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这段还是在说:学习是要实践的,不实践的学习只是吹牛皮

2021-01-22 18:05:3617:27 625
声音简介

34原文

来书云:“教人以致知、明德,而戒其即物穷理,诚使昏暗之士深居端坐,不闻教告,遂能至于知致而德明乎?纵令静而有觉,稍悟本性,则亦定慧无用之见,果能知古今、达事变而致用于天下国家之实否乎?其曰‘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格物如格君心之非之格’,语虽超悟独得,不踵陈见,抑恐于道未相吻合?”

区区论致知格物,正所以穷理,未尝戒人穷理,使之深居端坐而一无所事也。若谓即物穷理,如前所云务外而遗内者,则有所不可耳。昏暗之士,果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大本立而达道行,九经之属,可一以贯之而无遗矣,尚何患其无致用之实乎?彼顽空虚静之徒,正惟不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而遗弃伦理、寂灭虚无以为常,是以要之不可以治家国天下。孰谓圣人穷理尽性之学,而亦有是弊哉?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知非意之体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意用于听讼,即听讼为一物。凡意之所用,无有无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矣,物非意之用乎?

“格”字之义,有以“至”字之训者,如“格于文祖”“有苗来格”,是以“至”训得也。然“格于文祖”,必纯孝诚敬,幽明之间无一不得其理,而后谓之“格”;有苗之顽,实以文德诞敷而后“格”。则亦兼有“正”字之义在其间,未可专以“至”字尽之也。如“格其非心”“大臣格君心之非”之类,是则一皆“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义,而不可以“至”字为训矣。且《大学》“格物”之训,又安知其不以“正”字为训,而必以“至”字为义乎?如以“至”字为义者,必曰“穷至事物之理”,而后其说始通。是其用功之要全在一“穷”字,用力之地全在一“理”字也。若上去一“穷”、下去一“理”字,而直曰“致知在至物”,其可通乎?夫“穷理尽性”,圣人之成训,见于《系辞》者也。苟“格物”之说而果即“穷理”之义,则圣人何不直曰“致知在穷理”,而必为此转折不完之语,以启后世之弊邪?

盖《大学》“格物”之说,自与《系辞》“穷理”大旨虽同,而微有分辨。“穷理”者,兼格、致、诚、正而为功也。故言“穷理”,则格、致、诚、正之功皆在其中;言“格物”,则必兼举致知、诚意、正心,而后其功始备而密。今偏举“格物”而遂谓之“穷理”,此所以专以“穷理”属知,而谓“格物”未常有行。非惟不得“格物”之旨,并“穷理”之义而失之矣。此后世之学所以析知、行为先后两截,日以支离决裂,而圣学益以残晦者,其端实始于此。吾子盖亦未免承沿积习,则见以为“于道未相吻合”,不为过矣。

 

来信说:“您教人致知、明德,却不让他们即物穷理,假若那些内心昏蔽的人深居端坐,又没有人去教他,如您所说,他自己向自己内心去求,求得来致知明德吗?就算他在静中有所觉悟,稍稍体悟到自己的本性,那无非也是像佛家定慧一样,没有实用的见地,能够通达古今事变而学以致用,用于天下国家的事业吗?您说‘知是意念的本体,物是意念的作用’,又说‘格物就是格正君王心中的不正之念的格’,这些话,虽然显示出超高的悟性,独到而不落入俗套,但是,和圣人之道,恐怕不太相合吧?”

顾东桥此问,又是拘泥文句来纠结了。前面我们说过,学习王阳明的心学,不可纠缠于文字,而要结合他的人生,再用于自己的人生,切实笃行。王阳明是治学问,并将学问笃行于人生事业,获得巨大功业的圣人,对他的体悟,当无所怀疑,你愿意学,就照着做,去知行合一,不愿意学,做你自己的就是了,说谁对谁错,又有何益?佛家的戒定慧,和《大学》的止定静安虑得类似,怎么说是无用之见呢?也看你自己用不用。

学问这东西,你若知行合一,就没那么多讨论,自己做了自己晓得,谁用谁知道。你若不去笃行,只在文句上讨论,永远没完没了。

 

王阳明回答说:

我所说的致知格物,正是为了穷理,而不是不让人穷理;正是让人必有事焉,事上琢磨,知行合一,在具体事情上求,而不是让他深居端坐,一无所事。但是,在具体事情上求,是把每件事,都切己体察,去体察自己的内心,是对照那事物,照自己的心。如果把即物穷理当成前面说的,只是向外探求,而放失了自己的内心,那就不对了。

王阳明当然没有深居端坐,他年轻时修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搞错了,深居端坐,对着那竹子格了几天,竹子没格出来,把自己格病了,然后说朱熹错了,不是这样格!这才走向他的知行合一之说。

其实呢,朱熹也并没有让他静坐对着竹子格啊!

