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二)

2021-02-16 18:22:2138:00 1594
声音简介
刚痉,胸口满闷,口噤,脚挛急,必然咬牙,可用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12(酒洗),厚朴24(蜜炙,去皮),枳实10(蜜炙),芒硝6(烊化)

实热痉病辩证施治。肠胃实热积滞,壅盛郁塞,所以胸腹胀满,燥热蒸腾津液,不能濡养筋脉,筋脉拘急,则角弓反张,卧不着席,四肢挛急。阳明热盛,变燥化风,掣动筋脉,所以口噤,咬牙切齿。
大承气汤,急下存阴,通腑泄热。方中大黄、芒硝泄实热;枳实、厚朴破壅塞。本方峻泻肠胃实热积滞,则阴可复,津液存,痉证缓解。

案例分析:有一个破伤风患儿,病了四天,曾经用玉真散来祛风镇痉,没有效果,邀我会诊:身热不退,痉病不止,舌燥苔黄,脉实数。证属热结阳明,热极生风,法当下。即用大承气汤:大黄15克(后下),芒硝12克(冲),厚朴24克,枳实12克。第二天,发现证未减轻,心存疑惑,询问病患家属得知:担心药力太过于峻猛,自行减半。由于病重药轻,服药后便结如故。此时风热正盛,非借将军之力下之不为功。于是照方再吃,过了四、五小时,肠中辘辘,先排出坚硬黑色如鸡蛋大粪便,随之下半便盆,如鼓之腹部得平,再吃一剂畅通三次,痉病止,身体温度渐渐降下来,然后用养血疏肝剂调理巩固。

湿邪伤了太阳之表,见到一身关节疼痛。倘若脉浮细,是湿外于外,应当用汗解之。若其小便不利,而大便反而痛快,脉沉细,病名叫“湿痹”,湿痹忌汗,而应当利其小便,以使湿邪得去。
湿邪导致关节痛,脉搏见到沉细,并非是有外风导致,而是湿邪痹阻身中阳气。通利小便,则阳气通行无碍,而关节痹痛缓解。湿盛于外,阳必然郁闭于内;湿盛于外则一身疼痛;阳郁闭于内则发热。湿热郁闭于肌肉之间,则身色如烟熏黄而带黑。

湿热患者,头部出汗,是上有湿下有热,热蒸腾湿气的结果,并非阳明内实之热。倘若背强,是湿气重着而导致的强直,并非风寒拘急导致。湿盛伤阳,阳不足则恶寒。倘若误以为阳旺盛内热上越而导致头汗,而用下法,则会导致湿从寒化,比如寒邪噗于肺则胸满闷;寒邪入于胃则为呕吐;寒邪入于膀胱,则气化不行,而导致小便不利。至于舌苔白腻,是误下而热陷于下,寒聚于上的原因。胸中有寒,则不欲饮;下有热,而口中干燥,此乃津液不化的原因。

湿气重的患者,如果邪在表,放发汗。邪在里当利小便。倘若正气受损,额头汗出,微喘,这是阳气重伤,孤阳上越;倘若脾阳大伤,清阳不升,则下利不止,此乃阴阳离决之象,预后不乐观。倘若其人还小便不利,如果下后,见到额头出汗而喘,反映了阳离而上行,阴孤而下走,死症。这些都是误下而导致的变证。
寒热郁结,误下伤肾,小便自利但气喘而死。误下伤脾,则大便下利不止而死。所以必须要补脾土以治湿,湿气治疗绝对不能用下法。
外感风湿,滞留在肌肤,游走于关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以一身疼痛。当以汗法散风湿之邪,则病可痊愈。倘若遇见天气阴雨绵绵,湿气盛的时候,汗法无效,为何?天、人湿重。风为阳邪,容易通过解表散去,而湿为阴邪,难以迅速去除,所以汗法祛风而湿邪仍在,其病不愈。应当温阳解表,使阳气伸展,营卫流通,微汗处,于是粘腻之邪,方能缓缓排出体外。
治风湿,必须通阳气,调理营卫之气,通其经络,使阴阳表里之气周身流通,于是体内湿气随着三焦气化,随小便出。
雾露之湿为清邪,一般伤于上半身,湿邪束表,则头疼,鼻塞,上半身疼。寒湿外束,肺气上逆则喘;湿邪弥漫,扰于胸中则心烦;人面黄身不黄,为湿在上。正邪相争,阳气向外,故发热,脉搏洪大。腹中和则饮食正常,说明邪并未传入里面。治疗应当宣散寒湿,通利气机。

