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十四节宋明理学

2022-07-30 11:30:2525:55 30
所属专辑:万物一理
声音简介
第十四节、宋明理学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其弟赵匡义斧光烛影都靠武力篡位,兄弟俩对武将高度戒备,尚文抑武是他们的基本治国策略。他俩拉高文人治国理念,把“刑不上大夫”理解成士大夫不受刑法处置和没有死罪,为文人治国治学能独善其身提供了人身保证。宋朝塑造了中国文化思想第二高峰。在文化高峰上殴阳修、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沈括、李清照、辛弃疾、黄庭坚、杨万里等等文人荟萃。在思想高峰上,道教陈抟老祖、宋初三先生(孙复、胡援、石介)、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南宋东南三贤(朱熹、陆久渊、吕祖谦)及叶适永嘉学派、陈亮永康学派、胡宏湖湘学派等等群星熣灿。这个时期的人物好像浓缩版的“先秦诸子百家”,不但百花齐放,而且错综相交,如程门立雪、鹅湖之会,碰撞出璀璨的思想火花。
胡瑗、孙复、石介年轻时同学,号“宋初三先生”。他们承接韩愈贬佛老,崇儒学的立场,开启理学先河,共同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胡瑗为范仲淹所用,创立苏湖教学法,以经术教授达二十余年,弟子数千人,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教育家和经师。后来范仲淹将他推荐至朝廷主持太学。胡瑗是程颐的老师和学术引进人,程颐接胡瑷国子监太学,朱熹是他的第四代弟子。就程颢、程颐而言,周敦颐当他俩的老师一年,张载是他俩的表叔亲戚,学术交往至深,而张载少年时跟随过范仲淹。程颢、程颐还与北宋第一子邵雍同巷相居多年,学术影响很大。他俩还与司马光是好朋友,与王安石、苏轼都有直接交往。宋明理学由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到南宋朱熹完成。广义上说,理学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学说,并延伸到后来程朱信奉者的思想。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经元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若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通常意义上一般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一、程朱理学。宋明理学,其学术思想“心、气、理”基本走近“实体、属性和发展规律”等哲学核心范畴。二程从“理、气”概念中,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继承演化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系统化。二程学术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更加博大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他认为,天下万物莫不由“理”和“气”构成,但是,在事物存在及其运动的整个过程中二者地位、作用不同。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理”是“生物之本”,它赋予天地万物存在之根据,而“气”是“天地之具”,它赋予天地万物存在之实体,二者缺一不可。缺乏“理”,则这“气”只是“游气”,无法凝结、积聚,从而也无法形成“有形之质”,造就天地万物之实体;同样若无“气”,则“理”无作用对象而只是“空”,也无法造就天地万物之实体,更遑论天地万物之本性。因此,“气”、“游气”或“阴阳之气”合而成就“一个形质”来,这个因“气”而合成的“有形之质”就是“气质”。然而,“气”又是因何而“合成”为此物而非他物呢?朱熹认为气的凝结、聚合过程不是随便、任意的,这其中离不开“理”、“命”、“性”的作用。具体事物存在差异,如人、物有别,人又有圣愚、贤不肖之别等,固然由于“气禀”的不同,但这其中更有“禀气”不同的“理”在,这个“理”体现于“气”的凝结、聚合过程之中,也表现在“气”的凝结、聚合的结果之中。这就是朱熹说的“一物各得一个性命,便有一个形质”的意思。此外,朱熹还说过:“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这里说的“理亦赋焉”不是单纯指“理”体现在“气”的凝结、聚合成“有形之质”的过程中,其更多是指“理”决定或规范着“气”的凝结、聚合过程,从而造就具有差异性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理先气后”,即“理”对“气”有着先在的规范或决定作用。同时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理”也由普遍性的“公共之理”转换为人、物等具体之性,所谓“一物各得一个性命”。朱熹说:“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性便是理。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因此,从“理”的角度来说“性即理”。
朱熹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总体来说理学“理、气、太极”是抓住了“实体、属性、过程”事物或哲学的三大核心范畴。理学的本质就是道学,故后人亦称宋明道学。实际上朱熹之理,是继承了孔子偏面理解的道,把道的规律性理解定义为“理”。哲学贡献在于把古代易学之道的“气与理”混沌不清,分解为“气与理”两个清晰的概念,但又错误地将无先无后,不能分离的“气与理”说成“理在气先”,只是“理在气先”在局部实践中有相对合理的一面,掩盖了本质错误。
二、陆王心学。心学即从心的角度,来讨论理学所讨论的“道、气、理、性”与心的关系。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北宋邵雍、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大启其门径,明代王阳明为集大成者,史上简称陆王心学。心学和理学与宋之前其他的儒学不一样,在于将孟子《万章句》认为人心所向就是天理的思想哲学化。陆九渊受佛学“万法唯心”和“如来藏”心物可以互变的思想影响,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之心即理说。陆九渊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王阳明继承他的观点,并发扬光大成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主要有四大核心:“一、心即理;二、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三、致良知;四、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的背景是针对程朱理学,性即理,而提出的。因为理学认为万物由理与气组成,心也是物,当然也由此组成,所以心即理。他说“心也,性也,命也,一也。”王阳明认为,理、性、命、心是道在人和事物上不同的存在方式,几个概念是同一个东西,也即持心物同一论观点。既然它们一样,那么心之理就是物之理,所以“心即理”。他推论下来用心制造的事理,就是真理本身。这与“方法决定本质”并不相悖,因而相对正确。天理、真理其实就是圣人言说的道,孔子、荀子都说,理就是道,这里也指具体的孔孟之道。因此,心之理也就是圣人之道。故由心产生出来的理,既是圣人之理,也是天理。由此王阳明“龙场悟道”得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形成心学第二个核心。其实,“龙场悟道”是一个盗版故事。孟子说“万物齐备于我”,“人人皆可为尧舜”;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后,首先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所以,“龙场悟道”没有实质性新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圣人之道,也即儒家核心思想,在于把道具体运用到“亲民”之上,而且要做到恰到好处。譬如大禹治水是为老百姓,后稷研究农业生产也是为老百姓,圣人之道都在于“亲民”。“亲民之道”就是圣人的“良知”。这个良知人人皆有,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由此产生心学第三个核心,“致良知”。良心是心造之理的大背景、大原则,具有良心的理,才是天理。王阳明曾招降归顺匪首93人,但担心放虎归山,在将领们的压力下,他违心将已达成协定的匪首们一夜斩杀。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1772823pxku

