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太阴病的辨证要点

2022-09-19 15:03:5812:44 365
所属专辑:伤寒温病
声音简介

我们反复强调六经辨证,其实辨的就是三个病位上的阴阳。里阳证是阳明病,里阴证是太阴病。辨六经,一个是根据病位病性来确定,一个是根据典型的提纲条文证候,典型病例可以直接依据提纲条文,不典型的时候,就需要依据先辨病位再辨病性了。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那么我们在之前分析阳明病特点的时候也提到过,本质为“胃家实”,具体多表现为大便难、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脉大有力、口渴、烦躁等。总之,只要见到在里的阳、实、热证,即属于阳明病。同样道理,我们能否也归纳出常见的典型的太阴病症状呢?


 


太阴病并非只是消化科疾病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不论是阳明病还是太阴病,我们通过提纲条文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病位在里,而这个里,从脏腑角度来看,其实就是胃肠系统。这里的胃肠腹部等,并不是脏腑辨证的专有名词,就像我们中医说心肝脾肺肾,西医也在说心肝脾胃肾,概念并不一样。


 


五脏六腑并非是时方、脏腑辨证专有的名词,我们经方里面其实也是有部位的,《伤寒论》中有心下满、心下悸、心下痞、心下濡、心下有水气;心中悸、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心中懊憹、胃中不和、心下痞鞕、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等等,都说明《伤寒论》中存在脏腑病位,但注意不是脏腑辨证。我们学经方的时候并不排斥用其他体系来帮助我们去理解。


 


通过太阴病的提纲条文,充分反映了是在胃肠系统的,也就是说出现了胃肠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主症的时候,就需要考虑里证,阳证是阳明病,阴证就是太阴病。阳明病与太阴病的共同点是病位在里,只是一个寒一个热,一个虚一个实,确定了病位在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寒热虚实来分辨。


 


胡希恕先生说:太阴病,即里阴证,它经常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症状反映出来,故凡病若见此一系列的症状者,即可确断是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误的。


 


经方是从患病人体反应出的症状总结出的治病规律,太阴病并不是指一种病,虽然常见症状表现为胃肠系统,但并不等于太阴病只是消化内科的疾病。无论什么病,不论是感冒、肺炎、冠心病、肝炎……,只要出现了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之为太阴病。可见太阴病并非只是消化内科疾病。


 


 


 


危重症多在太阴


 


大家可想,从经方的归类分证来看,危重症多在哪一病位?在表、半表半里还是里证呢?是阳证容易死亡,还是阴证呢?中医认为死证的脱证,是在哪一经呢?大家思考后会发现,表证是疾病初起阶段,不会死人,同样道理,半表半里也不会死人,死证都在里证。那么里阴证多死证还是里阳证多死证呢?我们之前讲过,阴证里证的判别标准是什么?是看脏腑功能的沉衰还是亢进?所以,死证多在病位在里的阴证。也就是说,原来六经当中危重症多见于太阴,死证多在太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亦多现太阴病。总之,仲景在太阴病所论述的方证多是急救、危重证。但为什么死证多放在少阴病篇,是为了强调重视表证、重视阴证的问题。


 


表里合病,什么时候要先救里?


 


我们说过,表里合病的治法大概有三个,先表后里,表里双解,先里后表。那么什么时候要先里后表呢?只有里证急迫的时候,必须要先救里,比如: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这两条都是里证急迫,都属于太阴病的范畴,下利,津液丢失、阳气不足,必须先救其里,可见表里合病的时候,太阴病轻则表里同治,太阴病急迫则先救里再解表。


 


太阴病的典型症状表现


 


二便的正常依赖于人体阳气功能,比如很多老年人大便的问题,并不见得都是阳明病,而是太阴病。大家可以想,一个人如果阳气衰败了,那么整个人的生机活力是下降的,胃肠道的蠕动自然也是下降的,所以很容易出现便秘。我们在之前讲过,不要见到大便秘结就错误的给大黄之类的攻下去治疗,当然年轻白领的便秘其实也很常见,以至于面部没有光泽,经常服用排毒养颜药物,那是不对的,因为很多时候便秘见于素体虚弱的病人,老人可以见到,年轻人也可以见到。


 


关于小便,我们很多时候把它归为水液代谢异常,我们下一节课会要分析水液代谢其实本身也是太阴病问题。在阳气虚弱的时候,我们知道在冬季的时候小便要比夏季的时候多,当然现代认为冬季毛孔汗腺收缩,汗少了,小便自然多了。古人没这个认识,在我们中医看来,就是因为冬季寒凉,所以小便会多,类似于阳气虚则小便多。阳气虚弱的人,小便频,尤其在属于阴的晚上更加明显,在人的生长壮老已过程中,小孩的小便是不能收摄的,因为阳气还虚弱,而老年人的小便也是不能收摄的,表现为尿频、尿不尽、甚则遗尿等,也是因为阳气已衰败原因。


 


中医有个词叫五更泻,也就是公鸡一打鸣,天一亮,一睁眼就要立即上厕所,这是什么?后世认为脾肾阳气衰败,在经方是阳气虚寒,属于太阴病,是阳气虚弱不能固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二便异常很重要,对我们问诊很重要,不仅能帮判定有无里证,还能帮助我们确定是阴证还是阳证。十问歌当中都把大便小便的问诊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所以如果一个患者以大小便异常为主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里证的存在,不是阳明就是太阴。


 


不渴为太阴病的关键点


 


关于渴与不渴,我们在阳明病病的时候谈过渴是阳明病的一个关键症状,那问诊的时候我们还要问患者,是喝热水还是喝凉水?你能喝多少?是喝一口两口润润嗓子就行了,还是能喝很多,这个时候我们其实在表证的时候,在疾病初期的时候,我们也能够经常遇到,比如遇到一个咽痛两三天的患者,就会问患者,嗓子疼想喝水吗?


