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民之脂膏》

2021-01-04 21:49:3804:51 404
所属专辑:习近平讲故事
声音简介

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让听者更好地体悟故事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大家好,我是主播澄澄,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故事是习近平讲故事之《民之脂膏》。

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

 

延伸阅读

说到清朝的廉吏,除了尽人皆知的于成龙,还有一位不能不提,那就是河南兰考人张伯行。张伯行生于1652年,卒于1725年。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官至礼部尚书,康熙评价“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 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了杜绝接踵而来的送礼者,特地撰写了这篇《却赠檄文》,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檄文言简意赅地说,一根丝、一粒米,都关系我的名节;一厘钱、一毫钱,都属于百姓的血汗。宽待一分,百姓所受的恩惠就不止一分;索取一文,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谁说这是交际的常道?其实有损道德。如果不是不义之财,这些东西从何而来?那些送礼者见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讨没趣,便悄然离去。这篇檄文也不胫而走,广为传诵,被人们誉为 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

不过,在灾荒之年,张伯行却能“家运钱米,并制棉衣,拯民饥寒”,还开仓放粮赈灾,别人因此指责他独断专行时,他义正词严地质问:“谷仓更重要,还是人命更重要?”这样的清官、好官,备受百姓爱戴。张伯行卸任江苏巡抚时,扬州百姓以水果蔬菜相送。他婉言谢绝,百姓们哭着说道:“您在任上,只喝了我们江南一杯水;您今天走了,千万不要推辞百姓的一点心!”万不得已,张伯行才收下一棵青菜、两块豆腐,“一青二白”。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联系河南兰考县。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时,他讲述了张伯行的故事,以张伯行的行止事迹说明,小事小节是恪守廉洁的第一道防线,良好作风是在小事小节中建立起来的。习近平全文引用《却赠檄文》,警醒全党谨记由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哲理,因为“大多数腐败分子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逐步走到腐化堕落境地的”。

习近平指出,张伯行的《却赠檄文》,“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此文照见严以用权、廉以为官的严格自律,也说明古代廉政文化、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是廉政教育的一座富矿。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述古代廉吏故事、援引廉政格言。2013年时,在他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还专门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进行集体学习。

 

本期节目

责任编辑:澄澄,

节目监制:澄澄,

平台编辑:王文哲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的土匪

民国时期的中国,被海外媒体称为匪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么?

by:小周说历史

全民朗读/暑期读物

暑期朗读,特别奉献

by:张丽娟朗读

那些民国时期的爱情

记录民国时期那些名人的婚姻生活,那些名人的原配夫人,有谁还知晓?

by:颠倒的完美

民国时期的“渣男”天团

除去唐宋的文坛盛世,可以说民国时期又是中国文坛一个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作家。在白话文刚刚兴起之初,写下了诸多流传至今的名作。鲁迅...

by:爱跳街舞的小白

陕北民歌早期演唱资料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它朴实优美的神韵,悠长动人的曲调让人回味无穷,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之后,它由最初的简单到今天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饱含真实的情感内...

by:陕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