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大道就在近处,却偏要去远处求;事情本来简单,偏要去追求复杂

2021-01-23 20:13:0115:51 643
声音简介

35原文

来书云:“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所谓‘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可与及者’。至于节目时变之详,毫厘千里之缪,必待学而后知。今语孝于温凊定省,孰不知之?至于舜之不告而娶,武之不葬而兴师,养志、养口,小杖、大杖,割股、庐墓等事,处常处变,过与不及之间,必须讨论是非,以为制事之本,然后心体无蔽,临事无失。”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孟子云:“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由耳。”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节目时变,圣人夫岂不知,但不专以此为学。而其所谓学者,正惟致其良知,以精察此心之天理,而与后世之学不同耳。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顾是之忧,此正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之弊也。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毫厘千里之谬,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是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尽天下之长短。吾见其乖张谬戾,日劳而无成也已。

吾子谓“语孝于温凊定省,孰不知之”,然而能致其知者鲜矣。若谓粗知温凊定省之仪节,而遂谓之能致其知,则凡知君之当仁者,皆可谓之能致其仁之知;知臣之当忠者,皆可谓之能致其忠之知,则天下孰非致知者邪?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

夫舜之不告而娶,岂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为之准则,故舜得以考之何典、间诸何人,而为此邪?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武之不葬而兴师,岂武之前已有不葬而兴师者为之准则,故武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邪?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使舜之心而非诚于为无后,武之心而非诚于为救民,则其不告而娶与不葬而兴师,乃不孝、不忠之大者。而后之人不务致其良知,以精察义理于此心感应酬酢之间,顾欲悬空讨论此等变常之事,执之以为制事之本,以求临事之无失,其亦远矣。其余数端皆可类推,则古人致知之学从可知矣。

 

顾东桥来信说:“圣人之道,大的方面容易明白,所谓‘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也能知道’。但是,至于具体的细节,以及与时俱进、更替变化的详情,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细微差别,就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比如您现在说要照顾父母冬暖夏凉,每日早晚要请安之类,这谁都知道。而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周武王还没有安葬文王就兴师伐纣,养志和养口的差别,大杖和小杖的哲学,割骨疗亲,结庐守墓等,在时事变化之中,该变通还是不该变通,怎样算过分,怎样算不足,必须事先多加学习,讨论个是非曲直,作为处理世事的准则,然后心体才不能不受蒙蔽,遇事才能没有过失。”

顾东桥这是要跟王阳明讨论要不要事先学习的问题。

心学的观点,是要修得心之明镜,物来心照,自然明白,不要事先去学习那么多,搞得支离破碎。如陆九渊所说:“我在那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而一旦到那有事时,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理学就说,要格物穷理,你不学,没有经验案例的积累,坐在那里就都晓得了?那就是坐禅吧!

鹅湖之辩,朱熹和陆九渊争论的就是这个问题,到了明朝,顾东桥还是问王阳明这个问题。

那么,陆九渊、王阳明,他们到底学不学呢?他们当然学习,比谁都学得刻苦。陆九渊可能没有朱熹学得多,王阳明肯定比顾东桥学得多。他们说的“不学”,是针对时弊,是一个讲“学习学”的角度,是说你只往外求,不往自己的内心求;只往高远处求知,不在浅近处笃行,没有用!学得越多,越不会!这是普遍的弊病,并不是要你不学习。

但是,当朱熹对着陆九渊,顾东桥对着王阳明,辩论要不要学的时候,他们也就以“不学”为自己的立论观点了。

看顾东桥的信,一举例就要挨王阳明削了。他说:“孝之于温凊定省,谁不知之?”要照顾父母冬暖夏凉,早晚要向父母请安,谁不知道?而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第一个案例就是讲这个,谁知道?谁做谁知道!你只有去行了,把父母冬暖夏凉都照顾好了,每天早晚去请安,日日不断,一天都不落下做到了,你知道父母的反应,知道自己的感受,你和父母之间有互动,营造出这家庭的温暖,生发出这家庭的光彩,哦!原来是这样!做了一年,是一种感受,一种知道,一种境界;做了十年,又是一种感受,一种知道,一种境界。这就叫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如果空口说个知道,那只是知道别人有这么回事,有这么个说法,到底怎么回事,就像你听说过糖是甜的,但是你没吃过,你怎么算知道呢?

再解释一下顾东桥说的几个案例:

舜不告而娶。讲孝,婚姻大事,必须禀告父母。但是,当尧要把两个女儿嫁给舜的时候,舜却没有禀告父母,就自作主张结婚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父母、后母和弟弟,一直合谋要杀死他。如果他禀告父母,父母一定不会同意这门婚事,他结不了婚。所以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如果不结婚,就没有后代,没有后代的不孝,超过了不告而娶的不孝,两害相权取其轻,君子认为舜做得对,也就相当于禀告过了。

顾东桥的意思就是说,像这种情况,如果你没有学习过这样的案例,把其中的道理实现讲求明白,等你遇到这情况,你怎么知道该怎么办呢?怎么能不学习呢?

养志养口,是讲曾子家三代人。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皙,除了以酒肉养口外,还顺从曾皙的意志,这叫养志。等到曾子的儿子曾元奉养曾子的时候,酒肉还奉养得很好,但是就不听他的话了。

小杖大杖,还是曾子的事。曾子锄地,把瓜苗给除掉了。这下子损失大了,曾皙大怒,拿个大棍子揍他,下手太重,把他给打昏了。曾子苏醒后,先向父亲请安,然后回自己房间弹琴,让父亲放心,自己没事。孔子知道后很生气,说曾子不孝,应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如果父亲拿根小棍子来,就让他打,让他把愤怒脾气发出来。如果看见大棍子,就赶紧跑。万一被他打伤了,他不也痛悔吗?要是打残打死了,谁来奉养父母啊?

