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三节太极之道

2022-07-25 22:56:2029:45 26
所属专辑:万物一理
声音简介
第三节、太极之道
“太极”一词是易学的核心词语,理解它的词源词义,对融会贯通、弄清弄懂《周易》立著本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论证汉字造字法本于易学原理,汉字的结构模式就是易学模式,因此汉字的形成与产生它的文化背景及哲学思维密不可分。追溯文字渊源,抓住汉字初期象形、会意的特点,掌握词源词义这个基石,再结合应用意义,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太极”一词的哲学内涵。本节从词源词义和应用意义两个方面论证:“太”为时间联系,“极”为空间联系,“太极”指宇宙在时空极点状态下的时空关系,其哲学意义表示宇宙本体的终极存在,且由它演化发展为宇宙生成规律。也即太极与道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语词表述,是老子的道生万物和易学“太极生两仪”宇宙生成论思想的相同表述。

一、“太”本义指人类世代关系在时间纵轴上的传承联系
《说文释例》“太”本作“大”;《春秋》“太子”作“大子”;《尚书》“太誓”作“大誓”;《史记》、《汉书》之“大上皇、大后”后人都读“太”。“太”是语言分化,大下加一点成字,太、大通假。福建省客家人是中原汉民在古代南迁到闽西梅州的,他们方言中“大”至今还读“太”音。《新编说文解字》释“大”又同“人”,指地位高的人,本意为“大人”。因此,“太、大、人”的词性基石存在着人的内在联系。民间俗称父亲为“大大”,大指父亲。太古俗字为“”,和众、森、淼等叠加字造字方法一样,表示为单字字义的叠加概述,因而“”是大的概述,即“”本义指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为曾祖父。造字本义和运用意义一致,现在曾祖父民间还俗称“太太”。由于父系社会的父权特征,父亲在家庭中地位高大,“大”引申为地位高的大人,“”则是地位更高的大人。故“”从地位的概念外延上又指统治领导地位最高的,大人之上的大人——皇帝。《尚书》“太誓”之“太”指周武王;老子《道德经》中的“太上”一词指“最高统治者”。“太”在古汉语中最常见的组词总与皇帝关联,如是皇帝长辈的组词有太皇、太后,是皇帝晚辈的组词有太子,与皇帝有直接关系的组词向上有祭祖的太庙,向下有服务于皇帝的太医、太仆、太监。这种以皇帝为中心的组词方式反映出“太”含有以“皇帝”为中心原点与其上下之间的一种直接联系。“太”,大下加一点,事指人胯下一点,与生殖有关,可能与周文王之妻,周武王之母叫“太姒”有关,从“太皇、太子”和皇帝的世代关系归纳分析,这种直接联系主要指上下代之间的世代传承联系。特别是只有继承皇位的皇子才能称作“太子”,世代传承联系之义反映在“太子”之上字义非常明确。以皇帝为中心的世代传承关系,其实质是古代世代生育观在造字思维中的烙印。原始社会在以氏族部落为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人们对世代生育关系形成了一种基本的共识,即人都是部落酋长、氏族长的子孙后代,所谓华夏儿女都是炎黄子孙。这种世代生育关系观是“太”为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世代传承关系的同理运用。
综上所述,“太”字本义指曾祖父——太太。由于父权时代背景和古人的世代生育传承观参与字义演化,“太”则是借曾祖父与子孙的世代传承及地位关系,引申为以皇帝为起点在时间纵轴上的世代生育传承关系。