麻黄加术汤:
麻黄9,桂枝6,炙甘草6,杏仁12,白术12。取微汗。
本条论述寒湿在表的论治。平时湿气重的人,又外感风寒湿邪,邪留于肌肉,卫阳被遏,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剧烈。
治疗以麻黄加术汤。麻黄汤散风寒湿邪;麻黄得白术,虽然发汗而不至于过汗,白术得麻黄,能行表里之湿,适合病情,取微汗而解。
倘若用火攻发汗,则大汗淋漓,风寒虽去,湿邪仍在,爱你不能除。还有可能湿热相合,导致内郁之黄疸。还有可能火热内盛,迫血妄行而衄血等变证。
湿气外证,身痛厉害的人,羌活胜湿汤;内证发黄厉害,茵陈五苓散。如果身疼痛而不发黄,则为外感寒湿,与麻黄加术汤发汗,则寒湿两解。切不可火攻发其大汗,必遭变证。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8,炙甘草16,薏苡仁8,炒杏仁10
温服取微汗。
风湿在表,病人出汗的时候感受了风寒,或长时间贪凉感受寒湿,汗液留于皮内,变成湿邪,滞留肌肤腠理,导致全身疼痛发热,特别是下午两点到六点,为阳明主气,正邪相搏则症状加剧。
治疗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中麻黄散寒湿,杏仁利肺气,薏苡仁利湿健脾,甘草和中胜湿。

防己黄芪汤:
防己15,炒甘草8,白术10,黄芪18,生姜4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喘的话加麻黄8,胃中不和加白芍10克,气往上冲加桂枝9,下有陈寒加细辛9。
服用后,感觉如虫子在皮肤内爬行,腰下如冰,温服微汗。
风湿表虚证。风湿伤于肌表,故脉浮身重;卫阳素体虚弱,而不能固表,故汗出恶风。
治疗用防己黄芪汤,益卫气以祛湿邪。
方中防己宣肺散风,通行经络,驱散湿滞;黄芪甘温扶虚,卫阳止汗。
黄芪合防己,又能善行肌表之水气;
白术、甘草健脾化湿,扶正祛邪;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胜湿邪。
注:风湿闭塞肺气之喘者,加麻黄宣散风湿;湿邪困于脾胃而导致胃疼痛,加芍药和脾气,利血脉止痛;水湿聚于下焦而又上冲者,加桂枝下气温化水湿之邪;寒湿凝聚而痹阻不通,加细辛以散陈寒痼冷。

案例分析:
张某,男,35岁,农民,于1978年诊治。由于多次冒雨劳作,以至于发热,关节酸痛,服用西药,热退,余证依然,面色萎黄,头重神疲,倦怠嗜卧,骨节酸楚,重滞难移,肘、膝关节尤甚汗出恶风,胃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涩。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此属表虚夹湿之着痹,治以防己黄芪汤加减:黄芪、白术、木瓜各10克,防己15克,薏苡仁、徐长卿、茯苓各20克,滑石30克,通草5克,水煎服。
服用五剂后,诸证均减,于是连服一个月,恢复正常。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医文化!方便自己复习的同时也方便更多人复习!

by:泰哥的FM

金匮要略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比较好的学科。读古籍,筑根基,完善自我,不断成长!

by:乐儿堂

金匮要略

有经典在,圣人的传承道统就断不了,请放一万个心,中医的真东西也不在所有的家传、秘方、学院、民间,而是确定无疑的在经典里,并且全部在经典里!而且现在经典普及,人人...

by:义之成也

金匮要略

金匮是延续伤寒论而来的,属于杂病范畴之内,每个章节讨论不同的病,但是其辨证的基础还是以伤寒论为主的,本次伤寒与金匮的解说书籍的撰写,我采用许多过去历代的经方大师...

by:倪脉有声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

by:医道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