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6南京大学哲学系仙林论道——“朱子学和阳明学的现代交锋”

2020-01-21 14:45:28189:06 117
所属专辑:南京讲座
声音简介

王阳明于正德末年提出的致良知说,对明代中期以朱子学为主流学术思想的思想界引发了巨大、深刻的震动,信从者甚众,但站在朱子学的立场上对其持怀疑、批判态度的学者则为数更巨。本次讲座通过对朱子学与王阳明的思想往还的考论以及二者在理学诸核心问题上的分歧和会通的分析,将进行朱子学与阳明学的又一次交锋。
2019
1026日晚,“朱子学与阳明学的现代交锋”高端会讲于南京大学哲学系401报告厅举行。本次会讲由李承贵教授主持,阳明学方面邀请了浙江大学求是特聘董平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吴震教授;朱子学方面邀请了四川师范大学特聘蔡方鹿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前院长朱汉民教授。本次会讲围绕六个主题展开了精彩对话与切磋。


第一个讲题是朱子理学、阳明心学基本内容介绍。朱教授从朱张(朱熹与张栻)会讲的话题切入,认为朱子学思想是以朱子文集为依据,其思想主要包括理气、性理、学(工夫)三个方面。蔡教授认为,朱子是通过对《太极图说》、《大学》、《中庸》等经籍注解所提出的天理论、知行观、格物致知论、道统论、心统性情论等理论,代表了理学发展的最高水平。董教授则表示,王阳明的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是同步的,并重点阐释了“知行合一”与“心即理”的关系,指出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四大命题具有完整的逻辑进路。吴教授进而指出,朱熹与陆九渊关于尊德性和道问学的争论从未停止,亦不认同学界依“德性之问学”断定朱陆之争就此终结的看法。他认为朱陆所争论的问题实是知识与道德的问题,并提出了陆九渊之学是“一以贯之”之学,而朱子之学却“未近道也”的看法。

第二个讲题是朱子理学与阳明心学相同、相异之处。朱教授认为,陆九渊较为偏执,朱熹则较为包容。这主要体现在陆子强调尊德性而太不重视道问学,而朱子则是将尊德性与道问学、形而上与形而下等思想兼容。然而,董教授认为朱熹也较为偏执,他讲述了朱熹让好友陈亮放弃自己的观点,才同意与其往来的故事来说明。同时,董平也指出朱陆之异同,即二者为学手段、功夫路径不同,但其追求圣人之学,把“成圣”当作人生理想与目标却是相同的。正所谓“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亦如此。朱子学方的代表蔡教授认为,理学与心学都是同属于理学的学术流派,其义利观(理欲观)等方面是相同的,但是在心性论、认识论上却有很大差别,指出了心学因其“先立乎其大”的态度缺乏对群经的注解,未顾及对汉学治经之长的继承的不足与缺点。阳明学方的代表吴教授表示,程朱之学与陆王之学最大的不同是各自建构了不同的人伦世界,程朱以“理气”建构本体世界,而陆王以“心性”建构人伦世界。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把“心”的知觉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而且,从阳明南镇看花,“此花便不在你心外”来看,王阳明所建构的人生意义世界,是人心的存在。况且,王阳明所写的《朱子晚年定论》并未缓和、调解朱陆之争。

第三个讲题是如何评价外国学者对理学、心学的研究,它有怎样的启示?主要以田浩的《朱熹的思维世界》和耿宁的《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二书为例。董教授认为,外国学者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并且其理论拓展亦是具有价值的。耿宁是从现象学的角度解读阳明学的经典著作,结合唯识学自证的思想内容,创造了中国本土研究不同的范式,尤其是他对“良知”译名的把握甚为精辟。吴教授指出,耿宁用现象学资源理解阳明后学思想的路径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蔡教授对田浩先生对宋学脉络的梳理给予了肯定,并质疑了区别道统与道学的观点。朱教授认为,田浩从汉学研究与历史研究领域展开对朱子思想的研究,弥补了中国学者对哲学范式建构路径的不足与缺陷。

第四个讲题是朱子理学、阳明心学有无持久性价值的元素?吴教授认为,如果将宋明理学的视域拓宽,便会发现朱子理学与阳明心学有很多共通之处,即二者都是将本体功夫作为理论基石,这就是持久性价值的元素。董教授表示,程朱陆王之学既是宝贵的思想历史遗产,又有利于解决现实存在的伦理问题,我们应继承其思想并加以创新。朱教授也认为,我们的儒学研究应坚持从传统思想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要敢于吸收当代世界上有利于儒学发展的思想营养。蔡方鹿表示,朱子思想、阳明思想具有重视民生、经世致用的当代价值,其“理一分殊”思想可以为“美美与共”的理想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第五个讲题是学习、研究宋明理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获得积极性效果?对此,蔡教授指出,“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既应看到朱王思想的时代局限性,更应看到其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既要看到朱王思想的分歧,也应重视其共通之处。朱教授指出,无论是文献考据、义理发挥还是历史描述皆具价值,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亦有意义,但是我们应自觉地做到合理解释,切勿乱解。进而,吴震认为,阅读资料先在于自我创新。并且,应该带着问题意识去读书,学识便会伴着问题增多而增长;应该对当代学术界研究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勤于梳理研究现状,养成“读书--写作--思考”良好的习惯。同时,董教授指出,学生不仅需要道问学,更需要做到尊德性,以虔诚的心境和谦卑的态度去做学问。而做学问需要潜心读书和苦心孤诣,“此未终,彼毋起”。研读文本时,不仅需要先“入乎其里”,而后“出乎其外”,而且要有宽泛的阅读和批判性的眼光。

第六个讲题是以学术研究的视阈展望朱子理学、阳明心学的未来前景。吴教授认为,朱子学和阳明学的研究必然为第三期儒学的开展带来正面积极的价值。董教授确信,无论是朱子学还是阳明学,都会为当下现实中人的生存问题带来有益的启迪。同时,朱教授指出,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至登峰造极的历史高峰,但今人仍须继往开来。最后,蔡教授表示,理学研究通过各种思潮的汇通、历史与文本的融贯将必然有广阔的前景。

总之,学者们就朱子学与阳明学的内容、同异、价值、影响以及未来前景,展开了广泛而深刻地辩论,他们时而相互论辩,时而观点相契,谈笑风生,整个会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听者受益,闻者增宏,可谓盛矣!

会讲结束后,各位学者与师生进行了友好互动问答,学术氛围浓厚。最后,李承贵教授对诸位学者的讨论作了精彩总结,并对他们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