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四节易之本义

2022-07-30 06:47:1924:00 45
所属专辑:万物一理
声音简介
(上接第三节)韩非子曰“万物各异理,而道尽万物之理”。这是中华文化总根《周易》的一个基本内涵,也是程朱理学一直宣扬的观点。由于每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相似性,一物有一理,一物之理又是万物之理,万理归于一理,故太极通常意义上又可表示为任何事物由此建立,或以此为“元”开始纵向发展的概念。所以邵雍说“物物有太极,人人有太极”。
“太极”的上述意义正是哲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不难理解“太极”一词原始词义指向哲学的本体论意义,“太极之气”是中国哲学的第一实体。因此,“太极”作为哲学用词,即是中国哲学表达、表述宇宙本体论意义的终极存在或宇宙时空生成规律。所以,太极是理,亦是道,是宇宙根本之理。

第四节、易之本义
《周礼》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人们通常认为《易经》有三种,夏代称连山易,商代称归藏易,周代称周易,那么易之为书名本义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来讨论。易学起源于中国象形文字早期,其象形字义直接表达了著作本义。甲骨文“易”字写法主要有四种:第一、象形日或日光“”。第二、象形日月合体,日月运动为“易”,表示阴阳之道。第三、象形蜥蜴,“易”通“蜴”,蜥蜴是变色龙,象征变化多端之义。第四、甲骨文“”,象形两器皿之间倾注貌,为一器皿的液体倾注另一器皿,“交易、易位”就体现这个字义;有学者论证为“新瓶装陈酒”,也即“格物致知”之义。理解了这四种象形意义,基本能理解《易经》书名立著本义。
一、甲骨文象形“日”的本义。象形字有两种:一是本质象形, 字形为“、”;另一种是应用象形,字形为“”。本质象形中的“易”字头,“⊙”象形日,“”象形月;字尾勿,《说文》释是古代州里所建的旗,象有杂帛带须的旗帜。又《说文》字序编排归类,归“易”为“犭”旁类,有毛须之义,和甲骨文“彡、”象形一致,对应日月,毛须会意为光线。
“阳”古文作与“昜”,与“易”字中间相差一横,字形相近,“氜、、昜”三者皆为古“阳”字。“氜”为俗阳字,日之气即指日光;“”象形太阳落山,太阳落山时看不见太阳,只见阳光;“昜”是易字中间加一横,本义把光线(勿、)与太阳(日、 ⊙ )分开,会意为阳光;因此,“氜、、昜”三者都是避开太阳本体,而指它的光线。比较“易”与“昜”的造字区分,中间有一横将太阳与光线阻隔为“昜”指阳光,没有一横阻隔太阳与光线为“易”,“易”象形太阳及其发出的光,指自然界中的太阳。此外,日与勿组合,组合位置不同字义不同,“曶、昒”是组合不同的字,两字通用,字义为黎明。“勿”在“日”上或左,太阳光不朝下,看不到太阳,拆字分析也旁证“易”为阳光普照的太阳。
“易”象形光芒四射的太阳(),和皇()字象形灯光,象形意思一致。“皇建有其极”和“易有太极”都是取象光线充斥空间,建立空间坐标系。所以“是故,易有太极”译成现代语是:太阳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任何事物和太阳一样都肯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因而“太极”作为时空坐标系,也就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研究衡量万事万物就必须要建立时空立体坐标系——太极。这样理解《周易》就不难懂了。
二、象形日月合体,日月运动为“易”。《说文》注“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甲骨文中字头字尾之象形会意与《说文》注释相同,“易”字象形太阳或月亮及其发出的光。所以,后人有“易为日月之合体”之说。“易”字起初字头日月通用,后因文字本身规范统一的缘故,固定为日。中国古代天文学水平很高,上古文明史完全可以推到6000年前。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将军崖岩画是上古时期观天测象的记录,其中第二组星象图,大石上的圆窝以及子午线、太阳刻画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记录,与今天以科学仪器测绘的子午线,其误差仅为3°55′88″,实在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杰出的成果。明代顾炎武《日知录》中有一段名言:“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戌卒之作辞也; “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三代”指夏、商、周。四句话依次见于《诗·风·七月》、《诗·唐风·绸缪》、《诗·小雅·渐渐之石》和《国语·晋语》之中。这些诗句是否真是农民、妇人、戌卒、儿童所作当不可靠,据此来推断“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理由并不充足,但可以说明“三代”时期对天文的认识已经很深,也很普及。《尚书·胤征》说:夏代仲康时皇家天文学家及占星学家曦和酗酒误事, 某年三月之朔日发生日食,他尸位素餐,未及时准确预报。结果被杀。这则事件说明古代天文学确实非常发达,水平已基本达到准确预报日食的程度。对日月运动规律及天文的了解,《礼》、《书》、《诗》中有大量记载,这些都证明古人与天文学紧密关联的时代背景。
其实,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农业生产必须要把握天气时令规律。因为农作物生长规律与一年气候循环变化规律对应,庄稼的播种、收割一年仅有关键数天,一般不能超过十五天,也即一个节气划分的依据。如果错过生产时令就会影响当年收成,只有掌握了日月运动形成的天气规律才能把握农业生产和庄稼生长规律。著《易》的原初目的是要研究如何通过日月运动而掌握万物生长规律,这即是为什么说“生生之谓易”的原因。研究日月运动形成的气候规律是农耕文明的必然选择。《系辞》指出,古人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正是对日月运动规律的了解,进而远观鸟兽,近观草木,发现事物的规律,不但受日月运动规律支配,而且与之相似对应。什么时候生长什么作物,出生什么动物,万物生长由阴阳节气规律控制。所以《易经》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一切社会人事活动也必须对应日月运动来进行。如《剥》卦“六五,贯鱼以宫入宠,无不利”。妃子及皇后按地位、身份不同,根据月亮的朔望排列,初一到十五由地位低到高陪寝,十五月亮最圆由地位最高的皇后陪寝,然后十五至三十再由地位高到低陪寝,这种宫俗即是模仿月亮变化规律用于人事的实例。《系辞下》列举十二个“盖取诸卦”也有这个道理。如商品交易之理寓于噬嗑卦的卦象之中,“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噬嗑卦是下震上离,离为日。震,动也。此卦的卦象是人在太阳下运动。日中是阴阳交替、太阳由升转降的时候,对应商品交换,象形人从家中到市场交易后返回,路程和时间安排比较合理。正是《周易》把阴阳之气(能量)与万物组合产生的属性,特别在生物学、自然规律方面的正确性提升为哲学,并引用于人事社会才产生了错误。万物确实按天气的阴阳运动而变化,包括水到冬天结冰,男女每月一次生理现象等等都符合此规律。所以古人认为天气运行有什么性质,人就有什么性质。山东西汉墓室壁画东边画生境,西边画死境,即印证着太阳东升西落的阴阳哲学。这种现象在天叫“气运”,在人叫“运气”。古人还有事没事地观察“气运”情况以分析“运气”。传说尹喜在老子过关的早晨就已经发现“紫气东来”即依据于此。万物感应阴阳气能,并受气能变化而支配是科学的范畴,阴阳之气支配万物相对实体而言必然有效。但相对人事社会活动、命运等属性范畴却不是必然的,它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与属性关联的实体上。由于物事、物理不分,《周易》把宇宙间阴阳之气支配万物变化或生长,万物感应阴阳之气变化的有效性扩大到对万事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