二十年后,双方的指责反过来了,理学家们说王阳明只是静坐不行动。

所以啊,说别人不对,都是自己理解不对。别人对不对,你也得在自己心上求。如果在自己身上,求得了自己的本体,哪里还关心别人对不对啊,大家都对!你对你的,我对我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要为自己学,不是为别人学。学习连自己都管不过来,哪顾得上管别人呢?

关于不要务外遗内,孟子有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自己放失掉的心,找回来。

王阳明接着说:

昏暗之人,如果能随事随物精察自己心中的天理,以致其本然的良知,就能够像《中庸》里讲的“愚笨变聪明,柔弱变刚强”,立大本而行达道,天下国家之九经——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都能一以贯之,无所遗漏,还愁没有学以致用之实吗?那些顽固不化、孤守虚静的佛教徒,正是因为不能随事随物体察心中的天理,以致其本然的良知,而抛弃伦常,不要家庭,把寂灭虚无当常态,所以他们的理论不能用以治家国天下。难道说圣人穷理尽性的学问,也有这弊病吗?

心,是身体的主宰。而心的虚灵明觉,就是其本然的良知。这虚灵明觉的良知,因事物感应而发动,就是意念。有知,然后才有意,没有知,就没有意,知不就是意的本体吗?意念的作用,一定有一物为作用对象,这物就是事。

比如意念作用于侍奉父母,侍奉父母就是一物;意念作用于治理民众,治理民众就是一物;意念作用于听讼审案,听讼审案就是一物。凡有意念之作用处,必有一物,没有无物的。有此意,就是有这物;无此意,就是无此物;这物,不就是意之用吗?

至于格物致知的格,也有把它解作“至”的。比如《尚书·舜典》里面说“归,格于文祖”,就是说,回来后,到文祖庙去。《尚书·大禹谟》说“七旬,有苗格”,七月,有苗族人来。这两处的“格”,都是“至”“到”的意思。文祖庙,是尧祖先的庙,那大舜要到尧祖先的庙去,他心中一定要虔诚,要纯孝诚敬,对于心中公开的或不公开的地方,没有一丝一毫不合乎天理,这才能站在文祖庙前,那么,他格于文祖,是不是也有格正的意思呢?那苗族人到华夏礼仪之邦来,也是学习礼乐教化,那么,他来,他格,是不是也有“正”的意思呢?所以,格于文祖,有苗格,这里的格,虽解作‘至、到’,也含有‘正’的意思在,不是一个“至”字就能解释的。

至于“格其非心”“大臣格君心之非”,那更是“正其不正以归其正”的格正之意,不能当成“至”讲了。

这里讲解一下,格物致知,即物穷理,从王阳明的回答看,顾东桥将格物对应即物,致知对应穷理,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到现场去。王阳明的意思,格不光是到,还有格正的意思。其实顾东桥未必就不格正,朱熹也肯定不会不格正。王阳明更是知行合一,一定要到现场去。所以他们的差别很小,只是说的角度不同,但是他们就要在毫厘之间讨论讨论,因为他们都认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虽然他们自己都不会失之千里,但他们担心后学学错了,就失之千里。

王阳明接着说:

由此看来,那《大学》里格物致知的教导,你怎么知道他只有“至”的意思,没有“正”的意思呢?如果他只有“至”的意思,那他应该说“穷至事物之理”,这才解释得通。这样,用功的关键全在一个“穷”字,用力的关键全在一个“理”字。如果前面去掉一个“穷”字,后面去掉一个“理”字,而直接说“致知在至物”,你觉得说得通不?“穷理尽性”,是圣人之成训,《易经》上的。如果说“格物”之说,真的就是“穷理”的意思,那圣人怎么不直接说“致知在穷理”,再多说一个格物作甚?拐弯抹角,给后世添乱吗?

所以呀,《大学》的格物之说,和《易经》的穷理,虽然大致意思一样,但有细微的差别。穷理,就包含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格致诚正都做到了,才能穷理。说一个穷理,就格致诚正都在里面了。说格物呢,就必然要同时讨论致知、诚意、正心,那格物的功夫才完整。现在你偏颇地将格物解释成穷理,把穷理当成“知”,那格物也就没有“行”了。这样,不仅没把格物搞清楚,把穷理也搞乱了。这就是后世之学把知和行分成两截,日益支离破碎,而圣学不彰的病根!你承袭旧说,难免如此,认为我的学说“不符合大道”,也不过分。

王阳明后面这一段,把我也讲晕了。讲自己观点可以,但如果要说那是圣人“原意”,那大家各自训诂举证,都能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典籍文献。这段公案只能自己理解了。你愿意取信谁就取信谁,你体会到什么就是什么。

还是靠知行合一。

 

原文

来书云:“谓致知之功,将如何为温凊,如何为奉养,即是诚意,非别有所谓格物。此亦恐非。”

