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第9集《杜甫的诗歌基因,是家族遗传》

2020-05-18 14:45:1214:06 139
所属专辑:唐诗和唐代诗人
声音简介

杜甫与李白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说起唐诗,人们首先就会想到李白、杜甫。相比于李白的潇洒飘逸,狂放不羁,杜甫总是给人们一种心事重重,沉稳忧郁的感觉。为什么同处于大唐盛世的两人有着如此不同的气质和诗歌风格,这与它们的身世有着怎样的联系?上一节我们了解了一些关于李白的真相,李白那传奇的身世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那么,关于诗圣杜甫,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

上一节讲到李白充满传奇的身世,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学界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更多的是传奇故事;而杜甫的身世却是清楚明白有据可依的,唐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城东二里的瑶湾村(今河南巩县南)一个官宦人家。他的父亲杜闲此时已三十出头,曾做过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杜甫的父亲虽然只是县令,但他的家庭却是“奉儒守官”之家,有着良好的儒家文化传统。什么是“奉儒守官”之家呢?这是说杜甫的祖上一直都是走读书做官这条路,杜甫一生都为有这样的家庭和值得称赞的家世而感到自豪,每每在诗文中夸耀自己的两位祖先——杜预和杜审言。杜预是杜甫的十三世祖,西晋有名的大臣,曾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在灭吴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人读过《三国演义》?假如你把《三国演义》读到最后,你就能读到杜预的故事了,因为《三国演义》最后的结局就是三家归晋,就是魏蜀吴三个国家被晋统一了。杜预就是灭吴战争中晋国军队的统帅。我贴上来了三张连环画的贴图,这三张连环画的贴图都是来自于《三国演义》,第一幅画面是讲杜预被推荐作统帅,第二幅画面就是任命杜预,第三幅画描绘的是杜预出任统帅和出兵吴国的故事。灭吴之后,他还在江南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颇有政绩。杜预不仅有治世之才,而且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在政治、经济、军事、律令、历法、算术、工程等方面均有涉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特别喜欢《左传》,《左传》就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杜预还写了一本书叫《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古代的史书因为年代久远,后人已经很难理解古书的意思,杜预的书就是为这本《左传》进行解释,是现存最早、最具权威性的《左传》注本。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一直是把“立德、立言、立功”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士人的理想,那武能建功立业,文能著作传世的杜预简直就是儒家的理想人物,难怪杜甫要对他推崇备至了。

   杜甫的祖祖辈辈有很多很多当官的人,其中还有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谁呢?这就是他的爷爷——杜审言。这个杜审言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呢?首先,杜审言的官做的很大,他是高宗朝进士,武后时曾任著作朗,膳部员外郎,后来还授国子监,加修文馆直学士。其次,杜审言的文才在当时就享有盛名,少时即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时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律诗形式的确立颇有贡献。同学们可能有疑问了,什么是近体律诗?它和古诗有什么区别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类型不仅非常多,各种诗歌的发展成熟也是不一样的。律诗又被称作近体诗、今体诗,那是因为在唐代人看来,这是一种新产生的诗歌体裁,借以区别早已成熟定型的古体诗。也就是说,在唐代,诗歌就有古今之分了。而不管唐代的古体还是近体诗,在现代人看来都是很古老的诗歌,所以才会笼统的称之为古诗。相比于古体诗,近体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这不是说古体诗就完全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只不过律诗要求非常严格,事实上,律诗也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慢慢演变发展过来的。古体诗先成熟之后,随着梵语佛经的翻译,人们渐渐认识到原来汉语也有声调的变化,于是人们在写作诗歌过程中,渐渐对诗歌的形式也就是平仄、对仗和押韵有了更高的要求。渐渐的人们就发现,五言诗平仄相对,一共四十个字长短,七言诗平仄相对,一共五十六个字,成为表达一般内容、抒发感情最为恰当的诗歌容量。于是,便把这种在古体诗基础上,加入对平仄、对仗以及押韵的形式要求,固定一句五个字,共八句四十个字的五言诗称作五言律诗,把固定一句七个字,共八句五十六个字的七言诗称为七言律诗。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就在五言律诗的发展过程中,对五言律诗形式的确立有很大贡献,被称为五言律诗的祖师爷。杜甫对他这位以诗著名的祖父甚为推崇,同时还把杜审言精于诗学的特长看作是家族的传统。在写给儿子宗武的诗中,杜甫就骄傲的宣称:“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杜甫确实是带着家族的诗歌遗传基因。在诗歌艺术上,杜甫与其祖父杜审言一脉相承,不仅在句法、章法上有摹仿祖父作诗的痕迹,而在在诗歌意境的构造上和诗歌意象的使用上也颇受祖父的影响。