老先生加油💪

1772823pxku

好些天都没有更新了呀,期待大叔的更新。

猜你喜欢
十四

面对,面对每天的东升西落看着时钟走过的时刻日复一日何其多现实是自圆其说怎避免存在挫折自寻烦恼的人太多庸人自扰通病不过也许昨夜的你做了一个全新决策才找回的自我,一...

by:华语音乐

十四号推理当铺

《十四号推理当铺》本书是岛田庄司入围者王稼骏、日本周刊专栏作家刘念夕、《血夜爱上猫》作者夜先生等国内知名悬疑推理小说写手的精彩短篇集,集原创推理各个类型的经典之...

by:娑婆过客1126

十四号推理当铺

杀手永远是最不可能的那个人?精心策划的杀人事件?自杀?情杀?谋杀?还是意外......

by:桃李罗堂前

十四式

每首诗后面都附有青瓷老师的图解,让学诗一目了然。...

by:北国飘雪6

杨立华宋明理学15讲

杨立华教授2023最新课程已上线~点击一下立即跳转!北大杨立华讲《论语》|儒释道角度看中国哲学源头|亲近国学经典_全集免费在线阅读收听下载-喜马拉雅(...

by:小熊Finnie

十四辟棺

一场惊天迷局的背后,到底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操控着所有人的生命?一页生死书,写着的到底是逆转乾坤的长生?还是一纸故弄玄虚的荒唐?墓里面的偷生与必死...

by:打伞的鱼_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