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佛教哲学第一节佛学简史

2023-09-13 18:44:1322:50 72
所属专辑:万物一理
声音简介
第七章 佛教哲学
2020.7.21.
第一节、佛教简史
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5月17日(世界佛陀日称卫塞节),中国傣族的四月初八泼水节为纪念他的诞辰。他29岁时出家寻道6年,35岁腊月初八,悟“缘起”之道而成佛。出家前生有一子,享年80岁,传道45年,足迹遍布恒河流域。所说佛经不立文字,口口传诵,当时虽有梵文不用,晚年允许用巴利文记录,直至阿育王时才出现完整文字经典。原始佛教主要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经,两者内容基本一致。原始经典后来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此过程中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经典中,某些佛理法义略有不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佛陀原旨。佛教历史大致可分四个时期:本师世期、部派时期、大乘时期和海外时期。

一、本师时期
释迦牟尼本人在世讲学期间称本师时期。《解深密经》说释迦牟尼将自己一生传播佛学分三个时期,又称“三时判教”或“三转”。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第一次宣讲佛法叫“初转”。主讲内容四谛及相关十二因缘等,故初转又称四谛。初转主讲《阿含经》,强调“人我空”。第二转在王舍城灵鹫山、舍卫国等地,主讲《般若经》强调“诸法性空”,名“无相”,即在“人我空”基础上讲“法我空”。“第三转”在毗舍离,主讲《解深密经》、《法华经》、《宝积经》、《涅槃经》等,主要为大乘佛教内容,强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中国法相宗承《解深密经》之说,分“有、空、中道”为三时判教,并依心识分“缘起说、阿赖耶识和唯识说”为根本教义。
中国天台宗将佛陀一生传教分五个时期,分别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称“五时判教”。有偈子曰:“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第一、华严时,指佛陀成道之初为四面八方菩萨说《华严经》内容,主要讲法界缘起,缘起性空。第二、阿含时,约12年,领鹿野苑最先跟他出家之人,传播四谛八正道,主说《阿含经》内容。第三、方等时,约8年,指佛既说小乘,更演《维摩经》、《楞伽经》、《楞严经》等大乘内容。第四、般若时,约22年,指用大乘般若性空,点化小乘学佛众生的不足,代表作《般若经》。第五、法华时,指72岁后8年讲《法华经》、佛灭前100天讲《涅槃经》。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前后思想都是变化的,甚至是矛盾的。这五个时期划分反映佛陀思想呈变化状态,符合佛理发展逻辑,何况大乘佛学兼容小乘佛学,更加符合发展规律,只是时间前后难以严格界定。
因时间与内容不能严格区分,故按佛学内容划分似乎更为妥帖,所以中国华严宗将其划分为“小、始、终、顿、圆”五类。 ①“小”指小乘教。②“始”大乘始教,为从小乘始入大乘的教法。此教是大乘的初门,相对后面的终教叫它作大乘始教。③“终”指终教,意思是大乘终极的教门,也叫作实教。所说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渐次修行而成,所以也称为渐教。④“顿”指顿教,意思是顿修顿悟的教门,离言离相顿显顿成,一念不生即名为佛。顿教不说法相,只辨真性,没有八识无我差别,不立五法三自性门路,不同于始终二教的渐次修成,也不同于圆教的圆明具德,所以另立为一教。⑤“圆”指圆教,意思是圆融无碍的教门。此教说性海圆融,随缘起成无尽法界,而彼此不相违碍。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所以叫它作圆。
关于佛学分类,还有很多它说。如法藏在《金师子章》里,以因缘是小教,无自性空是始教,幻有宛然是终教,二相双亡是顿教,情尽体露是圆教。而《游心法界记》里,以“法是我非”为小教,“缘生无性”为始教,“事理混融”为终教,“言尽理显”为顿教,“法界无碍”为圆教。总之,本师时期佛学思想是变化的,发展的。大乘佛教认为,佛教第一部经是《华严经》,最后一部经为《佛灭前100天讲《涅槃经》。《法华经》为佛学大全,《楞严经》为开悟之道,有成佛《法华经》,学佛《楞严经》之说。《维摩经》为俗家弟子修行指南。而小乘佛教认为大乘经典皆是伪造,只有阿含经才是佛陀原旨教义。