 


患者说我不想喝水,或者说我喜欢喝热水,那么这时候,你需要高度怀疑这咽痛是阳证还是阴证。所以对于口渴我们要辨别几个原因,如果是一个真正热的渴的话,能喝很多,而且喜欢喝凉水,喝完之后症状能够缓解,比较舒服。如果是一个阴证的话,那他要么不口渴,喝水不多,或者喜欢喝热水,这是不一样的。


 


在前面阳明病篇课程中谈到,渴是阳明病的关键症状,反之,不渴是太阴病的关键,在《伤寒论》中有详细论述,我们再来看一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从上面条文能够看出,渴与不渴是判断阳明和太阴的关键症状,也是辨别是寒是热的标志症状。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我们在前面课程谈到过,在辨别风热外感和风寒外感的时候,其实渴与不渴也是一个关键点。


 


对于女性月经


 


月经,这是女性的生理特征,有学员问,女性的宫寒痛经怎么归经?是属于太阴还是厥阴?月经是女性的特殊的生理情况,确实不是胃肠症状,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来分析,女性宫寒痛经的时候或者崩漏、月经淋漓不止的时候,其实也和下利的病机是一致的,也都是因为虚寒不能固摄津液所导致的下利和下血。


 


同时也会出现一个时腹自痛,所以我们认为单纯的宫寒痛经,虽然病位不在胃肠,也属于太阴病的范畴,也是一个病位在里的阴证。如果是宫寒痛经的话,外部原因喜欢拿暖水袋焐一焐,喜欢吃一些温暖性的药物。阳虚可以便秘,可以下利,同样道理,阳气不足阴证的时候,女性的月经量可以多也可以少。女性的月经量多,本身也可以导致阳气的丢失,而月经量少是阳气气血不足的表现。


 


太阴病的舌诊


 


舌诊同样很重要,舌部肌肉很嫩,我们看到舌头的颜色其实是舌头毛细血管中血的颜色,充分反映了人体毛细血管中气血运行的情况,通过舌质,我们能够判断气血津液的盛衰,舌体胖大、舌淡,这是阴证虚证的反应。当然出现了齿痕,说明有了痰饮水湿,


 


临床上,经常有患者会问,大夫我为什么舌头上有齿痕呀?这时要用简单的科普语言给患者解释清楚,正常人是没有齿痕的,舌体和口腔融洽和谐,舌体胖大的时候,是舌体和牙齿发生的挤压,牙齿坚硬不动,受伤的自然是舌头,就出现了齿痕,出现齿痕是舌体增大的结果,就类似于下肢水肿的时候,一按一个坑的道理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舌体会增大?是舌体里面的水多了,水为什么会多了?往往就是水液代谢的问题,背后就是人体功能沉衰不足,就是太阴病的问题。


 


所以,如果见到了舌质淡,舌体胖大而有齿痕,往往见于太阴病。我们前面说,问渴与不渴,是判断太阴病的关键症状,所以我们问诊的时候经常会问患者,有没有口干呀?想喝水吗?但有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去问,比如我们见到了一个标志性的舌淡齿痕苔润的患者,甚至他一张口,口水就往下滴的患者,我们还需要去问患者口渴不渴吗?就不需要再问了。


 


简单小结一下,太阴病的主要症状,从提纲条文来看,主要是胃肠道症状,腹满、呕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等,女性可见痛经、月经量的异常等。在这里我们主要记住二便的异常、渴与不渴、女性月经、脉沉弱无力、舌淡齿痕。如果见到了上面的几个典型症状,那么很大一部分可能就是属于太阴病了。当然,具体还要根据四诊合参来定。上面我们只是分析了一个思路,通过典型症状,来迅速帮助我们确定太阴病的归属。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伤寒论太阴病篇

《伤寒论》作者张机,字仲景,约生于公元150~219年,南阳郡涅阳人。少时随同郡张伯祖习歧黄技,好学多思,终至青出于蓝,医术远超其师,成为著名医家,与华陀并称于...

by:自然张君

刘渡舟伤寒论太阴病

刘渡舟先生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y:自然张君

伪犹太阴谋

告诉你们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世界有着一个最高层,一个顶层设计一个操纵顶层设计的群体,他们不是人

by:觉醒黄金时代

温病学习要点

本专辑主要收集温病学的相关知识点,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订阅收听哦,部分音频将设置七天提前听,不想等待的可以加入泰哥的ximi团享受更多福利哦,感谢大家的支持!

by:泰哥的FM

手太阴肺经腧穴

手太阴肺经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经穴循行: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

by:听友41579055

辨证录

《辨证录》,综合性医书,14卷,清代陈士铎撰。约成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内容包括内、外、妇等各科病证。分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770余证。每证详...

by:云山人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