至于把腿上的肉割下来给父母当药治病,父母去世后,在墓地扎个草棚守墓,住上三年六年的,这些事,哪些算过分?哪些算不足?怎样最恰当?顾东桥说,都要一件件学习研究,自己到时候才知道怎么办。

王阳明回信说:

“圣人之道,大的方面容易明白。”这话没错。然而看后来的学者,忽视那简易明白的道理不去遵守笃行,却去探求那些难以明白的东西来当学问。这就是孟子批评的:“大道就在近处,却偏要去远处求;事情本来简单,偏要去追求复杂。”孟子又说:“大道就像大路,很难知道吗?只是大家偏不在大道上走罢了!”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和圣人一样也都有,但是圣人能致良知,能实现自己的良知,愚夫愚妇不能,这才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区别之处!

 

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轻视简单。你给他指一条简单的大路,他不肯走,说太简单了,老想再整点别的。一心想不走寻常路,却不知道成功不是靠不走寻常路,而是在寻常路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因为不肯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不愿意下笨功夫,所以总是希高慕远,总想贪巧求速,总想拔苗助长,总想另辟蹊径。有直道不走,非要弯道超车,不知道多数情况是弯道翻车。

孔子也哀叹,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大家出门都不从大门走吗?门前就是大道,抬脚走就是,怎么大道上我看不见人呢?

确实,人们觉得从大门出去,太没本事,太没创意了,他们都翻窗户出去,翻墙出去,要找小路,找捷径。你说“行不由径”,是很少有人听的。

王阳明接着说:

具体细节与时代的变化,圣人怎么会不知道?只是不专门以此为学问。圣人的学问,是推行自己的良知以精确地体察心中的天理,这与后世的学问不同。你还没有能致良知,却在细节上操心,这正是探求难以明白的东西来当学问的弊端。良知与细节和时变问题之间的关系,就像圆规矩尺、尺寸尺码与方圆、长短之间的关系一样。随时而变的细节无法事先确定,好比方圆长短的种类无法穷尽一样。故而有了圆规矩尺,是方是圆也就确立了,不过天下的方圆仍无法穷尽;有了尺寸尺码,是长是短也就确立了,不过天下的长短也仍无法穷尽。良知得以推广,细节和时变也得以确立,不过天下间所有的细节时变也并不能一一应对。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在内心良知细微处体察,又将学问用到什么地方呢?这不是用圆规矩尺就可以定天下的方圆,不确立尺寸尺码却想穷尽天下的长短,我认为这种做法十分荒诞,只会终日碌碌却毫无所成。

你说“孝子要让父母冬暖夏凉、早晚请安,谁不知道”,不过,能做到的却很少,如果知道有这回事,就算致知了。那做君王的,都知道应该做个仁君啊,这就说他已经对仁致知了吗?那做臣子的,都知道该做个忠臣啊,这就说他已经对忠致知了吗?如果这就算知道,就算致知,那天下还有没致知的人吗?以此可见,致知一定在于行,没有去做,就谈不上致知,这知行合一的道理,不是很明白吗?

你说舜不告而娶,我问你,在舜之前,有不告而娶的准则吗?他在哪本书上读到了不告而娶的案例,还是事先问了什么老师,晓得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不告而娶呢?还是说,他扪心自问,问自己的良知,权衡轻重,不得已而为之呢?

武王不葬而兴师,他又是在哪本书上读到了不葬而兴师的案例,还是事先问了什么老师,晓得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不葬而兴师呢?还是说,他扪心自问,问自己的良知,权衡轻重,不得已而为之呢?

如果说舜的心不是诚意于不能无后,武王的心不是诚意于拯救暴君下的人民,那他们不告而娶,不葬而兴师,就是大不孝、大不忠了。而后世之人,不去推行自己的良知,在内心感应事变的过程中体会义理,却要凭空去讨论这些权变还是经常的问题,把他当成待人处事的一般原则,以求得遇事时能够没有过失,这距离圣人之道相差太远了。其余几件事都可以根据上述一一推得,古人致良知的学问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很想听听王阳明怎么评论割骨疗亲,可惜他没说。

王阳明和顾东桥讨论的这些话,陆九渊和朱熹鹅湖之辩时差不多都说过。朱熹说不读书不行,陆九渊还说了一句话:“尧舜之前,何书可读?”书当然要读,案例学习当然也要学,但不能舍近求远,不能舍本求末,不能舍内求外,不能舍易求难,不能舍行求知,不能读成“玩物丧志”。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大道飞正

小老千的亡命生涯,看无名之辈如何逆袭

by:播音楚留香

大道魔医

【内容简介】江月初,隐世少女、医道天才一朝踏入世俗,风云突变!轮回再启!神秘传承掌中走同阶之内无敌手她一步步走上医道巅峰!魔族卷土重来,人魔大战在即什么?她是魔...

by:黄埔之声

就在苏州

节目主题:2023职场工作的期待我知道前几年对所有职场人来说都不容易所以让我们对新年就更加的期待了新的一年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呢?我们特别邀请了7位来自不同行业的...

by:主播明钰

修仙大道

自盘古开天,女娲补天,混沌初开,百万年间,烽火连天呐,战争连绵,更有天灾人祸苦不堪言。自由探求天地奥秘者,在那仙山宝穴之地,寻得密卷天书,自此,开启了人间休闲炼...

by:壹E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