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抓住中医治病的牛鼻子

2020-05-13 10:25:1310:52 297
所属专辑:伤寒温病
声音简介

今天门诊一个患者,说发热将近一周了,让我给开一个治疗流感的方。我呢有些话还是想和大家唠唠。现在疾病的分类,是按照现代医学划分的,但是我们中医的治疗,还是那句话,中医是辨证论治的,辨病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治疗的时候还是要落在辨证上面去。不管你是不是流感,是甲流还是乙流,还是普通的感冒,在我们看来无非辨的是病位和病性,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正邪斗争后所反映的是寒是热、是虚是实。

 

我们牢牢的抓住这几个点,以不变应万变,就能够抓住疾病的关键,也就是所谓的牛鼻子。《医宗金鉴》说: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这句话很关键,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当今学术圈,包括在古代,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断涌现出一些医学大家,当前经方界名医也很多,每个人水平都很高,但我们如何学习?我觉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学习胡希恕经方医学,就要紧紧抓住胡希恕经方医学的核心,就是六经八纲理论体系。

 

临床上治疗的是病,但中医着眼点是落实到人身上,在很多情况下,中医更多关注的是人而不是具体的疾病。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痰多的时候,没有感染的时候,西医呢可能给的就是一些化痰剂来稀释痰液、促进痰的排出,而中医着眼于痰产生的来源,不仅要化痰排痰,还要减少痰的生成。一些慢性咳嗽的患者,西医可能有些时候找不到具体的病因,就无法去针对性的治疗。

 

但是我们中医认为人是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你只要把人的生理功能给他调顺畅了,很多疾病就能够缓解。所以临床的时候,就看这个慢性咳嗽的患者,虚不虚,如果有虚的话,我们把虚给他补上来。再看邪气实不实,邪气实的话,就把过多的邪气给祛除出去,人体内在的阴阳气血调和顺畅了,那么这个咳嗽也自然就缓解了。

 

临床上很多人反复的咳嗽感冒,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一到冬季就会咳嗽,直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才能缓解。这是为什么?一方面是邪气的问题,其实更多在于自身的问题,中医强调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关键还是人体自身正气的虚弱,这就是内经为何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前些年北京雾霾严重的时候,很多人出现了咳嗽,当时有个词叫做“北京咳”,都在说雾霾对人的呼吸系统影响很大,很多人把咳嗽归为雾霾所导致,当然雾霾是外因,是导致咳嗽的原因,为什么在这个雾霾天气下有的人咳嗽,有的人却不咳嗽呢,其实内因、也就是内在的阴阳、气血更为重要。

 

中医治疗的是人而不是病,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扶正以祛邪,祛邪以扶正,始终着眼于人体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比如现在临床上CT的普及,发现了更多的肺部小结节,于是不少患者寻求中医治疗结节,问我多长时间能够消除下去。我说中医关注的是人的气血阴阳,阴阳平和了,气血充盛并且调畅了,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就是中医的理念,也体现了无为而治的观点。

 

如果不关注于人体,只是着眼于局部的细节,就失去了整体观念。我们辨六经,辨的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总纲,因此临床治疗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就是阴阳。我在呼吸科从事临床工作,门诊中慢性咳嗽的患者最多,其中我发现辨证属于太阴病的慢性咳嗽、顽固性咳嗽很常见,给予四君子汤合四逆汤或当归芍药散合四逆汤,稍微加点枇杷叶,效果很好,不仅咳嗽改善了,整个人的阳气、气血都在改善,没有之前怕冷了,气色都在好转。

 

关于法比方重要。

 

表里合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表里轻重的情况,表重会加重解表的力量,热重加大清热的力量。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有表要解表,要发汗、要辛温发汗解表。只不过后世医家,尤其是江南医家畏惧麻黄,畏麻桂如虎,所以他们不用麻黄桂枝,用荆芥穗、薄荷、防风这样的药物去替代,请注意,连荆芥都不用,用荆芥穗。但并不妨碍我们去理解他们的治法理念。

 

解表的时候,时方有一首著名方剂九味羌活汤,大家需要了解。九味羌活汤治疗的也是风寒外感,但有了麻黄汤,为什么还会有九味羌活汤呀?本方是金元时期的张元素所创,当时刘河间伤寒不愈,被张元素治好了,张元素就声名鹊起,开创了易水学派,也是李东垣的老师。《医宗金鉴》说麻黄汤是发汗峻剂,对于这样的药物用得对,能起到很好的立竿见影的效果,用得不对也是能够迅速加重病情的。所以很多人比较畏惧麻黄桂枝。

 

