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二节中国之道

2022-09-05 06:25:0809:53 43
所属专辑:万物一理
声音简介
第二节、中国之道
“道”是中国哲学最基本概念,道学就是中国哲学,也是周易著书立说所要表述的对象。道不为尧存,不为舛亡。天不变,道亦不变。只要把握道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历史演化情况,就能正确理解中国哲学本义。在老子《道德经》中,道即为气,是实体与属性不相分离的概念;在孔子《易传》语境中指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实体之道又分先天之炁和后天之气,先天之炁指第一本体是产生宇宙的总根,后天之气又分阴阳之气,万物皆由阴阳之气构成,外在表现为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属性之道指规律、理以及阴阳辩证法,引伸指宇宙万物的一切规律和根本规律,天下万事万物都服从于它,产生于它。哲学上表现为:道即理,为属性,为规律;道即气,为第一实体;道即阴阳,为辩证法,为阴阳论;道生万物为宇宙论。概括起来指“一气化生,阴阳组合,对立统一”即为其全部含义。道的这种含义与古希腊本体论哲学定义大致吻合,所以道学等同于所谓西方哲学。下面我们来具体讨论道的概念意义。
一、字义演变。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双神缠绕像被学术界认为是“道”字最早象形字。画像中借伏羲男性寓阳,女娲女性寓阴,象形阴阳相交,表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易学思想。阴阳既指天地阴阳之气,又指阴阳属性辩证关系。


伏羲女娲彩图 新疆出土唐绢 山东武梁祠汉墓

道,战国楚简为“”,行字中间加个人字为道,人行在道路上,象形字本义指道路,如《周易•履卦》之“履道坦坦”。衍生字义指发展规律,如《尚书•洪范》“王道荡荡”,有了政令、规范和法度之义。《左传》“盈而荡,天之道也”,指自然规律、事物的发展规律。最早的“道”字不见于甲骨文,却见于金鼎文“”,文字象形手托着首(脑袋),或直接将脑袋藏在衣服中,像用衣服把头蒙起来,表示走起路来蒙着头看不见,要用大脑思索前行。如治国之道、处世之道、养生之道都要靠人类自己摸求探索,在一种看不见的情况下,指引人们前进的无形东西。这是“道”字表示道理、法则、规律之类抽象概念的原因所在。也是老子描述道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原始字义。
二、道即气。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物,其中有精。”《管子•业内》说“精也者,气之精也”,即“精”指精气。“气”与“精气”不同,一般将“精气”理解为“炁(音气)”。炁是中国哲学、道教和中医中常见的概念,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中国古人认为“炁”乃先天之气,“气”乃后天之气。后天之“气”指普通之气,如水气、空气、火气,它们都可分解,可消亡。先天之“炁”指第一本体,没有结构,不可解构,不能消亡,是绝对唯一的根本。它自己就是自己,不为它者所生,不为它者所灭,不生不灭在万物之先就存在,故称之为先天之气。道教所谓“正一教”和“全真教”两教的名称意义也有赖于此。“正一”的意思是本体绝对正宗同质、同一,且不可解构,其他事物的同一性、唯一性是相对的、可解构。“全真”的意思是说只有本体为真,其他皆虚假不真实,和佛教的“真如、舍利子”概念相近。真如即是不生不灭,非彼非此的绝对有在;舍利子,打不碎,捶不烂等等性质,都是在言说第一本体性质,也即“炁”的性质。“炁” 与“气”的关系相当于第一本体与普通本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世界物质性存在的依据。
三、道即理。《易传》曰:“形而上者之为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在孔子那里强调与理、规律同义,所以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如宋明理学亦称宋明道学。道有两种意思,道既指气,又指理,毕竟让人不好理解。所以有人说,既然阴阳指气,气是形而下的器,《易传》作者一方面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就产生了矛盾。其实,气与理相当于斯宾洛莎的“实体与属性”概念。由于实体与属性本来不相分离,这种理解当然正确。所以管子说“万物宗一,阴阳同度为道。”道既为实体之气,又指阴阳之理,还指宇宙规律,从属性还是从实体层面,或从发展规律来理解都正确,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金文“道”字形象地把本质世界比喻是一条指引人们做正确事情的道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按照道来做事,这就是我们把那些有能力的人,称之为“道行很深”的道理。所以,道与天理、自然规律的内涵是相通相近的,“道理”后来形成一个联合词组也是这个本义。由于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一直为中国文化主流,故后来人们往往将道片面理解为规律,为理,对道的解释丢失实体之气的原义。
四、阴阳辩证之道。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对阴阳关系进行了解读。史湘云说:“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比如一片树叶儿,那边向上朝阳的就是阳,这边背阴覆下的就是阴。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翠缕道:“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又道:“知道了,姑娘是阳,我就是阴。”又道:“人家说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曹雪芹这种用生活事例来解读抽象的周易阴阳哲学,不但形象,而且准确,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易学认为,阴阳之气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气就是一个。如“陰”字右边“今、云”指天气的阴晴属性,没有太阳的时候为“阴”。方以智《东西均·反因》说“真天统天地,真阳统阴阳,真一统万一,太无统有无,至善统善恶”。阴阳与气、道概念一样也是实体与属性未作区分的辩证概念,阴阳既可指属性范畴,又可指实体范畴。当属性概念使用,因为属性是组合双方共有的概念,故对立是表象,同一是本质。
五、宇宙论之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文子•下德》说:“阴阳陶冶万物,皆乘一气而生。”道家赋予“道”有了标准的哲学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道是万物的本源和本体,道产生万物。第二,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这两个观点,和《易传》“太极生两仪”及周敦颐《太极图说》哲理相通相近,不但看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也看到了事物的生成发展规律,下节专门讨论。因此,综上所述,道是宇宙的本原,具有“实体、属性、发展规律”三个本体论范畴,所以中国之道就是西方意义上哲学本体,而且中国哲学在老子时代就基本阐述清楚。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素书》第六章/第二节 处世智慧

古今中外的许多贤人都对历史的借鉴作用有一致的看法。黄石公认为,历史能够让人们“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前人...

by:妙巴

《孔子传》第六章/第二节 自由与道德

六十八岁的孔子,终于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生涯,返回了自己的祖国—鲁国。

by:妙巴

剪道派烫染之道(第二季)

还在为染发上色不准而烦恼吗?还在为烫发毛躁不卷而困惑吗?还在为不知道这样选择五花八门的技术而徘徊犹豫吗?本专辑从剪烫染几方面入手,解决大家平时忽略的一些重要的细...

by:传道师v勇哥v

中国人生存之道

中国人生存之道,透过人性污点,解读生存发展的游戏规则。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生存法则。

by:子颖1

《素书》第六章/第三节

黄石公说:“弃玉取石者盲。”原意是指那些有眼无珠抛弃美玉取石块的人。既是人才,就必然有不同常人之处,否则就称不上人才。

by:妙巴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by:黄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