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经济解释》

2021-02-24 15:02:3810:23 4563
声音简介
你好,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生活的经济解释》。我会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熊秉元是如何用经济学的眼光看生活的?
有句流行语叫“生活无处不经济”,就是说,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大到天下兴亡、社会治乱,小到个人的日常行为决策,都能从经济学的视角去加以分析、解释、评判,甚至是提供解决方案。可能有朋友会提出疑问:经济学真的有那么大本事吗?坦白告诉你,还真是这样!当我们面对多种可能性的时候,经济学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方式。
那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生活的经济学》这本书,是台湾大学经济系熊秉元教授“经济学随笔”代表作之一。他在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感悟的一件小事出发,展开讨论,告诉我们:在看似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始终贯穿着一条看不见的经济逻辑。
好,接下来我们来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吧。我将从两部分为大家讲解,第一部分是为什么说现代人更需要经济学这个思维工具?第二部分是经济动机和道德力量哪一个更能规范人们的行为?
首先,我们来聊聊第一部分,为什么现代人更需要经济学这个思维工具?
纵观经济学两百多年的发展史,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变得越来越“微观”了。
像古典经济学家关心的都是诸如商品、货币、资本、利率、财政、税收、失业、通胀、国际贸易等宏观经济议题。比如亚当·斯密写《国富论》探讨国民财富的性质,马克思研究经济学挖掘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
但是后来经济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微观的内容了。比如,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写的经典教材《经济学原理》,在1948年发行第1版的时候,就是先讲宏观,后讲微观;但到了1992年,这本教材发行到第14版的时候,结构变成了,先讲个体经济学,后面再谈宏观部分。这个变化其实反映了主流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重大转变,也就是从主要关注“社会整体”,到越来越重视“社会个体”行为选择的转变。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了:为什么经济学会变得越来越微观呢?作者指出,这和现代人生存处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非常稳定,可以持续几千年基本不变。从婚丧嫁娶,到生老病死,所有的人生大事都有一套固定的习俗作为行为规范,每个人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即使你想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也几乎不可能。因为传统社会中的“人”,从本质上说并不属于他们自己,而是属于某个家族或某个社群。就比如说婚姻,古代我们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这种包办婚姻在现代看来是不可理喻的。
而现在的人,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比如找什么样的工作、和谁结婚、生不生二胎、读不读博士、要不要创业、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等等。但我们在做选择的同时还必须回答,为什么选这个而不选那个?可想而知,在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时,如果没有一套分析方法和思维工具作为指导,我们很可能做出错误判断,这对我们来说是要命的。而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我们就会对这个世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做选择的时候,也会更加明智。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第二部分,经济动机和道德力量哪一个更能规范人们的行为?
除了在人生选择上的区别之外,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追求价值的手段上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社会主要靠道德力量和伦理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现代社会则越来越多地靠市场力量和金钱激励来引导人们的行为。那么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呢?
作者在书中举了两个以金钱激励来引导人们行为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用金钱来避孕”。在美国,未婚少女怀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然而,有一个小镇的妇幼医院推出了这么一项政策:“对那些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少女,只要她们能保持不怀孕,每周就能得到7美元的现金。”
第二个案例说的是台北市交管部门为整顿交通,在快车道两旁列出一条告示:“行人穿越快车道罚款360元,或者接受两小时交通秩序讲习”。也就是说,这条规定将360元罚金作为“两小时交通秩序讲习”的替代品。
你看,第一个“用金钱来避孕”的例子,是用金钱来鼓励好行为,而后一个“留下买路钱”的例子,是用金钱来避免人们的坏行为。然后有的人就说了,如果所有的事都要靠金钱来推动,那不就意味着金钱可以超越道德、规范、品性、人格,成为主宰人行为的力量了吗?
对此,作者说:“靠道德力量来调整行为虽然治本,但见效比较慢,有些社会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必须马上解决,只能靠金钱激励这样能立竿见影的政策。”
其实,传统社会的运作之所以更倚赖道德规范,是因为传统社会的物质资源非常匮乏,同时也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可言,只能通过教条化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在现代社会呢,用金钱来诱发好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对道德规范的补充机制。
不过,金钱激励也不能完全取代道德规范,如果这么做,反而会进一步瓦解道德规范,起到意料之外的反效果。
比如曾有这样一个实验,派三组高中生去做慈善募捐,第一组没有报酬,第二组可以拿到募集金额的1%作为报酬,第三组可以拿到募集金额的10%作为报酬。这些学生的募捐能力大致相同,他们募集到的钱款数量代表着他们的努力程度。猜猜看,三组学生当中,哪组募集到的钱最多呢?可能你会觉得第三组拿到的报酬多,所以募集到的肯定也最多。但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第一组也就是没有报酬的那一组,募集到的才是最多的。
从结果看,第一组学生募捐到的钱,比第二组高出55%,比第三组高出9%。很显然,金钱激励反而伤害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更要命的是,如果再举行第二次募捐活动,这次三组学生都没有任何报酬,后面两组学生的积极性仍然无法赶上第一组的水平。也就是说,金钱激励对道德规范的排挤效应几乎是不可逆的。
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任何事情都有相应的代价。金钱激励既能立竿见影地缓解某些社会问题,但也存在严重的“副作用”,这一事实并不说明金钱激励就完全不可取,而是不能滥用,必须在仔细权衡成本收益、利弊得失的情况下,慎重采用。
讲到这里,本书的内容就已经基本结束了。我们再来从头梳理一下今天分享的要点。
首先,我们说到古代社会人们都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而现代的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权,这就是经济学变得越来越微观的原因,也是我们每个人要学习经济学的原因。
接着,我们说了靠道德力量来调整行为虽然治本,但见效比较慢,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可以靠金钱激励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金钱激励也是有副作用的,必须在仔细权衡利弊得失后再慎重采用。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全部内容,为你准备的笔记版文字和脑图就在音频下方的文稿里,恭喜你又听完一本书!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经济解释