张元素所处的年代,名医不少,但大多医生的水平其实不高,不能够很好的妥善的应用麻黄汤,有鉴于此,他就创制了一首相对缓和的九味羌活汤,这是九味羌活汤的来源。张元素在《此事难知》中说,“用九味羌活汤而不用桂枝麻黄。不论有汗无汗,悉宜服之。”其实也就是解表的时候,把麻黄桂枝换成了羌活防风白芷等,这样解表发汗的力量相对缓和。

 

比如在麻黄汤证的时候,不用麻黄桂枝,用上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白芷等药物,同样可以达到辛温解表。这就是法比方更重要。同理,有人对石膏也是非常的畏惧,以至于在后世就变成了银花、连翘、竹叶这样的质地轻清的清热药物。这是反应了不同医家的用药习惯是不一样的,也和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我们知道喜欢吃辣的四川人多,因为相对潮湿,寒湿多,所以四川“火神派”多。

 

发热恶寒怎么理解?

 

中医比较注重人的自我感觉,比如外感的时候,我们会问患者有没有发热,更多关注的是人的自我感觉,并非体温。如有的患者觉得发热、烘热、烦热,但体温不高;有的患者体温高,但不见得自己能觉得热。临床上能够见到,比如有患者说只是觉得冷,一量体温才发现高了,但自己并不觉得热。中医上有个词叫“无热恶寒”,就是指在外感的时候,只是冷、不觉得热,指的就是自我感觉而非体温。所以中医更多关注的是人的自我感觉,以人为本,而西医则更多关注客观的体温数值。

 

着凉了并不一定是风寒。

 

今天门诊有一个患者说他是着凉后感冒发热,认为是风寒,但我呢却给他诊断为湿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中医的诊断,是根据症状来反推的,并不是说着凉了,就一定是风寒感冒。中医说感冒,感受冒犯的是外界邪气,至于感受的是什么邪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只能通过邪气感受人体之后的症状反应,来反推,专业一点的话叫做“审症求因”。

 

中医认为外界邪气常见的有风寒暑湿燥火,被称为外感六淫学说,上述六种邪气还可以互相夹杂,所以我们知道还有风寒、风热、风湿,那么同样也有湿热这样的邪气,甚至有风寒湿相互夹杂的复杂邪气。着凉只是创造了一种邪气入侵的机会,至于感受的是何种邪气,则是由感受后人体的证候表现而推断出来的。若是外感后,发热恶寒而脉浮紧的是为伤寒,可推论出感受的是风寒邪气;若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则是温病,可推论感受的是风热邪气。

 

就像我们在屋内,说窗外起风了,那我们在屋内怎么知道窗外起风了?是因为我们看到窗外的树叶动了,旗帜飘了,我们推理出来外面刮风了,同样道理,中医的感受的什么邪气,也是根据症状来反推出来的。着凉只是一个条件,并不是说着凉就一定是风寒。

 

小结一下,大家不要嫌我啰嗦,就像冯老讲课的时候反复讲仲景的六经体系与内经体系不一样,大家可能会觉得挺烦的,但冯老每次都会强调。其实冯老是在反复强调核心观点,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今天把我心目中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原则,又给大家重新强调了一遍,我也知道大家爱听医案解读,但没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没有一个理论体系的指导,谈医案其实是在浪费你我的时间。

 

结合当前流感的治疗,需要明确我们的经方临床思维,中医治疗不要受到太多西医的干扰,即使这是一个流感的患者,站在我们面前,我们还是要遵循先辨六经、继辨方证的思路去治疗,强调有是证用是方。即使是一个发热的患者,如果我们判断出这是一个少阴病,那么麻黄、附子也是可以去应用的。发热的时候,麻黄不敢用、附子不敢用,只是用清热解毒去治疗,这就是方证不相应,自然没有疗效。希望大家学习我的课程之后,首先要把六经辨证准确,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之下,适当的要胆大心细,逐渐去积累临床经验。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中医治病方法

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现年轻化倾向。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其中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胃大弯、胃小弯及前后壁均...

by:清荷老师教养生

中医治病小妙招

一些常见疾病的小妙招,小方剂。供各位中医药爱好者及各位同仁们参考。

by:党昱龙

用速效中医治病方法

许多人以为中医是治疗慢性病是调理身体的,所以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其实不然,中医即调理疾病又治疗许多急性的重症的疾病,是集预防治疗与善后于一体的人类医学。

by:灵素中医研习社

速读:破解中医治病密码

临证辨象:破解中医治病密码

by:伊林2018

治病书:中医破执(上 下)

(欢迎大家关注我,努力做喜马拉雅最大、最全的中医主播。前期目标100本中医书籍)我个人感觉这本书是一个中医人,用自己的一生来感悟中医,并写了出来,整理了这上下二...

by:猪木朗马峰

中医导引治病的原理|谢青云

谢青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世界医学气功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新技术与特色疗法分会常...

by:上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