此乃吾子自以己意揣度鄙见而为是说,非鄙人之所以告吾子者矣。若果如吾子之言,宁复有可通乎?盖鄙人之见,则谓:意欲温凊、意欲奉养者,所谓意也,而未可谓之诚意。必实行其温凊奉养之意,务求自慊而无自欺,然后谓之诚意。知如何而为温凊之节、知如何而为奉养之宜者,所谓知也,而未可谓之致知。必致其知如何为温凊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凊,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者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温凊之事,奉养之事,所谓物也,而未可谓之格物。必其于温凊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温凊之节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于奉养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奉养之宜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然后谓之格物。温凊之物格,然后知温凊之良知始致:奉养之物格,然后知奉养之良知始致。

故曰:“物格而后知至。”致其知温凊之良知,而后温凊之意始诚;致其知奉养之良知,而后奉养之意始诚。故曰:“知至而后意诚。”此区区诚意、致知、格物之说盖如此。吾子更熟思之,将亦无可疑者矣。

 

这一段,还是讨论格物致知,八条目中前三条,格物、致知、诚意的逻辑次序,为什么物格之后才能知至,知至之后才能意诚。

来信说:“关于致知的功夫,你说将父母如何照顾得温凊——冬暖夏凉,如何奉养得当,就是诚意,此外没有所谓格物。这个说法,恐怕不对。”

首先,这个说法不是我的说法,是你自己揣度我的观点,自己总结的,不是我告诉你的。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当然说不通。

我的观点是说:意欲对父母温凊奉养,这意是意图,是意念,还不是诚意。必须将温凊奉养之意切实实践,务求自己内心无所亏欠,无所自欺,这才算是诚意。懂得如何使父母冬暖夏凉,如何奉养得当,这叫知,但还不是致知。必须将温凊奉养的知,切实笃行,都做到位了,做了才晓得,谁做谁知道,做到多少才知道多少,才叫致知。温凊奉养之事,是物,但还不是格物;必须把温凊奉养之节,按自己良知之所知,全部做到位了,无微不至,极致完美,这才叫物格。温凊之物格正了,对温凊这件事,就致良知了;奉养之物格正了,对奉养这件事,就致良知了。

所以说“物格而后知至”,对温凊这件事致良知了,温凊之意就诚了;对奉养这件事致良知了,奉养之意就诚了。这就叫“知至而后意诚”。这才是我关于诚意、致知、格物的学说。你仔细想想,应该是无可怀疑了。

王阳明这一番宏论,确实把格物致知诚意说通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哲学还是要学的

人一辈子还是要学习的,人一辈子还是要读书的,人一辈子不管是历史、地理、人文、化学、物理、数学、哲学都是要学习的。尤其是哲学对一个人一生思想的形成帮助是很大的。

by:长安集品牌创始人

科学还是神学

《科学还是神学》什么是宏观世界?什么是微观世界?我们的意识是什么?人类有灵魂吗?人的意念可以影响或者改变物质世界吗?你为什么会感受到你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别人的存...

by:画东南的小屋

细说两晋南北朝丨让这段历史不再混乱

花费四年时间创作,以时间为轴线,以人物为切入点,分国别、分区域厘清从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到公元589年隋朝一统天下共324年间的历史,内容客观、全面、系统...

by:小白读史

中晚唐风云【还原有声有色的中晚唐这段封尘的岁月】

《中晚唐风云》音频版!粉丝QQ群:940943192安史之乱、吐蕃入侵、藩镇割据、天子出逃、二帝四王、郭子仪单骑退敌。。。正史内容,演义手法,还原有声有色的中晚...

by:杨利辉

爱还是你

《爱还是你》,华语新晋人气歌手杨金格演唱的一首抒情伤感歌曲,曲调美,词意更美,含义深刻。杨金格对歌曲内在情绪的表达,以及与生俱来的演唱天赋,将歌曲演绎的淋漓尽致...

by:华语音乐

还是宝宝

喜马直播平台有这样一位歌手,不分昼夜地为小耳朵深情地演唱动听的歌曲。有一天,Angie发现,泥宝唱童谣也很好听啊,于是就有了这个专辑。希望在这里,大家能够找到童...

by:晚上会梦游的Angie

文大郎讲三国|回顾这段忠勇义烈又饱含温情的历史传奇

文大郎视频原声,依据正史记载全面讲述了从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的近百年的三国历史,内容涵盖了三国时期的战役、官制、人物传记、历史评价等多个方面,堪称包罗万象,精彩纷...

by:文大郎

你还是你吗

迫于生活,我们都改变很多!看镜子里的自己,你还是原来那个纯真、激情、有梦、有爱的你吗?石头这首《你还是你吗》,是对现实的叩问,更是对灵魂的叩问!我们总是走着走着...

by:华语音乐

还是想念

如果想念还是在我的心中看的见来不及告别为何来得及抱歉曾许诺的我想要带你去的未来却只能叫昨天徐良「《路从今夜白之遇见青春》片尾曲」《还是想念》#听青春·见纯爱#...

by:华语音乐

我还是我吗

在拥挤的人潮中妥协了多少一直却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违背青春为了而尊严摔倒时光打磨的利剑遍体鳞伤路过旧砖墙斑驳在日落记得笑过痛过那些时刻得到曾向往得不到的陌生得丢了...

by:华语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