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荀子“性恶论“的误解》

2020-04-25 15:11:4208:24 367
所属专辑:荀子的智慧
声音简介
【人性本恶?世人对《荀子 • 性恶篇》的误解】

荀子作为杰出的思想家,往往会对前人的思想不太满意,所以才会提出自己的一套哲学,才可自成一家,名留青史。
孔子提出仁、义、礼,三者其实互为表里,紧密连结。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制自己,行事合礼,此乃仁的表现。后来,自许“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的孟子, 提出“四善端”的性善论。
孟子着重的是仁、义。荀子看了孟子的讲法,并不满意。于是提出了备受世人误解的“性恶论”,如果没有细读《荀子》,很多人会直接觉得荀子认为人性的本质是“恶”,根本不能改变,人就是丑恶的败类。

荀子作为孔门的弟子,理想主义的继承者,又怎会说得这么绝望呢?
《荀子 • 性恶篇》第二十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纵zòng)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伪:人为,改变性所导出的恶。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扰:驯服。
悖:违反。
恣孶:任意做坏事。

人性本能,如果顺着这个方向,必然会出现诸种问题,由此荀子当然地提出一个解决方法,人性本能不一定有恶果,要用“礼义”加以导正:
圣人制定礼义法度,令人的本能走向合适方向。文明社会,各有所分,淑世之治。
荀子强调的是“礼”,乃外在的因素。如果没有形式,内容即无法呈现,形式和内容本为一体两面。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煖:暖。

这里荀子用了一个例子再次说明三点:
性为本能。
礼让长者,本是违反人性的本能的行为。
能够超越人性的本能,则是经过文明礼教的结果。
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能克服人性的本能,比如礼让长辈幼小,而在动物世界里则没有这种“礼让”,因为动物(或畜生)只会顺着本性使然,人之所以超越人的本性则是因为有着后天教育的结果(正如“狼孩”的故事,如果人没有后天教育则会变得和动物没有区别),人的本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后天教育的结果。因此,荀子在《性恶篇》所强调的,人并非性恶,而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念。几千年来,对于人的本性究竟是恶还是善,一直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而荀子不是从人类个别的特质、不可验的道德本心出发,而是着眼于人类的普遍本能、春秋战国时代现实的纷争,正视人性欲望,纵论人性如何走向文明。冯友兰曾经在《中国哲学史》说荀子是“现实主义者”,相对孟子,这是合理的形容。但荀子在现实中仍然充满理想,我们必须理解他的时代定位。正是由于这种定位,荀子才会如此反对孟子的“性善论”。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抛砖引玉_r6

本来就是,干嘛非要否认呢,唉其实用性恶来解释好多现象,一下就通了

明空曌尔 回复 @抛砖引玉_r6

《厚黑学》一书中,对性善说、性恶说作了独到的阐释,也可以参考一下。

猜你喜欢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

by:扎西德吾

荀子

义工介绍:大家好,我是姜莹莹,一名在校大二学生。我热爱公益活动,曾多次参加社区、学校的志愿活动。希望通过朗读帮助更多的人了解阅读、爱上阅读。音频类别:m4a录制...

by:了凡积善之家FM

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by:故磊溪边

荀子

百家争鸣之集大成者

by:善德巨在

荀子传|荀子的一生|性恶论|哲学|儒家学派“后圣”|孔孟研究专家毕宝魁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by:新史官

《荀子》

天道自然,人之性恶~

by:且听风吟的精神乐园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by:小柒沙

《荀子》文白对照

《荀子》,战国时期荀子(荀况、荀卿、孙卿)所著,共三十二篇。荀子,是儒家集大成者,是百家集大成者。《荀子》,博大精深,涵盖广泛,是承前800年、启后2000年的...

by:明空曌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