然而,姐姐并不嫉妒她,所以她和年长女性的关系,就再现了她对姐姐的嫉妒,但因为姐姐对她好,于是她也可以对小她的女孩好。
不过,这个精准对应并不一定如此,真实情形会复杂很多,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程度。
今日得到
今天的内容是让我们初步有一个认识人际关系的方法论,它可以概括为:
当下的关系模式,是内在关系模式的再现,也是一个人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它也会展现在这个人的各种关系中,是一种基本模式;
这种再现,会有精准的对应。当下的女权威,对应着原生家庭的女性养育者,当下的男权威,对应着原生家庭的男性养育者;当下的兄弟姐妹关系,对应着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关系。
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原型。认识到这一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揭开亲密关系的奥秘

想法决定活法,是否有想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们该去哪里?Wendy吕婉嫦老师,通过7节潜意识探索课程揭开你未曾了解的亲密关系奥秘;一起探索知己的关系、...

by:家嫦话

三只小兔

兔妈妈有三只小兔子,三只小兔帮兔妈妈出去采蘑菇,但是却遇到了大灰狼。那怎么办呢?一起来看看吧!

by:牛奶公主小严

三只兄弟鼠

讲了三只老鼠乐于助人,快乐生活的故事,希望小朋友喜欢。

by:忆忘记_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