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7:为政篇第二(二)

2021-02-23 18:46:1009:56 966
声音简介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是关于孝的四条问对的第一条,“孟懿子问孝”。“孟懿子”,鲁国大夫,三家之一,孟孙氏宗主。他父亲临终时,要他以孔子为老师。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子曰:“无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逆。

孟懿子没答话,可能没听懂,总之这对话就结束了。

孔子这回答,本来是专针对他的,他不答话,孔子后面一肚子话就没法倒出来了。所以他要找别的地方倒,才能把这话流传出去、流传下来。

“樊迟御”,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就跟樊迟聊天。

孔子对樊迟说:“孟孙氏问孝于我,我跟他说,孝就是不要违逆。”

樊迟问:“先生此话怎么讲呢?”

孔子说:“父母在的时候,事之以礼。父母去世的时候,葬之以礼。每年的祭祀,也不违背礼节,这就是孝。”

孔子这里,主要是指葬礼、祭礼,你若太简略,是不孝。若太过分,则陷父母于不忠不义,也是不孝。因为当时三家的葬礼祭礼,都经常僭越,有时用鲁公之礼,有时甚至用天子之礼。这就是不孝,也是乱政,鲁国之乱也由此而起。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第二条,孟武伯问孝。孟武伯,就是上一条孟懿子的儿子,他也来问孔子什么是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说,就是让父母只需要为你生病操心。意思是说,你先别问自己能为父母做什么,首先能做到自己不要让父母为你操心,就是孝了。只有这个生病,偶尔是免不了的,你生病的时候,父母为你忧心,其他都不需要。从今天来说,你工作也不用父母操心,找女朋友也不用父母操心,买房子也不用父母操心。不用父母为你拼爹,更不用担心你学坏什么的,对你的任何事情都放心,最多就你生病的时候忧心一下。恭喜你!你不用为父母做什么,你已经很孝啦!

 

第三条,子游问孝。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吴国人。孔子曾称赞他:“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也就是说有了子游,孔子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

孔子回答说:“今天的孝子,说能食衣住行供养父母,就是孝。那犬马不也一样能养老哺幼吗?如果没有敬,只是养,和犬马有什么区别?”

所以呢,不要光是认为给父母寄钱了,就是孝了。要能养,还要能敬。年轻人认为自己比老人懂得多,轻视老人,没有敬心、敬意、敬礼,也是不孝。

 

第四条,子夏问孝。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孔子说,最难是脸色!永远保持和颜悦色。有事的时候,年轻人抢着干,不让老人操劳。有酒食,先为长者陈设奉上,让长者先吃。难道这就算孝了吗?这不算。事亲的时候,最难的是始终保持愉悦和婉的容色。没有一丝一毫的厌烦和“礼敬疲劳”,没有“累觉不爱”,那才是最难的!

《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正可做这一条的注脚。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回”,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七十二贤之首,得以配享孔庙的。

“吾与回言终日”。孔子说,我跟颜回说上一整天的话。

“不违,如愚”。他一句对答都没有,只是听,也不提问,像是很愚笨的样子。

“退而省其私”。“私”,是私自独处的时候,不是进见请问之时,孔子就观察颜回自己独处的时候。

“亦足以发”。“发”,是按孔子说的做,颜回的一举一动,都遵循孔子所言之道。

“回也不愚”。原来颜回不傻呀!

颜回上课一声不吭,全听进去了,听明白了,了无疑问,所以不发一问。回去就照做,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孔子之道,坦然遵循而无疑,孔子就知道,这颜回了不得!

这一段很深刻,指出了我们读书学习的大病,就是表面上认真听讲,积极提问。实际上压根没听进去,只是一味求新解、求新说,沾沾自喜,扬扬得意,以为又得了新知识,却没有把任何一条放自己身上去想,去照着做。

如果不准备照做,读书学习干什么呢?

 

《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学了要练习,要演习,只有用上了,你才算学到。就以学习《论语》而言,因为古书言辞简略,很多地方,后世都有不同解释,争论不休。你去看时,一句话三种解释,每一种都说得通。读者就问了,到底哪个是“正确答案”呢?或者有人又提出一个解释,也说得通。于是大喜,以为又有新的“学术成果”了。

如果你懂得什么叫学习,这些对你都不是问题,我不管它哪个对,也不管它哪个说得通。我只看哪个行得通。有些解释,背后根本没行动,等于是废话,对错都没价值。用行得通的角度去看,就没有那么多种解释了。

如果有两个解释都行得通怎么办呢?哪个对?

这也简单,问你自己愿意照哪个做。

学习的本质,是一种行动反射,不是知识记忆。这是“学习学”。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是孔子讲观察一个人人品性格的方法,视、观、察三重递进。

“视其所以”。他做善事,还是做坏事,这一眼看明了。但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视其所以,就是观察他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观察他的行为动机和居心。

“观其所由”。“所由”,是由哪条路来,这是观察他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做这事。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取径不同,有的人取捷径,好冒险,有的人走平坦大道,不紧不慢。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行为偏好和心术、性格。

“察其所安”。“安”,是安心、安定、安乐。他做这事,心里是否情愿。“生知安行”,是儒家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一辈子做好事,一点没做好,自己心里就不安,自动就会调整,保持中庸,恰到好处。若是做了好事,但是不安心、不情愿,终究他还会变坏。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是隐藏。经过了三层递进来观察他,他怎么隐藏得了呢?

孔子说的话很深刻,我们可以先用来观察自己:做一件事,做一个决定,问自己四个问题:

1.是好事还是坏事?

2.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3.用什么方式去做?激进还是温和?

4.去做的时候,自己心情如何?是心甘情愿?还是勉强自己,不得不为之?

这四个问题自己认真回答了,就不至于自欺。不自欺,就不会欺人,你就是个好人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论语·为政篇第二

解析2.1【原文】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注释】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②北辰:...

by:老裴背古文

论语 为政第二

《论语》是以语录体方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汇编,它集中体现了孔老夫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千百年来,众多学...

by:林氏包子

《论语·学而第一·为政第二》

钟茂森博士的《论语讲记》是非常通俗易懂又博大精深的好书,值得大家诵读和聆听。该专辑系《论语》前二篇——“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

by:沈德斌

《论语---为政篇第二》诵读---君子吉

国学儒学经典诵读,《论语为政》篇。

by:君子吉

穿越之庶子为政

【内容简介】遭遇家中变故的顾冷岚突然穿越到了古代,成为了凤王府最不受宠的庶子凤咏,还莫名其妙得到了一个幕僚系统……【作者/主播】作者:长蘑菇的木夕,网络小说作家...

by:迅之音

【双播】《官制:为政选拔吏制》

内容简介: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就要继承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令人自豪的文化遗产,融合古今中...

by:小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