杜审言不仅诗写的好,在性格上也非常自信豪迈。前面提到杜审言少时即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时称“文章四友”。那么这个苏味道又是谁呢?大家虽然不太熟悉他,但他的后代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苏轼,苏东坡这个旷世奇才想必同学们都听说过吧。苏味道也是个大文豪,九岁就能写诗, 他的《正月十五夜》一诗,歌咏洛阳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其中“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一句特别有名,火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指灯光雪亮。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我们今天的成语“火树银花”就出自苏味道的这句诗。

杜审言与苏味道都是当时才名很大的文人,有一次,他们一起参加一个活动,杜审言一出来,他就说:“苏味道这下肯定要死了”。别的人说:“苏味道为什么会死?无缘无故的,又没打仗,为什么要死?”杜审言就说:“因为苏味道见了我写的文章,他一定会羞愧而死的”。你看杜甫的爷爷对自己的文才多骄傲自信,就像两个同学在一起,有一个学霸出来,就说另外一个学霸要死了,为什么要死?因为我的文章,我的作文写得比他好,他看见了要羞愧而死。不仅如此,杜审言还说“我的文章,可以使得屈原、宋玉的赋也要成为我的部下。我的书法可以使得王羲之成为我的学生。”你看这话说的,就是千年以来的文人都不如他,这样豪迈自信的气度,这就是杜审言。

为什么要这样详细介绍杜审言的自信与豪迈呢?因为我们这一节的主人公杜甫深受家族遗传基因的影响,也非常以他的祖父杜审言为骄傲。杜甫在青年时代也写过这样豪迈的诗句。《望岳》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诗人远远望见泰山,便为它巍峨的气势所深深震撼,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才好,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怎么样的意思,“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是,这种散文的用词放到诗句里面就很创新,很别致。接下来诗人自问自答,“齐鲁青未了”,诗人没有直接说泰山有多高,而是换了一个角度,说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站得高所以望得远,在泰山之巅可以将整个齐鲁大地尽收眼底,泰山之高也就不言而喻了。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为泰山专属,不能挪用形容其它山脉。

接下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二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把造化对泰山的偏爱表达得惟妙惟肖,由于大自然的钟爱,泰山聚集了天地之灵气和精华。由于山高,山南和山北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好像一边还是早上,一边就已经进入黄昏。这本来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一个“割”字,则泰山仿佛具有了遮天蔽日、主宰阴阳的力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晨昏不同的景观,更突出泰山之雄伟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鸟儿飞回山林,飘渺变幻的云气笼罩着几处飞鸟,仿佛人间仙境一般,故心胸为之荡漾,流连忘返。“决眦”二字尤为传神,为了把云雾中飞鸟归山的美景收入眼帘,诗人极力睁大眼睛,好像要把眼眶撑裂。传神地写出诗人对泰山美景的钟爱。

最后一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非常有名,就算同学们之前没有读过全诗,也一定知道这句,因为这一句写的太好,太有气势了。《孟子·尽心上》写:“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都变小了。诗人化用孔子的典故,说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群山尽收眼底,众山都变得渺小了。这里再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泰山俯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与气魄。所谓站的高所以望得远,一个人站的高度决定了他视野的广度,人要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度,才能超越自己眼界的局限,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这首诗就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壮志雄心,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

读完这一首诗,我们就能知道,杜甫这个人,一定会成为一个最伟大的诗人,因为这一首诗已经表达出来足够的气概。其实这一句传诵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还因为诗人勇于攀登上最高峰的豪迈精神,特别振奋人心。从远望到山脚处仰望到半山腰齐望到山顶俯瞰众山,层层推进,气势磅礴,真足以开拓万古心胸。我们不难想象,这个年轻的诗人杜甫,他对未来,对事业都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激情,也充满了豪气。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全唐诗-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by:白云出岫

唐诗人物之杜甫传

大掌柜讲唐诗人物之杜甫,欢迎订阅收听。

by:三乐大掌柜官方

杜甫诗集500篇

以上内容采自百度百科…

by:o0浮生逍遥

唐诗鉴赏·中诗大早读【唐·杜甫】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by:听风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