二、部派集结时期
佛陀逝世后,佛教共有六次集结。前三次在大乘佛教出现前,较近原始佛法,称部派集结时期,它表现出佛学由统一到分化的特征。
第一次结集于佛陀入灭后九十天,跟佛陀直接相处的五百阿罗汉会聚于王舍城郊外之七叶窟,以摩诃迦叶为上首,又称为五百结集,或上座部结集。此次结集,据《五分律》、《摩诃僧只律》等载,历时七个月,阿难受命诵出诸经,优婆离诵出戒律,再由诸长老将所诵之经律检校修订。这次结集采取会诵的形式,并没有书面文字记录下来。其“律”包括戒律的性质、条款、制律等,其“经”为小乘经,即汉译《阿含经》,此说为史学界普遍认可。另外还有诸种说法,如《大智度论》记载,迦叶于耆阇崛山结集小乘三藏;同时,文殊、弥勒等于铁围山,与阿难共同结集大乘经典,此称铁围山大乘结集。这时期主要分化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部区别在于:
(1)上座部普遍反对神化佛,而大众部则神化佛,认为佛是无漏、无缺陷的。
(2)上座部认为菩萨只是觉悟之前的佛,仍然受到生老病死规律的约束。大众部则普遍认为菩萨不受生老病死约束,相比上座部提高了菩萨的神性地位。
(3)大众部认为不仅有释迦牟尼佛,世界上还有其他很多佛并存。如观音菩萨既是佛的前身,又是当世帮助佛传教的现身,上座部则反对这个说法。
(4)上座部认为阿罗汉已经完全觉悟,部分大众部(制多部)则认为阿罗汉很多方面还有缺失,需要佛的帮助和引导。
第二次结集:于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左右,印度东部比丘对戒律发生异议,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为此,七百比丘会于毗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称为七百结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对佛法本身没有争议。
第三次结集:于佛陀入灭后236年,在阿育王之护持下,一千比丘会于摩揭陀国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此次结集以经、律、论三藏为主,也对当时外道之各种异议邪说加以批驳。结集后选派一批比丘至恒河流域以外之地区,及印度境外弘布佛教,同时将佛舍利分发四方。第一、二次结集之说,北方与南方佛教皆有流传,第三次结集之说则只流传于南方。
第四次结集:这时大乘佛教已经以正式面貌出现,它在时间上不属于部派集结时期,为让大家了解这里而简述。第四次结集有北传、南传二说。
(一)北传佛教有二种记载:(1)佛陀入灭后五百年,说一切有部僧迦旃延子往印度西北之罽宾国,召集五百阿罗汉及五百菩萨进行结集,马鸣菩萨笔之为文,撰成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百万颂,保密不传。世亲菩萨秘密偷学而著小乘《俱舍论》。(2)依唐僧《大唐西域记》卷三所载,佛陀入灭后四百年,于迦腻色迦王护持之下,以胁尊者、世友为上首,聚集迦湿弥罗国(即罽宾)之比丘五百人造论解释三藏,先作十万颂,解释经藏;次造十万颂,解释律藏;再作十万颂,解释论藏;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石函缄封,建塔藏于其中。此二说以后者较为可信。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据《大史》等之记载,谓第四次结集系于锡兰国王婆他伽马尼统治期间,于阿卢寺举行,罗希多大上座主持,五百比丘参加。会中诵上座部佛教三藏,修订三藏注释,重新安排经典次序,写成第一部巴利文三藏及僧伽罗文注释。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1772823pxku

老先生好些时间没更新了呀,期待更新哦

万物一理 回复 @1772823pxku

好像无人听,估计方言难懂,没信心继续!

1772823pxku 回复 @1772823pxku

古仁人常说,人生在世,朋友千百,知已了了一二尚不可得,故这种努力后却不为人所动甚至所容的事不稀奇。古仁人亦常言,其文其作乃为后世而作,如李贽作《藏书》,欲藏之名山以传后世。故在下以为,老先生您若乐于此事,请一定坚持初心。范公仲淹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老先生切不可为外在的因素所扰了心绪,把定本心,方得大自在。加油💪

万物一理 回复 @1772823pxku

考虑改用其他方式继续。

猜你喜欢
《佛教哲学》

在《佛教哲学》一书中,方立天教授从现代哲学视角出发,举重若轻,对遍及五大洲历时2500余年的佛教文化作了解析,提炼出佛教哲学的三个主要成分,这就是人生论、宇宙论...

by:同心读书会

《佛教哲学》

区别佛陀与其他宗教导师:佛陀是人,与上帝或任何其他“超自然”的神并没有什么联系。他既非上帝,也非上帝的化身,更不是什么神秘人物。他在外表上,虽然是人类的一份子,...

by:吉祥读书会

佛教哲学(新佛学)

吴老师的作品!专辑简介已经写了若干次了,这次纯粹是为了字数的问题!大家就勉强看看吧,吴老师的课,是另一个角度的诠释!耐心听下去,会有不同的感受!

by:西陌听书

佛教哲学(新佛学金刚经)

【佛学必读】最全面的佛教哲学笔记佛言:“吾有正法眼付嘱摩诃迦叶”玄沙师备言:“但识取金刚眼睛,定世界,盖乾坤,不漏丝发”“但识自身.....不逐五蕴境界,自得...

by:闲者知无涯

方立天文集《佛教哲学》

回眸以岁月,我在中国国学这块丰腴的田野里默默耕耘,主要是走探索义理之路,也就是着力探索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中国佛教哲学思想。这是一个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德求真过程...

by:终南山甘泉書院王老师

夜的第七章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一是人心。人性复杂而多变,在利益与代价的天平上,欲望、贪婪、愤怒、嫉妒,总将人心来回拉扯。这里有很多个关于人性的故事,微笑后...

by:三秋之声

夜的第七章

一幅诡异的图画,一双让人恐惧不己的眼睛,舍友接连遭遇不幸,死亡伴着他生活久久不能离去....

by:桃李罗堂前

一节课一节课的瑜音(边习练边述)

我想学地更好。百度了很多次,竟是找不到“完整”的合理序列的一课。于是,我就把我每天的习练过程录了音。语音不怎么好听,请多多包涵。因为是我切切实实的在练中录的,所...

by:我是杨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