二、“极”借树木根枝象形为空间立体坐标系
“太极”原为“太極”,“极”与“極”两字古代并存,《说文》有“极”字注释,说明“极”是“極”的古代简化字。古代汉字的简化通常有很强的内容一致性,不是现代意义上侧重书写方便而简化。《甲骨文字释林》:“亟,古極字,中从人,而上下有二横画,上接于顶,下接于踵,而極之本义昭然可视矣。”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先来分析简化字“极”的原始字义。“极”由“及”和“木”组成。“及”古汉语专家王力释为“人手抓车”,现代汉语中多作连词,“及”的原始字义和《诗·卫风·氓》“及尔偕老”同,表示紧密联系的意思。“木”甲骨文作“”,象形自然界中的树木。按无形的意会,以象形字于组合之中,凭见义的方法来会意这一象形文字的特点理解,“极”本义应该是借树木的某种联系来表示事物的某种相连。《汉语大字典》注释:木固全体象形,“”像杆,上扬者枝叶,下注者根株。甲骨文“”,上下形状呈放射对称,有充斥上下四方空间的含义。《荀子·儒效》曰:“宇中六指谓之极”,定义指出“极”象形意指空间立体坐标系。因此“极”的字源字义是借树木、枝杈、根系充斥上下四方空间之状,会意为充斥弥漫的空间。译成现代语是立体空间坐标系。
形义分析如此,史料佐证亦然。《诗·卫风·氓》“士也罔极”,《诗·商颂》“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两处“极”字分别有心中、中心的意思。《传》释“极,中也”,“极”与“中”同义。“中”甲骨文为“”(甲三·九·八)、“”(秉仲爵),按时空观的观点来象形会意,“”为纵向或纵轴,“○”、“□”表示平面,特别是“”一竖未通,立体象形感更强,表示纵轴与平面的垂直立体空间关系。故“极”、“中”同义是正常的字条解释,两者都是空间立体坐标系象形字。回头来看《甲骨文字释林》“亟”的字条便很好理解,人在天地之间乃为中,“上接于顶,下接于踵”,与天地相通,这是《周易》思想的一个基本背景常识,它和“木”的枝杈上通于天、根系下通于地的象形是一个意思,故“木”与“亟”组成“極”系左右同义造字,“極”之本义与“极”完全一致,象形空间立体坐标系。

三、“太极”的组词意义
根据“太”与“极”的词源字义理解,“太”是借人的世代在时间纵轴上的联系,组词中避开主体人会意为时间从古至今的纵向生成发展关系。“极”是借树木整体充斥上下四方之形象,组词中避开木之本体抽象会意为空间上的充斥联系。综合起来,“太极”的词源词义是描述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哲学用词,指时间极点状态下充斥四方的空间纵向传承联系,借以确立时空秩序及时空发展规律,是世界上最早的四维时空概念。《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意思是,宇宙在时间上从最早的时候,空间上从最原始的地方,开始生成发展,并一分为二成阴阳两仪,字义指向哲学的第一本体性质。由于气是中国哲学的本原,故太极也指混沌之初的原始之气。《汉书·律历志》认为“太极”为“元气”,是事物性的实体。易学词语如“太一”、“太素”、“太始”、“太初”、“太虚”、“太和”、“无极”等都是在此意义上的表述。宇宙在这个地方“元气混而为一”称“太一”;形质一样无差别称“太素”;从这里演化开始称“太始”;宇宙在这里时间性质上称“太初”,空间形态上虚无称“太虚”;阴阳之气混沌未分称“太和”,表示在它之前状态称“无极”。这些观点比较主流普遍。如《列子·天瑞》和《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又如《皇极经世》:“太极道之极也,太元道之元也,太素色之本也,太一数之始也,太初事之初也,其成功一也。”等等。此外,由于字义通假,如《庄子·天地》“泰初(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名”和上博楚简《恒先》“恒先无,有朴、静、虚”等等都是这个意义上的说法。“太极”的组词意义还可从“一”、“中”、“大恒”、“皇极”等词义中进一步证实。

四、正本清源识“太极”
阮籍《通老论》曰“《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素书》第六章/第三节

黄石公说:“弃玉取石者盲。”原意是指那些有眼无珠抛弃美玉取石块的人。既是人才,就必然有不同常人之处,否则就称不上人才。

by:妙巴

太极之道

具有生物学博士学位、哈佛留学归来的薛斌老师,习练洪传陈式太极拳多年。他将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同大家探究当下习练太极拳的诸多感受,他认为太极拳从文化角度理解...

by:太极精修密境

《孔子传》第六章/第三节 千秋木铎

人生中最后几年的孔子,在教育学生、整理文化典籍、参议政治之余,本应有一个更加平静的晚年,却偏偏噩耗连连,给这位饱经人世风雨的老人,这位一心想着天下苍生的哲人余生...

by:妙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