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详解】《论语》7.6;7.7

2023-05-09 10:37:3405:19 3331
声音简介

高老师“钉钉”APP线上直播课开播,喜欢者可加“钉钉”好友15164529901,进群听课。内容涵盖五大板块:

1.《古文观止》研读

以《古文观止》所选篇目为研读对象,重视对文章历史背景的考察,重视对具体文言语词、句法和翻译的讲解,重视对文章思想的提炼。

2. 中国文化趣谈

以古代相关文献为基础材料,抓取具有价值且富有趣味的问题,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以高老师行旅为核心,讲授他在文化圣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结合经典作品,讲授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4.经典名著导读

以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为研读对象,宏观上研究其成书过程、思想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微观上将对其重要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5.中国作家专题讲座

以中国文学史第一流作家为研究对象,结合“二十四史”中的相关传记,讲授作家生平经历、思想特征,并重点研读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家好,欢迎收听水滴语文,我是高老师。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论语》的第七篇的第六章和第七章。首先我们看一下第七篇的第六章。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是孔子说他人生的四种行为。志于道,立志去追求那种道,这个是什么?是整个社会的这种普遍的规律,普遍的真理。孔子说过这样的话,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你要让我知道这个,晚上让我死,我都可以,这是孔子对道的一种迫切性,所以说立志去追求这个道。


那么在追求道的过程当中,他以什么为根据呢?说据于德是以为根据,以德为依据。就说我做事不管做什么,我都有一个道德的标准,违反这个道德我不做。我们任何一个人做事一定要有底线,这个人生的底线,那就是一个道德的底线。你比如说我们确实想赚钱,但是你抢银行可不可以?那就违反了这个底线了,不可以,所以说据于德


依于仁,说我能活到这个世界上,我以什么为依靠呢?以仁德为依靠,其实这个“仁”和“德”它是非常非常接近的,这么两个语词。“仁”,对别人一种关爱,引申为孔子非常大的一种哲学思想,我以“仁”为依靠,我在追寻这个“道”的时候,我做到了“仁”和“德”。


那我平时的时候,我有没有休息的时候,我有没有歇着的时候?有。孔子说游于艺,这个是指游器、游戏,说我要根据六艺来进行休息,这个六艺我们前面讲过,叫礼乐射御书数。说我学习学累了,我在走的追求“道”的道路上,我需要休息一下。那好了,我唱首歌,我射射箭,我驾驾车,这都属于六艺。这是孔子的人生,叫做什么?叫“张弛有度”。有紧张的时候,追求道,或者以德和仁为依据时就紧张。也有放松,松弛的时候。游于艺这就是松弛。这是第七篇的第六章。


我们现在看第七篇的第七章。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里出现一个词叫束修,我们后来把束修就指学生交给老师的这种学费。但是最开始《论语》当中的束修它并不是学费,而是学生见老师的这种见面礼。第一次见老师,你想拜这个人为师,一定要送点见面礼,这个叫束修。这个“修”就是指肉干,前面我们讲过中国古代的肉干,大家可以往前翻听一听。


 在中国古代没有冰箱,肉储存的不容易,所以说古人就把它浸入盐,然后用烟给它熏干,它就会能保存得很长。束修这个“束”它是一个单位,就是一捆肉干,一捆肉干里边有多少个呢?是十个,十个小肉干为一捆,这个叫,这个量是多还是少呢?其实是非常少的,那么也就是说一个猪,当然没有实证,我估计至少它能做几百捆甚至上千捆小肉干,这一头猪。那么一个贵族,想拜老师送头猪这很轻松了,对于一个平民来讲,那么向老师,你送这个束修那也不是很难的事。


所以说孔子说了,说只要给我交这个束修或者比束修更多的这些礼物的人,吾未尝无诲焉,我没有不教他的。这里孔子其实他打开了学生受教育的一个门路。我们后来有个成语叫有教无类,什么意思呢?孔子教学生不分他的类别,也不分他是贵族还是平民,甚至说不分他的这种长幼尊卑。孔子学生当中曾经有两对父子,跟孔子学过。一个是曾子和他的爸爸,他的爸爸叫曾点,还有颜回和他爸爸,他爸爸叫颜路,这两对父子。


那么既有贵族来跟孔子学,比如说孟懿子、孟武伯,也有平民特别穷的人跟孔子学,像颜回、原思。所以说孔子打开了平民受教育的这种门路,使得有教无类,只要想学习都可以来,只要交一点微薄的见面礼就可以了。那么说学生见老师,为什么给老师要交一些束修呢?这是对老师一个最起码的这种尊重。中国古代这种师承,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父子,跟我们现在这种老师他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不可能有一个老师教你所有的知识,而在中国古代,特别在孔子那个时代,一个老师就能够教你所有的知识。(1534字)


课程录音:高政锐(微信15164529901

音频处理:苏丹 邢春宇

文字转换:陈妍竹妈妈

文字一校:林  琳

文字二校:滕亚慧

工作协调:朱明英

用户评论

表情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