《经济解释》一书,收集了张教授1968年至1998年在各种杂志上发表的25篇文章,基本上囊括了教授的学术思想。1982年,张教授在港大的就职演说中倡导:让我们...

by:叮宕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通过16个章节,60个小故事,从人的特质到社会价值的演变,以经济学的视角,使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愈加清晰。作者用一只诙谐的笔,将...

by:Vincent_Ed0

剖析《经济解释》

1982年,张五常教授在港大的就职演说中倡导:让我们做经济解释的弄潮儿。这套经济解释系列图书,正是这一思想的贯彻,也开拓了经济解释方法的先河,被公认为是集张五常...

by:听友458395804

美国宪法的经济解释

【内容简介】《美国宪法的经济解释》是一部运用“经济决定论”解释历史的主要著作,也是一部探讨美国宪法制定过程的权威性著作。比尔德在书中仔细研究了美国开国元勋们制定...

by:日月光明FM

经济学名词解释带背

利用碎片化时间强化知识点记忆。PDF文字版名词解释,

by:经济学讲师张丽敏

生活中的经济学

喜马拉雅高流量广告位招商!近千张专辑,每日稳定20万以上的真实流量,让你的广告信息每日曝光20W+。懂行的、有实力的、有需求的欢迎来聊。微信请加:kefu16...

by:JL2580369

生活中的经济学

人生是一场魔术秀看表演和做演出是两个世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明白硬币到底是怎么穿过玻璃的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告诉你他手心还藏着另外一枚!

by:暗黑博士

生活中的经济学

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曾说,教授写文章的时候,光是开场白就要用上5页的篇幅。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却连续10年写出了多达130多篇、每篇只有800多字...

by:toread_jxj

生活中的经济学

经济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相关,目前市面有一些关于和生活相关的经济学的书,不过那些书很多与我们的这个时代结合的并不是很紧密。我在喜马拉雅也听过一些。但感...

by:奔跑的mark

美国宪法的经济解释|美国的历史解释|AI电子书

【内容简介】美国宪法,一直是美国人所引以为傲的一部杰作,历经两百年不衰并指引美国成为世界强国。比尔德摒弃了单纯的就事论事的历史写作方式,深到宪法制定者的背后,行...

by:明天远航电子书